小小收纳师的成长日记
又一天的户外建构游戏结束了,欣欣愤愤的把一块积木放进柜子里:“收积木好累啊。”突然,睿睿指着不远处说:“快看,大班都开始放学了!”这时,大(1)班正从远处的楼梯上排队下来,见此情形,小朋友们纷纷加快了手上的动作说“快快!”、“快点收,要放学啦!”小翊说:“我们要再快一点,不然都来不及啦!”但是面对散落一地的积木,我们还是成为了大班最后一个放学的班级。
这种情况引起了孩子们讨论——“怎样才能更快的收积木呢?”积木拿出来容易,分门别类的收好可不简单,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和小朋友们共同头疼的一个问题。而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应当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无论是基于对生活习惯的要求还是幼小双向衔接的考虑,收纳整理都应该成为幼儿一项重要的能力,于是,我们决定引导幼儿就此话题深入下去。
(一)第一次讨论——“为什么积木收得慢呢?”
“为什么积木收得慢呢?”,在次日的晨谈活动中,我们开启了热烈的第一次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致说出了两个原因——“积木拿得太多了”和“小朋友们注意力分散,不去收纳”。
面对“积木拿得太多了”这类原因,帆帆小朋友想了办法:“一开始玩的时候就拿少一点,地上就没有多余的积木掉出来了。”在帆帆说出她的解决办法后,我们也趁机加强了幼儿按需取材的意识,要求幼儿用多少拿多少,以保持建构区场地的整洁,这样也更能够凸显幼儿的建构作品,同时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节约意识的好机会。
而提到原因二,很多孩子都为自己这样逃避收纳责任的行为感到羞赧,但又不好意思直说“收积木好累”、“没有意思”这些话来。其实在以往的收纳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积木收纳无疑是个枯燥的过程,很多好动的幼儿根本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玩,更别提户外燥热的天气,阳光曝晒下孩子的体力流失的很快。
面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自己也去思考的了一些解决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按需取材;分工合作
经过强调,这一次的户外建构中,孩子们拿取积木时,没有像以往一样一次性拿很多,而是在讨论好后,再去拿取积木,并且提前制定了建构计划,这样也能够帮助幼儿更有规划的去找积木,有目标的去拿。然而新问题出现了,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的建构作品往往比较大,分散的范围也比较广,虽然是按需取材,但最后还是用尽了积木,所以耗材多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无奈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怎样收”来加快速度。在本次活动结束收取积木时,我们发现,虽然按照分组,所有幼儿都有了自己的任务,但是因为作品建构得比较大,积木分散在场地的各个地方,搬到积木柜旁太浪费时间了,而且孩子们的手小,一次只能搬运几块积木,需要往返多次才能将一片区域的积木收拾干净。
收纳过程中,轩轩皱着眉头向我抱怨:“老师,我来来回回跑了好多趟啦,还有好多积木在这里没收完。”我鼓励轩轩:“你可以想想办法,怎么样能一次多运一些积木呢?”就在这时,不远处的天天想到了新办法,他把积木整齐的堆放在两块长木板上,用力往前推,看起来又快又省力。
我们可以发现,天天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其实也遇到了麻烦,例如整理好的积木容易倒下、前面不能有障碍物阻挡、跪在地上走很不方便雅观……但是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说明天天在收积木的时候展开了自己的思索,并且为枯燥的收纳过程添加了趣味,也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的模仿和思考。
例如晨晨原本也是徒手在搬运积木,可走着走着手里拿的积木就要掉了,她说:“我把小积木摞起来想要搬走,可是半路就要倒了。”而受到天天启发后,晨晨立马也想到了一个新办法,把积木放在小圆片上,运起来又快又省事,也不容易散落,还可以提升运量。
这下,小朋友们的思路彻底被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纷纷找起了载具装积木,只要有一个小提示,孩子们果然想到了新的突破点,我们于是趁热打铁开启了新一轮讨论。
(三)第二次讨论——“怎样能够提升速度呢?”
怎么样才能够将积木运得更快呢?孩子们大胆想象,联想身边有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想到了很多不同的办法,并用画笔记录了下来。
有人说用乌龟壳来装,有人说用垫子拖积木,还有人说用垃圾袋装起来,各种各样的工具五花八门,这些方法究竟能不能成功呢?孩子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否定了一些方法,例如用垃圾袋装,小羽说:“垃圾袋太容易破了,还不环保。”小智对油桶方法产生了质疑:“我觉得油桶太大了,滚过去不好推,还不好控制方向。”于是,带着剩下来的一些方法,孩子迎来了第二次尝试。
(四)第二次尝试——用各种工具运收积木;
又到了收拾积木的时候了,这一次,孩子们带着提前找来的各色工具,开始了他们的新尝试:
这次运用到了各种工具,积木运送的速度明显变快了,很快,小朋友们就把散落在场地四周的积木都运到了积木柜旁,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积木柜旁的积木堆积如山,收积木的过程仍旧漫长。
(五)第三次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积木堆像个垃圾场?”
在第二次的尝试中,所有的积木都被堆积在积木柜旁,小朋友们抢着和我说:“我们的场地好像个垃圾场!收的小朋友都被埋进去了!”我也诧异的看着遍地狼藉的户外建构区,明明小朋友们都干劲十足,收纳积木的热情空前高涨,怎么会这样呢?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收拾整理的人太少,运送积木的人太多了!”、“小朋友用袋子装积木运送积木,并没有送到柜子旁边,而是放在很远的地方,随手乱放!”、“有的人用工具运送,没有提前整理好积木,倒在地上全是乱的。”、“没有人在柜子旁边整理,都去运积木了。”、“积木都散倒地下,没有送到小朋友手里。”
面对这种情况,诺诺大声地说:“可以用体操垫运送积木,在体操垫上先放整齐,送到柜子旁边不要倒,直接拿到柜子里放就好了。”
依依认同的点头说:“拿龟壳整齐的装积木,然后送给对应的收拾的人,这样就不会乱了!”
集思广益后,我们迅速反思,制定了下一次实践计划。
(六)第三次尝试——运得又快,还要保持整齐
那么哪些方法可以运得又快,还可以保持积木的整齐呢?在第三次尝试中,我们得到了结果。
经过小朋友们间的谈论,我们再一次筛选了积木的运送方法,使我们的运送更加有效率。
在运输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对运输工具的喜好,比起在地上推着积木走,幼儿更喜欢可以直接帮助搬运的器材,例如乌龟壳,因为在地上推送时,不仅要先扫清面前的障碍,还有些费力,而乌龟壳既方便幼儿拿,又可以一次多装一些,虽然不能很整齐的摆放在乌龟壳里,但是孩子们还是对乌龟壳的使用展现了青睐。而垫子作为一个较大的材料,一次可以放很多积木在上面,然后运送,但是有些笨重,孩子们拖拽不动,也不方便带着体操垫到处去寻找同一种积木,所以同样不受孩子们欢迎。而且面对收纳积木的分工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怎样运用工具去运送积木更加感兴趣,相较起来收纳还是比较枯燥,只有少数幼儿愿意主动地去收纳,喜欢把积木整齐的放进去的这个过程。因此,在和幼儿商讨后,我们决定轮流收纳或搬运,尽可能让每一位幼儿都尝试不同的分工和收纳工具。
除了将整齐的积木送给收拾整理的小朋友以外,小朋友们在实践过程中还细化了我们运送积木的规则:
小睿说:“把正方形的积木放在垫子上,专门运正方形的。”
欣欣说:“用不同的工具,运不同的形状的积木,例如乌龟壳运原型的,垫子运正方形的……”
夏夏想到了更加细致的方法,根据她的办法,结合幼儿自己的意愿,我和幼儿共同分配了每个人需要去运送和收纳哪一种积木,幼儿们自行分好小组,并用绘画表征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任务,在每一次收纳积木的时候,小组内个人的任务都是可以彼此交换的,这样,每名幼儿都可以体验到运积木和收积木的感觉。
(七)第四次尝试——明确的分工与分组
通过事先的规划与分工,孩子们在收积木的时候都有条不紊的用自己的方法去收纳自己的任务目标,如小淇的任务是收纳小长方体,她选择了用木板推送的方式,整理了很高一摞整齐的送到了积木柜旁;轩轩和小蕊的工作是收纳镂空长方体的积木……
孩子们这一次的尝试中按照预定的计划,很快就收好了积木,自己负责的积木收完了,还会主动去帮助其他同伴一起收纳,负责运送积木的幼儿发现场地上已经没有了他要负责的积木,就主动去帮助整理积木的同伴。孩子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主动去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是活动中意想不到的收获。
(八)第五次尝试——“哪个方法更快呢?”
除了明确的分工与分组,晨晨也想出了一个接龙的办法。
那么接龙与分工哪个方法收得更快呢?为了验证这两个方法,我们请了两个小组分别使用这两个方法来收差不多数量的两片区域的积木。
在这个小小的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接龙这个方法的速度远远慢于分工合作,于是在收纳结束后,毫无悬念的,分工组获得了胜利。回到班级后,接龙小组的欣欣说:“我们应该先拿一种积木接龙,每次都拿不一样的,晨晨要跑来跑去的,就慢了。而且我们都站着不动,其他小组的人都在收,我们就站着。”晨晨也认同欣欣的话:“我觉得下次还是用分组的方法吧,不然我们老是输。”听到孩子们如此认真得讨论着关于积木收纳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最大意义,让原本枯燥的收纳,变成可以玩、可以思考、可以探索的生活课程。
收纳与整理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事情,小到喝完水了将水杯放进自己的杯槽中,用完水彩笔将其放回原来的位置,大到游戏材料用完后及时准确的归位。深入建构区积木的收纳整理,能够很好的锻炼幼儿的收纳能力,从当前来看,能够让我们在建构区游戏结束后快速收纳然后放学,解决幼儿口中“其他班都放学了我们还没有收完”的现实麻烦,而从长远看来,将自己玩好的玩具收起来,这不仅是幼儿责任心的初步发展,更是为了以后养成幼儿收纳自己的书包乃至卧室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是锻炼幼儿对时间与空间合理安排的有效实践。
幼儿在想办法收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联想到多种方式进行运输,并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运输的器材,最后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的执着超乎我的想象,他们不仅仅是在想办法,还是在筛选比较,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和猜想,在对方提出观点的时候找到自己的理由反对,判断方法的可行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各种方法进行筛选,这是一种全面的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习惯于给幼儿一个较为完善的环境,事事周全,准备充足,但是不完美才是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况,做一些事情很麻烦、很不方便才是现实生活,这种麻烦的、不完美的情境正是锻炼幼儿从多种角度思考的一种方法和机会。
除此之外,锻炼幼儿的分工与合作也是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图之一,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她们喜欢结伴而行,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几个好朋友凑在一起共同讨论游戏怎么玩,怎么摆弄材料,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冲突,怎样解决冲突,怎样互相配合,学会让步和倾听,是分工与合作的重要环节。在积木收纳的过程中,运积木和整理积木,二者互相配合方能共同达到效率的提升,正是锻炼幼儿合作的好机会,也是为幼儿制造矛盾并解决矛盾创造机会。而且积木收纳正是一种“不完美”的情境,运送积木和整理积木同样重要,但是不一样有趣,用各式各样的工具运积木,更符合幼儿喜欢跑动探索的天性,但是一直在积木柜面前整理实在是有些索然无味,所以没有人会一直想要处在无趣的位置上,于是幼儿间自发的又开始了讨论,重新分工,争取做到公平,无形之间又是一场深刻的“换位思考”的展开。
(一)对核心问题的聚焦性
回顾整个积木收纳活动的开展,其实能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其实很少,行文间我也少有描述教师的语言和干预,比起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形象更像一个主持人,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讨论和操作实践的场地,来到场地后幼儿一下就热火朝天的讨论了起来,或在幼儿一筹莫展或偏离轨道时抛出一些问题,就像主持人救场一样帮助幼儿重新回来。大多数时候,幼儿缺少的是对问题核心的聚焦,很难对问题一击即中,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能够一击即中的敏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引导他们找到核心问题。
(二)对枯燥行为的游戏化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积木收纳原本是一件较为枯燥的行为,却又是幼儿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因此幼儿的注意力分散,没有兴趣。而在活动中,借由收纳工具的多样性和不同方法产生的竞争性,枯燥的收纳行为有了几分游戏的意味在其中,符合了孩子的游戏天性,于是孩子的积极性也大幅度提升了。
【END】
文稿丨冯婷婷
编辑|刘德健
审核|园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