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茶叶玩“嗨”了。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骆驼九龙茶空间推出28元一杯的黑茶冰淇淋,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必吃榜单”。春天里,壶山广场的星巴克店推出了一款新饮品——抹茶绵云拿铁,是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此前,一度卖到脱销的“武义大角”绿茶精酿啤酒更是成为一匹“黑马”,被人津津乐道。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片“叶子”在武义的花样越来越多,被赋予更多元、更年轻、更有范的新内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批和茶有关的“爆品”火爆市场。武义是全国首个中国有机茶之乡,茶产业发展水平位居金华首位、全省前列。高山云雾造就了武义茶“甜、绵、软”的品质特征,也让“武阳春雨”成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华文化名茶。如何在“小叶子”里书写大文章,脱胎于“绿叶子”的“金叶子”又如何承载大民生、铺就致富路?武义,自古就与茶结缘。从唐代开始,武义就是有名的茶乡,绿色的生态、悠久的文化,造就了武义鲜明的茶叶特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抓有机、树品牌、促融合”三大举措,推动茶产业“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茶产业已然成为武义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富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得到印证:去年,我县茶园面积12.15万亩,产量1.97万吨,一产产值12.57亿元,全产业链产值32.7亿元,带动6万茶农增收致富。亮丽的“成绩单”背后,蕴藏着耐人寻味的茶叶“密码”:好山好水出好茶。武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为茶叶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武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富含有机质,远离污染。尤其是有机茶园多建立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空气清新,造就茶叶生长最舒适的环境。一片匠心做好茶。依托丰富的茶树资源,不断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推进茶树品种改良。目前,全县共有茶树品种20余只,其中主栽品种10只,早、中、晚生品种搭配合理,采摘周期长,自主选育的春雨一号、春雨二号茶树品种完成农业部品种登记。数量众多的制茶工厂为茶叶深加工夯实了基础,“更香”“骆驼九龙”“乡雨”“汤记高山”等本地头部品牌更是以其优质的产品、过硬的口碑,带领当地一众茶企“小兄弟”搏击广阔的市场蓝海。品牌赋能推好茶。近年来,武义茶不断推陈出新,以“有机”为茶产业发展内核,以“多元茶类”为茶产业发展特色,集中力量打造“中国有机茶之乡”和“武阳春雨”两张金名片。其中,“武阳春雨”包括武义各品类名优茶,以针形茶最为典型,形似松针丝雨、色泽嫩绿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口感“甜、绵、软”,泡在杯中被誉为“水中芭蕾”,自问世以来,迅速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从口口相传到区域公用品牌,从百亩茶山再到智慧茶园。武义茶产业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焕新,蜕变成如今生机勃勃的模样。美丽图景的背后,是当地党委政府不遗余力的鼎力支持,是茶人、茶企以及相关行业机构的默默耕耘、大胆创新,一缕缕茶香汇聚成动人心脾的“武义味”,回味悠远、滋味无穷。
我县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相关精神和中心工作,以“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总体要求,不断提高武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目前,我县聚焦“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制定“2025年底,茶叶总产量将稳定在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40亿元”的发展目标,正在谋划的《茶叶全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更是以奋进之姿打出四招“组合拳”。夯实产业链根基,种植、加工“两条腿”走路。茶叶种植和加工的规范化、安全化是武义茶叶健康发展的“两条腿”。一方面,多维度优化种植管理,实施“茶叶生产基础数据采集服务及基础系统开发项目”,在基础数据收集上做足文章,打造组织化程度高、区域优势突出的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建设标准茶园;通过完善茶树品种结构,鼓励规模化种植或流转改造,推动茶树良种化率再上台阶;既练“内功”,以国家农业产业园“武义县茶园绿色防控设施建设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又巧借“东风”,借力省级农业双强项目,建设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完善茶园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鼓励开展高山茶园山地轨道建设。另一方面,高效提升加工水平,引导加工企业入园集中规范发展,提升加工能力;全面推行茶叶生产许可证(SC认证)管理,引导企业规范生产;针对我县中小型茶厂分批次、逐年、稳步改造,出台专项政策,推行“鲜叶不落地”工程,每年提升改造一批,争取产业风貌大变样。培育产业链链主,强龙头、优品牌“多维度”发力。群雁高飞头雁领,通过进一步推进茶叶龙头企业培育、招引步伐,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素瓶颈,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数字赋能进度,提高示范带动效应;聚焦更香、骆驼九龙、乡雨等本地龙头企业培育基础,加大招商力度,发力产业园建设,加快主体引育步伐。同时,计划成立武阳春雨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完善品牌管理办法,采取“统一包装、统一定级、统一价格”模式,拉高品牌溢价。此外,在品牌形象顶层规划设计、数字管理品牌等方面做好“绣花功夫”,通过持续性茶事活动、多维度品牌宣传、多渠道市场拓展等方式,提升品牌辨识度,强化品牌建设。补齐产业链短板,拓销售、优路径“多层次”加码。不断探索茶城发展路径,打造采购商“抢着来”,消费者“愿意来”的专业平台。鼓励新型茶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实施线上线下结合,鼓励年轻群体加入销售大军,促进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让武义茶乘着电商“大船”破浪前行。同时,进一步擦亮“中国有机茶之乡”名片,高举有机茶发展旗帜,以有机产业为引领,全面推进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倾力培育适宜抹茶、黑茶等生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产业链较长的特色产业发展的沃土。延伸产业链空间,优产品、兴业态“多领域”赋能。延长产业链,着力发展终端产品。结合“康养武义”品牌,充分发挥武义原料基地优势,“外引+内培”茶叶精深加工企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引动本地抹茶企业开发茶食品,推出更多可吃、可用、可玩的产品,支持建设抹茶生产线提升项目。深化融合链,着力打造茶旅品牌。做好“茶+”文章,推进茶旅融合项目建设,打造茶旅网红打卡点,丰富茶旅游业态,推动更香、乡雨、浙星等茶研学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有机茶乡”“茶乡武义”等茶旅游品牌,形成武义旅游独树一帜的特色和内涵。提升价值链,着力提升茶旅体验,着力打造“茶庄园”示范样板,通过将茶设计成旅游产品、将民宿打造成茶主题民宿、将茶体验融入到农家乐等方式,丰富游客茶旅游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以茶促旅、以旅富茶,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茶叶作为武义农业支柱产业,关系着山区6万农民增收致富。如何推动茶经济行稳致远,为茶产业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把茶叶品牌擦得更亮,让茶香飘得更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发力。从“有看头”到“有赚头”。武义抱着“中国有机茶之乡”的“金字招牌”,坐拥全省排名前列的茶园亩产量,有着众多制茶工厂,可以说是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缘何精深加工年产值却和身边的“同学”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在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加入科技创新的“好料”。比如,我县制定茶园发展区域规划,加快推进组织化程度高、区域优势突出的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建设标准茶园,推广茶叶生产“机器换人”技术,提高机采率,降低人工成本,在“科技强茶、机械强茶”上持续加力。有计划地提升全县名优茶面积,进一步完善茶树品种结构,引进和推广特色品种,提高单位面积茶园产出,推出更多质优价优的好茶叶。让茶农、茶企“有赚头”,我县茶产业、茶经济才能“有搞头”。从“等客来”到“我出来”。东西再好,不吆喝也可能砸手里。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新媒体早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下,守着店面等顾客上门买茶的时代早就过去。我们要用好、用活、用足宣传营销手段,通过组织活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等方式,积极推动武义茶走出去。通过政策扶持,为茶叶电商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努力培育和引进茶叶电商平台企业,加强与抖音、天猫商城、拼多多等知名平台合作,致力打造线上茶叶商城。同时,要以互联网思维主动牵手“大IP”,解锁“新玩法”。比如,前段时间瑞幸咖啡抓住大热的黑神话·悟空游戏大IP,推出联名咖啡产品,被狂热的粉丝抢购一空,还频频登上热搜,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打响。从“喝好茶”到“吃好茶”。茶叶也可以玩“跨界”,要主动打破茶叶只能“喝”的惯性思维,积极开展茶叶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大力开发新式茶饮、茶食品、茶提取物、茶微粉、袋泡茶等精深加工的终端产品,变“喝茶”为“吃茶”,并将茶叶加工延伸到医药保健、食品、养殖等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大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做好“茶+”文章,推进茶旅融合项目建设,打造茶旅网红打卡点,发展茶研学,丰富茶旅游业态,积极打造“有机茶乡”“茶乡武义”等茶旅游品牌。茶叶,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从“茶叶”到“茶业”,漫长而艰辛。我们期待,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故事,在武川大地不断续写着全新篇章。记者:胡清波 郑丽佳
部分图片:掌上武义 武义旅游
编辑:朱嘉谡
二审:项玲慧
三审:吴景阳
终审:朱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