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抚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5年1月24日抚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抚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抚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抚州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会前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作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4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唱响“一大品牌”、实施“六大战略”、推进“三大建设”,全面落实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压力加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弱项等。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5年计划草案总体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5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贯彻了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符合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基本协调匹配,总体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抚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抚州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做好2025年计划执行工作的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为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目标任务,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全力稳预期激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积极落实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持续抓好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落实,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着力稳定社会预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扎实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有效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深入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实施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着力扩投资促消费,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国家“两重”“两新”加力扩围政策机遇和“十五五”规划编制重要窗口,精心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补短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强化资金、土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经济,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三)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强攻工业、大抓产业,深化落实“2416”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抚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开展科技金融改革试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加力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决打好保交房攻坚战,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