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群众“知心人” 做好百姓“代言人
——记宜黄县人大代表、神岗乡杨坊村党支部书记 周黄国
面对贫穷落后的家乡,他毅然返乡,苦心钻研种“栀”技术,成为村民津津乐道的致富领跑者;面对法律意识淡薄的村民,他埋头苦读,创新普法形式载体,成为村民人人敬仰的法律明白人;面对街坊邻里的鸡毛蒜皮,他用心用情,以理劝和以法服人,成为村民心服口服的矛盾调解者。他,就是宜黄县人大代表、神岗乡杨坊村党支部书记周黄国。自任职以来,他始终坚守“忠诚履职、依法履职、为民履职”的初心,时刻牢记自己“领头羊”的职责,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
苦心钻研种植经,致富不忘众乡邻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周黄国是在神岗乡党委政府开展在外专家人才“六个一”联络对接活动中,受到积极鼓励后,下定决心选择返乡创业。
初回家乡后,周黄国尝试过种植葡萄、青菜,养猪、牛等,但因各种原因,效果不甚理想。面对挫折,他始终坚定地相信,广袤的农村大有可为。他开始转变思路,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参加种植培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知晓了集绿化、观赏、药用于一体的水栀子中药材。水栀子全身都是宝,叶、花、果实及根均能入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还是提取天然色素的好原料,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加上县里正在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家乡的土壤和气候也适合种植水栀子。他便开始摸索着进行水栀子药材种植,经过几年的栽种,种植的水栀子已达到了100亩,周黄国也如愿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尝到“螃蟹”的人。但他并没有选择独享这份“硕果”,而是将种植经验主动与村民共享,共同成立了宜黄县神岗泰顺栀子专业种植合作社。如今,在周黄国的带领下,水栀子的种植面积达到了400余亩,每亩可产鲜果1500斤,获利近4000余元,村民每年可分红近万元。
以身作则当表率,乡村夜话开民智
杨坊村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很多群众对法律知识不熟悉,“吵架不靠理,嗓门必须要大,想赢一定得莽”。打架斗殴、非法上访、违规建房等违规行为时常发生,既给别人带来了麻烦,也给自己造成了伤害。
“村民的‘莽’很多都是因为村民的法‘盲’引起的,要解决村民的‘莽’就必须扫清村民的‘盲’”。周黄国购置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书籍,只要有空就拿出来学习。为方便学习记忆,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法律知识手册,大街上、农户家中或田间地头,都是他学习法律知识和宣讲法律知识的课堂。为了给村民普及法律常识,他还创办了“夜话普法”新模式,利用晚上大家爱唠嗑的习惯,通过夜学、夜访、夜议的方式,用拉家常、讲故事、唠时事贴近村民、适宜村民的方法向村民普及法律法规常识,讲解司法调解案例,引导村民学法、懂法、知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2023年,周黄国累计夜访农户196人次,组织村民夜议24次,开展夜学12次,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潜移默化,村里的风气也逐渐有了转变,以前村里嗓门最大的,也开始找他进行评理了;以前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的,也开始找他论对错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说明村民的思想正在转变,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村里的风气也会慢慢好转的”。锲而不舍的周黄国也最终为自己赢来了全市百名优秀“法律明白人”的荣誉。
用心用情促和解,以法服人解民困
随着法律常识的普及,渐渐“懂法”的村民也开始讲道理,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周黄国,成了村民处理矛盾调解纠纷的首选调解人。
“以理劝和,以法服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直是周黄国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的不二法宝。2022年5月,村民李某在新神公路某施工路段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李某右胳膊骨折。李某的亲朋好友闻讯蜂拥而至,与施工方进行理论。眼见一场冲突即将爆发,周黄国立即赶到现场,一方面,动之以情劝解李某的亲朋好友保持冷静,由他出面处理。另一方面,晓之以法站在法律的角度上深入分析事故的原委。最终,在周黄国的努力下,双方同意友好协商,该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截至目前,周黄国已经成功调解了村里各类矛盾纠纷200余件,其本人也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和全市十佳人民调解员。
“在村里,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周黄国总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干的。多年来,周黄国始终秉持“换位思考找问题,集中精力办实事”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从村民的牢骚话中找寻“表达意境”,从村民的质疑声中听出“画外之音”,在村民的抨击语中发现“诉求真意”,费尽心思“想办法、找对策”来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让全村村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供稿:宜黄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