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营销,抢占评论区高地

科技   2024-12-19 18:04   北京  
雷军又又又上热搜了。

11月中旬,雷军在微博发布了一张躺在泡沫板上的照片,称自己在车间眯了一会儿,一觉醒来小米SU7的产量已经突破了10万台。这条微博迅速火起来,登上热搜。第二天,雷军又在直播中表示“躺泡沫板是摆拍”,很快,词条又上了热搜。



显然,这位科技企业创始人已成功收获了另一重身份——微博“顶流”。雷军本身的出圈,也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向了小米SU7。这是一款什么车?在雷军的微博里,你会发现,这款车从发布到第10万台下线,只用了230天。即便完全不关心小米造车的细节,你也会觉得,这是个挺厉害的数字。


到这里,你才会发现,雷军不断地获取注意力,而小米SU7也成功进入用户视野。


虽然雷军的一举一动看似轻而易举,但让用户对一款新车有概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光是刚刚落幕的广州车展上全球首发车就有78款,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迭代的路上,车企们一边卷价格、卷性能,一边是卷营销


产业格局、渠道、用户需求变化,以及新势力玩家们带入互联网思维的大背景下,汽车营销进入了新纪元。


以雷军爆火的微博为例,三季度,汽车行业新车营销合作覆盖近50%,新品营销收入贡献了近70%的行业收入,微博汽车行业三季度收入也同比增长。


在汽车营销领域里,“人”“货”“场”三维度重新构建,拆解这背后的变迁,更方便我们看清大变革时代汽车营销的新路径。

告别单向输出,去中心化互动

今年的广州车展堪称大型直播基地,不仅涌入大量网红进行全天候直播,还有车企销售轮番上阵,甚至有些车主也会举着手机边看边播。

这些直播、视频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传播,让车展的影响力突破了场地限制,触及到更多受众。汽车品牌们在直播里全方位、多角度、更具体地展示产品和技术,让车展外的消费者们也可以参与进来。


这种去中心化的互动,正是当前车企们越来越看重的营销驱动力


在三十年前的电视时代,车企的营销主要以广告片为主,即先确定一款车型的目标人群,以此为画像构建场景,制成广告片在电视机上播放。于是,作为受众的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开车在空旷的陆地上驰骋,或者一家四口开车出门野餐的广告片,其中夹杂着车身流线型的特写,片尾闪现车子的品牌和型号。这是营销1.0时代的故事。


2.0时代由垂类网站开启。PC时代,门户网站是流量入口,汽车之家、搜狐汽车、新浪汽车等撑起了汽车营销的半边天。门户网站提供优质内容和相关汽车信息,筛选出有购买意向的用户,再引导客户留下联系方式,由经销商引导顾客进店,形成全链路的营销动作。


那里也孕育出了对汽车最了解的一批人。理想汽车的李想和蔚来的李斌,都有汽车网站的创业经历。


虽然电视广告和垂类网站仍在运作,但这种单边输出,中心化的分发方式到了今天效率越来越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供需两端


一方面,当汽车刚开始在中国市场普及,每家每户都为拥有一辆车而努力时,构成了明显的“卖方市场”,中心化的分发展示产品即可带来破天富贵。而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汽车销售进入“买方”市场,品牌和产品都极度丰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营销必须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Z世代们成为汽车购买的主力人群,这个群体对新事物有本能的好感和高接受度,同时追求个性化和情感共鸣,他们会看价格、性能匹不匹配自身需求,也会极为在意“这辆车戳不戳我”。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反感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喜欢来自同温层的真实反馈。


这让去中心化的社交场域成为营销主场地,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深度拥抱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在这些场域里,既有车企管理层现身,KOL的专业测评,也有普通用户生成的真实使用体验,多维度互动中,车企与用户之间的信息差缩小,也更容易产生信任链接。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场域里可以实现热点发酵。热点就像一个火种,短时间会形成大量的互动内容,不断传播辐射形成燎原之势,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有些场域因为用户活跃、内容优质,发布频率高,互动性强,天然适合热点发酵,可以帮助车企吸引用户注意力。


“数字品牌榜”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到11月间,仅微博一个平台在汽车行业产生的内容,就达到了3761.6万条,共计为车企带来了136.2亿DB的数字品牌价值。


小米汽车的成功就是在社交场域营销的经典一战。


从2021年3月宣布进军汽车行业,雷军不断地在微博上发进展,又保持神秘感,一些谍照不时被KOL们放出,用户们从猜外观、猜技术路径,到最后猜价格,雷军的爽文人生、霸道总裁故事,也配合着热血造车梦,时不时形成热点爆发。


“养成系”的互动参与感,让小米汽车尚未发布就培养了一批粉丝。


不是车企高管,而是微博网友


过去的汽车营销中,“人”是相对模糊的,车企与用户之间存在厚厚的“壁”。


车企的产品不愁卖,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用户的具体画像,以及他们对产品真实需求的反馈。而用户对车企的印象更多是高高在上。


不过,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从马斯克到李想,再到承包了微博热搜的雷军,当你脑中出现这些人的形象,连带着旗下的产品也不再是冷冰冰的距离感。这背后正是车企们为了改善营销场域里的“人际关系”,拉近距离而采用的方式——创始人IP化。


无论躺泡沫板的雷军,还是用AI换脸“跳楼”的李想,都是极有辨识度的个人IP。去年11月中,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在微博上对MEGA设计图的猜想转发评论:“真设计成这鸟样,我就把设计团队都干掉,顺便自己跳楼。”吊足了受众胃口。


等到MEGA的设计确定下来,几乎和当时的设计图猜想一致,第二波营销开始:李想本人发布了AI换脸的跳楼视频,并配文“这是MindGPT逼我的……”。而MindGPT正是理想汽车自研的多模态认知大模型。一石二鸟,一边宣传新车,一边又把自家的大模型推向了台前。


车企营销从创始人的曝光做起,将受众的注意力拉到品牌和车型上,于是舆论的狂欢,变成了品牌对注意力的争夺。


2024年,更多传统车企大佬不约而同亲自下场,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用户互动,要么搞直播,要么开微博,纷纷走起了亲民路线。


数据显示,2024年微博活跃车企高管账号超200个,2024上半年吸引超100位车企高管入驻,月均发博同比增长了230%。


去年6月,长城18位高管集体官宣入驻微博,涵盖长城汽车旗下的五大品牌,如坦克、哈弗、欧拉沙龙等。当时,长城汽车微博发布的文案是“有疑惑直接问,有想法直接说,有建议直接提。”显然,品牌声量的构建只是第一步,注意力的争夺之后,平台也在车企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沟通机制。



今年,长城汽车发布首款NOA智能六座旗舰SUV——全新魏牌蓝山时,董事长魏建军就选择了路况极为复杂的重庆进行试驾直播,挑战被称为“黄色法拉利”的重庆出租车,展示自家新车的NOA智能驾驶系统。当天,“谁能跑赢黄色法拉利”的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


沟通机制建成之后,车企高管、创始人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就非常多样了。除了最直接的直播,创始人还会在微博发布新车型的剧透,让用户看到产品逐渐的落地过程,用热点话题激起用户讨论等等。


今年4月,华为高管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调侃小米的原装车载支架,认为如果车载系统足够强大,手机支架根本不需要。而雷军则在微博上发布“你支持车上有原装手机支架吗?”作为回应,最终获得了绝大部分网友的支持。


整个过程中,看客和品牌的亲密度建立起来,对产品的信任也随之建立。而这恰恰是实现从“看客”到“用户”转化的最重要一步。


重视用户需求,
进行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

过去,营销模式单纯导向卖车,用户和车企的关系随着交易结束而结束。现在,社交场域里用户和车企的关系更紧密。新车的上市正在从单一的周期事件,逐渐成为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


车企在产品层面,不仅需要了解目标客群的真实需求,细化功能维度,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能从更真实的用户反馈中,倒逼产品更新,最终为品牌沉淀粉丝资产。


传统的汽车经销模式是“车企—经销商—客户”,客户和车企几乎没有直接的接触。如今车企们从直营门店建立,到运营官方微博、抖音等账号,都是希望与用户建立最直接的联系,逐渐形成用户社群。


国内新势力品牌中,最早开始做用户社群运营的是蔚来。现在,蔚来的官网上对其社群有着详细的介绍,除了普通用户基于兴趣自发组建的爱好者群,还有更为正规的行业社群。


通过社群的构建,车企将粘性较低的“用户”转化为粘性较高的“粉丝”。在社交场域里,这些粉丝会主动成为新的传播种子,帮助品牌拓宽信任边界,还能够成为企业营销的“自来水”和舆论战的“主力军”。


从电视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言、互动的评论区成为舆论战的高地,即使前期宣传片做得再高大上,评论区一旦沦陷,其中煽动起来的情绪就会影响到更多普通用户。比如理想MEGA的评论区因“棺材”外型引发舆论情绪,最终产品受到巨大负面影响。


这种场域里的评论区大战,仅靠品牌下场难以改变局面,真正有战斗力和辐射传播能力的是品牌粉丝们,他们基于自己真实感受的评论,才构成最有力的回应。


拥有大量粉丝的比亚迪就是“粉丝效应”的受益者,这些用户会在大量质疑比亚迪的帖子和笔记下辩论,提供更多正面视角。这对品牌来说是相当宝贵的资产,当粉丝信任建立,连公关成本都会降低。


更会玩的品牌,已经开始从“粉丝效应”进阶到“粉丝经济”,比如针对目标客群售卖增值服务,或者干脆让粉丝的诉求和痛点,直接成为生产端的有效反馈。


去年上市的宝骏云朵,就是网友和宝骏共创的产物。


宝骏云朵正式上市前,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周钘曾在微博当“客服”,和网友交流新车配色、产品定位、配置等等细节。单就配色一项,就从6月调整到了8月,并在8月初拿出了新的配色方案,供网友投票,不少粉丝也戏称自己为宝骏云朵的“精神股东”。



新车上市前夕,周钘还在微博粉丝群征集发布会的建议,表示“发布会怎么开大家定,我负责执行。”这样的强互动属性,也让车企以最低的成本,获知了最真实可信的用户痛点和需求。


社交媒体的崛起,带动了“人、货、场”的不断更新,但无论高管亲自下场所提供的“情绪价值”,还是“开门造车”背后坦诚的价值观输出,其实都是在体现与用户共生的价值。营销是一门复杂的功课,但对于车企来说,也不过是将车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拉近,再拉近




推荐阅读


观察 2025品牌传播,在场比在线更重要

案例 悟空惊现时装周?鸿星尔克这波过于时髦了

奖项 2024艾菲奖公布!真的有被这些案例惊艳到

推荐关注微博
@营销新说Openday | 36万+粉丝
@社会化营销快讯 | 103万+粉丝
@社会化营销案例库|171万+粉丝

推荐关注视频号

推荐订阅账号

营销新说
营销新说,新观点,深洞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