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对于身处我国对外开放最前沿的青岛而言,在“走出去”招商引资的同时,也需要以更大力度将外资外商“请进来”,通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质效。
7月23日,以“新质新程 山海同行”为主题的2024中国(青岛)-东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活动举行,来自东盟国家的有关政府部门官员、驻华使节、贸促机构和商协会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加相关活动。
当天下午,东盟国家代表团在青岛市进行了重点项目参访考察。期间,代表团一行分别考察了国信智慧中心、青啤博物馆以及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透过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优质项目,能更加直观地看到青岛实现高质量招商引资的机遇所在。
"
来青考察了哪些项目?
7月23日,一场促进青岛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的活动——2024中国(青岛)-东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活动如约而至。
作为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板块,由东盟相关国家驻华大使、参赞等组成的高规格代表团,用了半天的时间,对青岛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重大项目——国信智慧中心、青啤博物馆以及中山路城市记忆馆,进行了现场考察。
从类别来看,这三个项目分属海洋经济、品牌经济、文化旅游的范畴,并涵盖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两种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三个项目均有鲜明的青岛特色。如在国信智慧中心和青啤博物馆这两个项目背后,就分别有着青岛本土龙头企业青岛国信集团和青啤集团的身影,而中山路城市记忆馆则记载着青岛百年的城市历史及文化。
特别要说一下国信智慧中心项目,其所涉足的海洋产业,不仅是青岛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也因其智能化、数字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新质生产力色彩,同时还与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有极大的契合度。
换言之,这个项目在展现青岛大项目高质量发展成色的同时,也能够与青岛和东盟双方的诉求形成匹配,双方具备深度合作的基础。
在国信智慧中心,代表团一行实地参观考察了国信养殖工船项目,听取项目运行与智慧一体化平台介绍,并与“国信1号”养殖工船上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视频连线。
公开资料显示,总投资4.5亿元的“国信1号”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造,于2022年5月20日在青岛交付运营,项目首创了“深远海工业化舱养模式”,向世界深远海养殖贡献了“中国方案”,可开展大黄鱼、石斑鱼、三文鱼等名优鱼种养殖,年产高品质鱼类3200吨。而国信智慧中心作为“国信1号”的智慧管控平台,则如同整艘船的“大脑”,能够实时监控“国信1号”船舶运行和养殖情况。
除了国信智慧中心这一涉及青岛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项目外,代表团此番还实地考察了青啤博物馆以及中山路城市记忆馆这两个文旅项目。
而在这一系列安排的背后,也能够直观看到青岛面向全球招商引资的明确思路:一方面突出头部企业和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优势,通过高能级项目强化招商引资质效;另一方面则将合作的领域从产业延展到人文领域,以更高水平的开放,赋能更高质量的招商引资。
良机赋青岛!为什么是东盟?
青岛与东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一衣带水的关系让双方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近年来,青岛与东盟经贸交流密切,东盟已成为青岛最大的贸易伙伴和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去年,双向贸易额近1700亿元、同比增长10.2%,双向投资累计超过135亿美元。
在2024中国(青岛)——东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活动开幕式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也提到了东盟是青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向。同时,他也期待持续加强双方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海洋等重点领域产业对接,扩大特色农产品、中间品贸易规模,深化科技、交易、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合作推动合作取得更加丰硕成果。
海洋,正是青岛与东盟深化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及纽带。
2013年,时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年的节点,我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构想,而青岛正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
同时,近年来,为深化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开展多项双边、多边及特殊领域等经济合作。而其中的海洋渔业合作因为更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经济利益,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低敏感领域合作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行业。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目前,东盟国家30%的GDP来自海洋,约6.25亿人依赖海洋维持生计。中国与东盟海域不仅是世界90%的海运贸易通道,更是全球重要的海洋牧场,拥有世界1/3的红树林和珊瑚礁,水产养殖占全球的80%、渔业捕捞占全球的60%。
虽然东盟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但根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仅占双边贸易总额的1.4%,中国对东盟含渔业在内的第一产业直接投资额,仅占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额的0.5%,这意味着双方的合作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海洋渔业,一直都是青岛在海洋经济领域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从城市层面来看,海洋渔业向深远海发展空间广阔,抓好种苗培育,加强养殖技术研发,延伸拓展养殖装备制造产业链,有力支撑深远海养殖加快发展,努力打造“蓝色粮仓”,也是青岛所明确的发展策略。
“国信1号”的启用,无疑进一步提升了青岛在海洋渔业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工船养殖还具备明显的优势。
首先,其首创了游弋式养殖模式。大黄鱼适宜生长的水温是18到24度,工船每年航行6000海里,选择在最适宜的水温区域进行作业,同时可以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
其次,“国信1号”开创了深远海养殖环境,工船在离岸50-1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里进行作业,水质优良,原生病虫害生物少,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大黄鱼品质。
然后,“国信1号”还引领了现代化养殖浪潮,船舱里面水体中间氧提高到每升8毫克以上,是传统养殖的2倍,养殖密度比传统的网箱养殖高4-6倍,养殖周期缩短近1/3。
另外,“国信1号”还创新了智慧化养殖技术。全船设置196个摄像头、2108个传感器,实现船岸连线、实时监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
而在“首创”“创新”这样的技术亮点背后,能看到“国信1号”正着力实现现代海洋技术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而这无疑也切中了中国与东盟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合作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国信水产”也曾亮相新加坡国际食品展览会,期间得到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家企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这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均为东盟国家。对于亟需打开与东盟经贸往来新空间的青岛而言,通过在海洋渔业领域加强合作,一方面有助于青岛品牌进一步在海外提高声量,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双边合作的深入推进,为城市招商引资形成助力。
通过实地考察,能够面对面了解项目具体情况与合作诉求,无疑也将更有助于后续推动双方合作的达成。
而站在城市招商引资的角度来看,这样主动“请进来”的关键动作,正是青岛答好“以高水平开放赋能高质量招商引资”课题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