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塞上】樊前锋长篇纪实文学《黄河黑山峡》连载 | 第二章 走进黑山峡(五)

政务   2024-10-12 17:07   宁夏  

第二章

走进黑山峡(五)



崔敬乾:一条远去的大河

泵站上的超大型沅江泵,像一个威武雄壮的汉子,暴怒地倾吐出滚滚的黄河水。沅江泵是黄河上常见的一种水泵,这种冰冷的大铁疙瘩,在水利人眼里却是真正的宝贝。冬灌结束后停水检修,林立功在沅江泵的胸膛里钻进钻出。超大型沅江泵的直径在1.7米以上,无论高矮胖瘦,人在它的内部都能伸展腿脚,自由活动。五佛泵站人和甘肃景电人的胸怀,如同超大型沅江泵一样,宽阔、包容。

林立功上班累了,会站在拦污栅上方的钢框架上望着黄河,听黄河的波涛声。日复一日的实习工作,让林立功与泵站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感情。五佛泵站是甘肃景电的首级泵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五佛泵站,把黄河水直接抽送到水管网络,通过二级泵站、三级泵站,不断把水往高处和远处扬。有了黄河扬水,才有了五佛川,才有了景泰川。泵房,当然是安置水泵、电动机、管道和辅助设施的场所,辅助设施包括大量的计量设备,比如流量计、真空表、压力表、温度计等。有一回,林立功对吴买骡说,泵站像是一个人的五脏六腑,水泵与电动机就是左心房和右心室。

黄河,这条大约160万年前逐渐生成的河流,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流经中国九个省区。她像一条纽带,连接着中国的往昔、当下和未来。正是因为黄河,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才能够孕育生成。林立功在值守夜班时,找到了慰藉心灵的乐趣。在泵房隆隆的机电声和水泵声中,他的心潮如黄河水一样澎湃。在热烈的情愫里,他提起笔在纸上写出自己的第一首诗歌作品。

寂静的夜色里,

星星在云堆里欢快地追逐、嬉戏。

冷风从峡口吹来,

黄河的波涛威武雄壮。

轰鸣的泵房里,

我静静地望着宽阔的河面,沉思。

扬水,提灌,走向高处。

大地开始漩流鲜活的血液,

荒芜的田园重获青春。

这首涂鸦之作是献给黄河的,是他原原本本表达心绪的文字。这首诗歌写出后,他贴上邮票,郑重地投寄给《景泰县报》。只隔了10天,他竟然收到了县报寄回的样报和一张2元钱的稿费单。

这是林立功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

《景泰县报》的副刊编辑是个热心肠,对林立功青眼有加,来信鼓励:“林立功同志,现代抒情诗、散文诗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无论如何,较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能直接有力地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作者品质的成长和思想的锻炼,也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创造力以及作品的价值。读了你的作品,我欣喜地得知你是一名从宁夏来甘肃的实习运行工,你在寂寞枯燥的工作中,保持了一种幸福乐观的情绪,我替你高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品,没有好的感情就没有好的作品,我祝你越来越好!

食堂门口有一面墙,开辟出了一个学习栏,每期《景泰县报》和《甘肃日报》都会张贴在上面。泵站职工的业余生活是枯燥的,除了每天傍晚打一场篮球,再无娱乐可言,因而大家都会关注学习栏。林立功发表的那首诗歌被工作人员醒目地贴了出来。《景泰县报》的编辑很有趣,不但发表了他的作品,还在末尾备注了作者简介:作者林立功,系宁夏来五佛泵站实习的一名运行工。

“哎,林立功,你真行啊!”

这期县报张贴出来那天中午,林立功一出食堂就被高玉珠叫住。女工高玉珠站在学习栏跟前,手舞足蹈地跟他说话。高玉珠也是被固海扬水管理处派来的实习运行工。她谈不上漂亮,很是干练,个儿高,人长得周正,不胖不瘦,胸脯饱满,浑身散发着劳动者的健康美。林立功知道,高玉珠思想成熟,与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高玉珠也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准备参加高考。

“没想到啊,你林立功既能给人排忧解难,实习成绩又好,还会写这么漂亮的诗歌啊!”高玉珠眼里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仿佛在说,咱们这拨来实习的人真是藏龙卧虎。

“玉珠,过奖了。”林立功有些难为情地摆摆手。

“我没必要恭维你,真诚向你学习。”高玉珠说。

“也向高玉珠同学学习。”

“哎呀,你倒是好谦虚。”

说到这里,有人在喊高玉珠。高玉珠冲林立功挥一下手,和另一个女生走开了。自打这天起,林立功明显感觉到,但凡遇见高玉珠,她都会用一种热烈的目光追逐他。一个女孩看上一个男孩,那目光一定是不一样的。林立功性情沉静,有知识,人缘好,实际上对他眼热的女孩大有人在。比如,五佛泵站有一个杨姓姑娘,很爱跟他说话,可他觉得不现实,自己实习期满是要回宁夏的。比如,有一个从宁夏同来的张姓姑娘,皮肤白净,待人温柔,只是身材有些富态。林立功不喜欢胖丫头,总躲着。此时,高玉珠对他的留意,让他产生了一种喜悦感、一种幸福感。有时,林立功和人讨论工作,高玉珠就站在边上静静地听,不时认真地盯着他看。有时,她在路上遇见林立功,忽然就会脸红。林立功对高玉珠是有好感的,因而也乐意沉浸其中。

这种美好的感觉支配着林立功,他期待与高玉珠多一些交流。

此时,五佛泵站发生了一桩意外事件。

这起意外事件,至今仍镌刻在甘肃五佛泵站人的记忆里,烙印在那一批宁夏运行工的心田。这个事件的主角是徐迎水和他的师傅崔敬乾。

崔敬乾,50来岁,一米八九的个头,精瘦精瘦的。林立功、徐迎水他们第一次见到崔敬乾师傅时,他穿一身中山装,大热天还戴一顶圆帽。崔敬乾其貌不扬,很多时候保持着一种深沉的缄默。年轻的同事在一起漫谈,若是遇上感兴趣的话题,崔敬乾的额头立时会盛开一朵“眉骨朵”花,双目炯炯有神,操一口东北话加入讨论,一开口便逻辑缜密。林立功和吴买骡刚来五佛泵站,有一回在爬泵站的框架梯时遇见了崔师傅,他俩立即侧身,礼让崔敬乾先行通过。岂料,崔敬乾古怪得很,反而站在一边,不苟言笑地招了一下手,示意他俩先行通过。双方错身而过,林立功静静地望着崔师傅的身影,不由感叹:“这人比我爹年龄还大咧,行事稳当,有章法。真没想到,在这个偏僻荒凉的泵站上还有这么温和儒雅的人。”吴买骡说:“这人一看就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你看嘛,人家见咱们给他让路,他也立即给咱们让。这叫什么?与谦下之人行谦下,谦下非谓曲背折腰也。”林立功一听,眼睛亮了:“这啊,反倒体现出人家身上的一种风度。”此后,林立功和吴买骡格外尊重崔敬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发觉得崔敬乾像一个隐世高人。崔敬乾的非凡来历,林立功是从老职工和徐迎水那里听来的。徐迎水是崔敬乾的徒弟,对师傅特好奇,没事时总爱向旁人打问自己师傅。这一打问,不得了啦,他听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

解放战争时期,年轻的崔敬乾就读于哈工大,跟外籍教员专门学习飞机制造。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用自己制造的飞机来装备人民军队更为迫切。保家卫国的战争启动,国家飞快地成立了重工业部四局,全力筹建中国的航空工业学校,培养自己的航空技术人才。崔敬乾如鱼得水,是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最年轻的副教授。几年之后,情况有变,崔敬乾没有飞机可造,只能只身来到大西北。起先,崔敬乾老老实实地在宁夏青铜峡铝厂工作了十几年,每天戴上安全帽,和一群普通工人拿着长钳炼铝。风机轰鸣,铝花四处飞溅,他们挥舞长钳当武器,在滚滚铝水边冲锋陷阵。

崔敬乾处境的转机发生在几年前。有一天,崔敬乾和工友手拿长钳正在炉火前忙碌,工厂接待了一位来考察的甘肃省副省长。说来也巧,副省长在崔敬乾师傅跟前停下脚步,工厂领导介绍生产工艺时,副省长根本没听,双眼死死盯着崔敬乾。崔敬乾与副省长目光相触时,都惊呆了。接着,两人同时喊出彼此的名字。副省长和老职工在生产车间用力握手,旁若无人地拥抱。工厂领导一问,才知他俩是大学同窗。同窗相见,彼此感叹30年光阴飞逝。副省长当场就问崔敬乾有何想法。崔敬乾没有为难同窗,只说自己年龄偏大,曾经苦学飞机制造技术,最大的遗憾是没给国家造出一架飞机。副省长说:“你讲一条实际点儿的。”崔敬乾说:“要不,你把我调到甘肃,安排在某个工程上,让我和飞机制造、维修离得近一些。”副省长思考了好一阵子,摇着头,很为难。再后来,副省长把崔敬乾调动到甘肃景电,担任了机电科科长,也算让他有了用武之地。

“师傅,你是机电科科长,为啥非蹲在泵站?”徐迎水问崔敬乾。

“看看黄河,心会变宽。”崔师傅默默地说。

崔敬乾师傅无家无舍,无儿无女,学无所用,一生有志难酬。可在带领“刺头”徐迎水实习方面,崔师傅是严苛的。他对徐迎水常讲八个字:“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八个字实际上也是崔师傅母校的校训,他一生牢记。有时,水泵临时停歇,需要重新开启作业时,得用设备进行充水。徐迎水他们几个干,崔师傅就站在边上看,眼见动作要领不对,崔师傅会猛然大吼:“迎水,你没做好,重新再来一遍!你不能马虎,还得设法排除泵房的积水,这样才能保持环境整洁,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自打偷鸡事件之后,徐迎水在工作上变得勤奋多了,也认真多了。某种程度上,徐迎水为回报杨站长和泵站的接纳,苦学苦练,在工作上比谁都卖力。崔敬乾看懂了,偶尔也会笑着劝慰他一两句:“迎水,你没必要做给旁人看。你年轻呀,日子还长。在工作上,记住‘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八个字就行了。为人行事上,三省吾身是一种态度,问心无愧你能做到。”听崔师傅这样劝说,徐迎水心上顿时有了一种轻松感。

有一回,在泵房外面,徐迎水和崔师傅抽烟歇息,袒露了心事。

“师傅,我给老家的县长写了一封信。”

“哦,你写了什么内容啊?”崔师傅笑问。

“我说,学成之后,请县长调我回西海固搞水利工程。我呢,愿从一个小工程搞起。我要在山里筑个坝,把泉水、雨水、雪水聚攒起来,再用小泵抽,扬进某一个村庄,解决人畜用水难题。还有啊,我要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地解决。

“那么,县长给你回信了吗?”

“回了,人家在信上讽刺我,让我好好偷鸡吃。”徐迎水埋头苦笑,“县长是我爸爸的老战友,我做的坏事,他听说了。

“你不要多想,安心学本领。”崔敬乾吐一口烟,看一眼徒弟,声音很轻地说,“你想帮助极端缺水地区的老百姓,这是你的主观愿望,说明你是一个可塑的水利工作者。一个水利工作者,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干不好工作的,而我觉得,你身上是具有这种气质的。

徐迎水吃了一惊,激动到语塞。崔师傅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脸色严肃了起来:“小徐,你正处在一个学习知识和熟悉业务的阶段,你把这个高尚的想法埋藏在心底。我想告诉你的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学好技能你才能拥有服务社会的本领;第二句是有一种可能,这一辈子你都等不来一个机会,可是机会一来,你得紧紧抓住!”崔敬乾说到第二句话时,把右手攥成一个有力的拳头。

“师傅,我听您的。”徐迎水从师傅的话里听出了一种分量。显然,这句话里有师傅一生的遭际与经验。

“徐迎水,徐徐地把水迎回来,迎到最需要用水的地方。”崔敬乾悠悠地说,“徐迎水啊,徐迎水,你一生的命运就蕴藏在你的姓名里。固海扬水是一个大型工程,将来有你的用武之地。还有,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一旦上马,也有你出力的地方。

崔师傅的话并没有说完。

“当然,在西海固——”有一回崔师傅郑重告诫徐迎水,“我们的问题不仅在于通过扬黄提灌获得淡水资源,更在于如何利用、如何节约淡水资源。”不知为何,这句话像警语,被徐迎水和一群青年人牢牢记在心里。

在徐迎水心里,崔师傅如同一座高山,是用来仰视的。

只是出事那天,过程蹊跷得很。

甘肃和宁夏的黄河水利工作者都清楚,黄河上的扬水管理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每年11月冬灌结束后,泵站就会停机,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还要继续。就拿五佛泵站来说,一方面要检修设备,另一方面要组织学习专业知识。相对而言,冬季是一年中稍微消停些的时段。这天,离冬灌结束只差两天,徐迎水和崔敬乾在从食堂往泵站走的路上愉快地聊着天。崔敬乾兴致很高,说冬灌结束后自己不回县城,仍住泵站。等天下雪,他俩到山下的村里打些酒,炒两个肉菜,喝上一整天。

上午10时许,凛冽的寒流顺河而来,冷风吹得他们的脸面像被刀割一般。徐迎水裹着一件大氅,和几名女职工一起站在钢框架上,埋头捞取黄河拦污栅前的杂物。那时的拦污栅不像现在,进水口的前方都安装了全自动的捞草机。初冬,黄河上游漂来的枯草枯枝比夏季要多很多,它们被黄河水卷到五佛泵站,一不小心就会堵塞拦污栅,影响泵站的进水量。捞草既是体力活,也得讲技巧。家手拿一把把铁质长耙,倚着钢框架的栏杆弯腰在河面搅动,又像在热锅里捞面条,把一簇簇枯草捞上来。

这回清理拦污栅,徐迎水把身体伏在河面框架一根铁管上,埋头朝下,尽量把水面上的枯草烂枝全捞走。他一边捞草,心里还在想,等过两天景泰川的冬灌一忙完,不论下雪或不下雪,他都要给师傅去打一壶酒,再从老乡家大大方方买两只鸡,炖烂了,当下酒菜。此时,河面一阵冷风咆哮而来,徐迎水浑身瑟瑟发抖。然,他身体失去平衡,一头栽向黄河。有个眼尖的女工大喊,“掉黄河里啦!

在场的三个女工跑上前,定睛一看,发现徐迎水并没有掉进黄河,但也处在命悬一线的境地。徐迎水双手死死抓住框架底部一根栏杆,整个身体腾空在河面上,两脚胡蹬乱绕,鞋子似乎已被黄河浪花打湿,很像一片枯叶颠簸在河面上。徐迎水脚下是流速湍急的黄河水,在场的女工全被吓傻了,她们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处理。千钧一发之际,师傅崔敬乾从泵房一股旋风似的冲出来,边跑边脱掉身上的大氅,利索地跨过钢框架护栏的上方,把身体完全置于没有任何保护的状况下。崔师傅一弯腰,用一只手紧紧抓住徐迎水的一只手,拼命朝上拽。徐迎水像一只被辘轳绞起的水桶,沉沉地,缓缓地,一寸一寸升了上来。

在几名女工的协助下,徐迎水艰难地爬上框架。

正当大家要长舒一口气时,不幸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徐迎水获救之时,崔敬乾师傅体力有些不支。高度紧张过后,崔师傅或因用力过猛,刺激过大,似导致心脏倏地不适,猛然一下后仰着栽倒了。原本站在钢框架外围救人的崔师傅,跌落进滔滔大河。虽然只是一瞬间,但有两名女工看了个仔细。她们说,崔敬乾师傅像一只绞起水桶的辘轳,猛地脱手倒滑,辘轳的绞手飞速地向后转动,绳索不停地往下滑落,再滑落,辘轳也在水桶的带动之下落了下去,越来越快,越转越快……

惊魂未定的徐迎水重新站在河面的框架上,脑中一片空白,先是听到了咚的一声巨响,像是轰炸机春季盘旋在上空炸凌开河那样,弄出了大大的动静。一回头,再也看不见师傅崔敬乾,只听见几名女工的尖叫声。河面溅起一个个硕大的雪白浪头,极像一束束盛开的洁白花朵。美丽的花朵投向黑山峡河段的怀抱,远远伤逝在大河之上。


拓展阅读

书讯 |《黄河黑山峡》:一部写天地人心的西北史诗

名家荐读|胡平:《黄河黑山峡》——长篇纪实文学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作者简介


樊前锋

陕西富平人,宁夏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黄河黑山峡》《贺兰山东麓》《闽宁镇记事》《闽宁山海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乌金裂变的宁夏启示》等十余部,担任大型文献纪录片《闽宁纪事》总撰稿。



出   品

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社


编辑 | 赵斐斐

校对 | 汪晓慧

统筹 | 刘立祥  胡亦茹

审签 | 赵志强  张雪晴





宁夏党刊
《共产党人》杂志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主管、主办的机关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刊,以搭建自治区党委、政府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桥梁为首要职责,热忱欢迎读者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