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夺双料冠军!智能制造学域团队挺进总决赛竞逐百万奖金

文摘   2024-11-13 17:59   广东  


11月11日,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广州赛暨2024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在广州南沙落幕。经过激烈角逐,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系统枢纽智能制造学域组建的公司团队所申报的参赛项目——“Zicus智能激光熔覆解决方案”夺得本年度大赛双料冠军。团队挺进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竞逐百万奖金。



据悉,大赛于今年8月在香港启动,首次采用两赛合办的深度融合新模式,进一步激发粤港澳台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推动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大赛吸引了来自内地、港澳台及海外的412个创新项目报名,两赛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叠加的奖励总额高达人民币450万元。


经过三个月的赛程,共有24个项目进入到决赛,通过“项目路演+评委问答”的方式角逐奖项,接受来自学界、产业界、创投界等专业评委的评判打分。



团队项目有何创新之处?团队如何克服遇到的难题?港科大(广州)在这一过程都提供了哪些支持与帮助?参与本次赛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本期采访了双冠团队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参赛经历

👇👇👇




Q1

请简单介绍一下主要的团队成员,说说各自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




该项目由香港科技大学汤凯教授课题组博士团队创立,联合创始人有6位。



陈远志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制造学域在读博士生


公司创始人兼CEO,主要负责战略规划、供应链管理、市场开发、生产制造等工作。


SMMG



邓肖珂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系在读博士生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负责软件开发、设备研发等工作。


SMMG



张文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制造学域在读博士生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负责资本融资、比赛路演、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工作。


SMMG


汤凯教授、胡鹏程教授、陈力教授是联合创始人兼科学顾问,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团队提供极具先进性的多轴金属增材、CAM软件、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



汤凯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制造学域教授

●智能制造学域主任


汤凯博士,1982年1月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后考取教育部世界银行留学项目,于1984年秋赴美国留学,并于1986年与199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信息及计算机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此后他在美国的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工业界作为软件专家工作十年,于2001年任职香港科技大学至今,现为该校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教授。汤凯博士于2022年8月1号起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系统枢纽智能制造学域主任一职。

汤凯博士在CAD/CAM和设计与制造自动化软件开发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业和研究经验。他的研究兴趣广泛,但主要围绕为解决各种制造过程中的计算、几何和数值问题而研发有效且实用的算法。目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多轴制造工艺,其中包括复杂工件的五轴加工工艺、五轴增材制造工艺、基于五轴坐标测量机的高效精密检测以及复合材料的混合加工。具体研究议题将涉及工艺规划和优化、几何建模、机器学习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大型多功能CAM软件的开发等。


SMMG



胡鹏程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制造学域副教授


胡鹏程博士,202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任系统枢纽智能制造学域副教授。他于天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加入港科大(广州)前,他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Research Associate等职位。研究方向为智能数控加工、自适应路径规划及多轴扫描测量。胡鹏程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智能工厂专项等科研项目7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香港RGC、ITF等项目10多项。其参与研究的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和“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还获得IJAMT学术期刊2021年B. John Davies Prize(年度最佳论文)。他曾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担任高端机床创新联盟青年专家、中国图学学会智能工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担任RCIM, JMS, CAD, IEEE-TASE, IJMTM, IJPR等20余本期刊的审稿人,获得CAD期刊“杰出审稿人”称号。


SMMG



陈力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未来技术学院资深工程师

●智能制造学域实践助理教授


陈力博士,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2022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现担任未来技术学院资深工程师,智能制造实践助理教授。长期从事CAD/CAM ,增材制造,复合制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SMMG



Q2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Zicus智能激光熔覆解决方案”获奖项目,包括核心技术、创新之处等方面。




团队的参赛项目致力于激光增材制造、增减材一体化制造和激光修复再制造技术提供高度自动化的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帮助客户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以切割电路板、口罩等的辊刀生产线为例,项目用于打印辊刀的刀线,通过工艺可以降低70%的原料成本、90%的加工时间,目前首批产品已交付。这一技术可以使最终终端消费产品价格下降。智能激光熔覆解决方案技术适用于快速轻量化制造的产品,目前团队正在做技术下沉。公司正在开发下一代基于多轴增减材技术的全自动模具制造与修复设备,颠覆传统的人工焊接模具修复方式,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全生命周期模具制造与再制造。




Q3

是什么启发了团队创建这个项目?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解决哪些问题?




汤凯老师在智能制造领域多年深耕形成的学术积淀与视野,为我们项目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赋予学术研究以社会应用价值的重点所在。我们团队抱着这样的理念,创立了广州智科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扎根增材制造领域,抓住行业需求,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让研究成果在社会应用中绽放价值。



Q4

项目启动至今,团队遇到了哪些挑战?有哪些技术难点?又是如何克服和精进的?



项目启动之初,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高校创业团队普遍面临的难题:如此先进的技术,究竟谁会为其买单?解决这难题,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企业调研、实地考察、与投资人深入交流、向行业前辈虚心请教。从最初“敬而远之”的遭遇“深行业需求的评价,我们的步伐坚定而扎实。在紧张的一天中,我们常常上午与客户面对面交流,中午与投资人热烈洽谈,下午又深入供应链企业调研。正是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帮助我们精准定位了发展方向,最终专注于智能激光熔覆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从而稳健地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Q5

参与本次赛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获得双料冠军对你们团队意味着什么?您认为评委最看重项目的哪些方面?



本次赛事我们收获颇丰,优异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在长期的科研探索中,我们团队在增减材混合制造领域完成多项重要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软硬件开发的经验,为本次获奖项目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备赛期间,我们对项目进行了深入反思,明确了发展重点、经营策略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与学校、霍英东研究院、创业团队及投资机构的交流,我们得以从多角度审视并优化了项目的发展路径。此外,本次赛事还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奖金和完善的配套服务,更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体来看,评委最看重的是项目的科研前沿性、应用场景的契合度以及产品化水平。



Q6

港科大(广州)在这一过程都提供了哪些支持与帮助?



特别感谢港科大(广州)在赛事中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汤凯教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并精准匹配了相关资源,为项目发展指明了方向;课题组的伙伴们也为项目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注入了灵感,学校的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资源帮助我们高效完成了实验与数据分析工作。同时,学校不仅组织了创科嘉年华、政策宣讲会等活动,还为我们提供了与投资机构对接、路演展示的机会,极大地推动了项目成长。港科大(广州)的创新活力、强大的技术与平台支持,都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追求卓越。



Q7

接下来项目将在总决赛中角逐,对此有做哪些准备吗?期望获得什么样的成绩?



我们将专注于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不断追求进步。在总决赛备赛中我们会继续努力,精心筹备,以最诚挚的努力回报学校、研究院、老师、课题组、同学和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



Q8

能否结合个人的参赛经验,对想要参加创业赛事的同学提供一些建议呢?



立项初期,团队建设至关重要,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目标的一致性是发展的基础。项目启动后,要积极寻找验证应用场景,不断调整优化甚至推翻重塑只有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和效益。


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汤凯教授也有感而发。


由我们的团队组建的广州智科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在400多家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刚刚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广州赛暨2024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第一的成绩,双料冠军,我作为导师,为我的学生们感到深深的自豪!


港科大举办这项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已经有近十年了,现在已成为众多创业者心目中的皇冠,竞争非常激烈。我们能够获得广州赛区的冠军,充分表明了大会裁判组对我们开发的DED滚刀生产技术的认可。


其实,这项技术的原型我们团队已经开发出一段时间了。可是我的学生们为了找到它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煞费苦心,四处奔波,访问了许多工厂和用户。我们一直秉持一种理念,就是做工科科研的,尤其是智能制造,一定要真正研究出对生产有用的创新技术,否则就是象牙塔研究。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实际生产的需求改进科研的方向,而科研的结果又促进及具体化实际的需求。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开发出制造业客户真正想要的技术,跨出了产学研重要的一大步。


我预祝我们的团队再接再厉,把公司做强做大,开发出相关的及新的混合加工技术,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制造业作出贡献。


编辑:运喜童创意枢纽





欢迎联系咨询



系统枢纽



gzsystems@hkust-gz.edu.cn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申请咨询



bsbe@hkust-gz.edu.cn



智能交通博士申请咨询



intr@hkust-gz.edu.cn



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博士申请咨询



roas@hkust-gz.edu.cn



智能制造博士申请咨询



smmg@hkust-gz.edu.cn

关注系统枢纽

及时获取新鲜资讯



社交媒体矩阵



长按二维码关注

系统枢纽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进入

系统枢纽微信视频号


微博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小红书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知乎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B站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今日头条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抖音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I 系统枢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系统枢纽 官方账号Systems Hub-HKUST(GZ) Official Accoun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