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司和朝廷的矛盾面前,王阳明用“良知”设定问题,指引思路,再运用“良知”去寻找答案,用智慧解决问题,最终使得安贵荣主动辞去布政参议的职务,同时也赢得了朝廷对水西土司的妥协,于是一场被逐渐激化的矛盾消于无形,水西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王阳明拯救一方百姓的意愿也终于达到了。可他没想到,就在这个危机解决没多久,更大的危机又出现了。
在水西大土司身边还有一水东土司,这两大土司以乌江为界,各霸一方,实力都很强劲。其中势力强大的水西安氏土司被明朝封为宣慰使,势力较小的水东宋氏土司被封为宣慰同知。
水东宋氏居住在贵阳城侧,手下划分为十个长官司,土地人口只比水西土司手下的“十三则溪”略少些,宋氏自己亲领“洪边十二马头”,实力仅比水西安氏低一点。他们在贵阳城里都设有官署,而宣慰府的印信一直掌握在安氏土司手中,由此引发了两大土司历时百年的明争暗斗。
加之这两大土司控制的地域互相毗邻,犬牙交错,互相之间为了土地和人口也时有争执,小冲突累积起来,就变成了大矛盾,到了安贵荣这一代,矛盾已经愈演愈烈,渐渐失控。只是两家土司都在朝廷控制之下,不敢直接动武。
这一年,水东宋氏土司手下的三个头人阿贾、阿札、阿麻同时起兵反叛,把水东的大土司宋然围困在大羊场的官寨里,贵阳府城周边的局势立刻动荡起来。朝廷急忙下令安贵荣发兵平叛,救援水东土司。安贵荣和宋然两家为了争夺宣慰府的官印曾起过争执,在贵州官府那里打过一场官司,而官府在这场土司间的冲突中耍了个“扶弱抑强”的小花招儿,偏帮宋然,压了安贵荣一头,惹得安贵荣既恨官府,又恨宋然。
现在宋然那边出了事,安贵荣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是笑开了花,就打算看一出好戏,借这场战乱削弱宋氏土司的实力,于是不理朝廷的连番催促,坐在乌江西岸来了个“隔岸观火”,坐视不救,任由宋然被手下的头人围攻。
水东这一场叛乱影响很大,贵阳方面的官府无力插手,想从别处调兵,又鞭长莫及,只得连连发出紧急公文,命令安贵荣出兵平叛。可安贵荣早打定主意,就是不肯出手,直到被催得坐不住了,这才出动一支部队从背后攻打叛军,杀了阿麻头人。朝廷见安贵荣出了兵,以为叛乱很快可以平息,就放下心来。
想不到安贵荣又耍了个花招,在前面应付了一下,打了一仗,眼看朝廷不再催逼了,就对外宣称自己生了病,回到官寨闭门不出,早先派出去的部队也都悄悄撤了下来。
这么一来,刚刚好转的战局又变得复杂起来,被围困的宋氏土司只得又向贵阳方面求援,贵阳方面也再次急令安贵荣进兵,可安贵荣却觉得自己出的力不算少了,就此称病不出,躲了起来。
社会上,有时候一个头脑聪明的人却未必就能取得成功,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惹上大麻烦,可是这些聪明人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问题呢?因为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聪明,要看他的思想是否正直,想出的主意是否合乎“良知”。如果是合于良知的聪明,就可以叫作“智慧”;如果动的是不合于良知的歪脑筋,那只能叫做“伎俩”罢了。智慧可以解决问题,而伎俩却往往害人害己。
这正应了那“尧舜禹相授受”的著名的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安贵荣这个装病的主意就是“伎俩”。说难听些,这是搬着石头往自己脚上砸。
在安贵荣想来,他这个装病不出的计划很妙,可以让水东兵马和叛军斗个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可他哪能想到,就因为他的用心不良,便宜没有占到,反而弄巧成拙,不知不觉间,一场巨大的危机已经降临在他的头上。
安贵荣是贵州一省势力最大的土司,如果他出兵帮助宋氏,叛军一定无力抵抗,可现在他在家称病,反叛的阿贾、阿札两个头人自然抓住机会放出风声,说安贵荣“锡之以毡刀,遗之以弓矢”,暗中协助叛军攻打水东土司。其实安贵荣虽然有纵容叛军之意,却也不至于拿出 J 枪弓箭直接帮助叛军,但叛军放出这样的风声,既可以威胁被围的水东土司,乱对方的阵脚,又有可能在关键时候把安贵荣拉下水,对叛军来说好处颇多。
所以他们到处散播谣言,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安贵荣正在“帮助叛军”。与此同时,在水西内部也传出谣言,说水西“连地千里,拥众四十八万,深坑绝坉,飞鸟不能越,猿猱不能攀,纵遂高坐,不为宋氏出一卒,人亦卒如我何”,意思是说水西地大兵多,不惧朝廷。
这些话显然不是安贵荣的意思,而是水西土司内部有权势的人故意放出风来诋毁安贵荣,想挑起他和朝廷之间的直接冲突。促成朝廷发兵对安贵荣展开征讨,那时这些水西内部的大贵族就出来和朝廷联手算计安贵荣,趁机夺取土司之位。
水西彝族土司是以血亲宗法制度建立起来的,其内部有大小四十八个族支,各自都有自己的领地,而这四十八族支的首领——土舍和土目们,都拥有贵族血统,有权力分享土司职位的继承权,所以水西土司内部的权力之争非常激烈。现在就有人趁着安贵荣不救水东土司,开始在背后兴风作浪,算计他了。
到这时,称病不出的安贵荣对外得罪了官府,对内引起了贵族对他手中权柄的觊觎,一时间,水西千里之地暗流汹涌,杀机四伏,安贵荣身边那些人各自动起了脑筋。内忧外患齐至,大祸已经临头。处在这样的危机之下,安贵荣竟然一无所知,仍在家装病,不肯发兵。
安贵荣打什么样的主意,和王阳明并没有关系。但龙场驿站正处在这场战乱的边缘地带,王阳明又和当地人混得很熟,所以对战场上的态势比较清楚,各种谣言、鬼话,也都纷纷传进他的耳朵里。
经过一番分析,王阳明估计到:如果安贵荣再继续拖延,不救水东,则水东土司很可能会被叛军消灭。一旦水东土司灭亡,朝廷就会认为这是安贵荣和叛军联手所为,为了保证贵州宣慰司地方的安宁,很快就会派大军进剿,这么一来,占领水东的叛军和水西的安氏土司都将遭到打击,水西土司内部也会发生严重的内讧,对地方来说,则是整个贵州宣慰司——包括水西、水东两个土司以及周边广大地区的所有民众,都将被卷入一场恐怖的战祸之中。
又是“私欲”——安贵荣这个大土司削弱对手实力的“私欲”,阿贾、阿札两个头人消灭宋氏自立为土司的“私欲”,水西贵族们夺取土司之位的“私欲”,这些贵族和统治者的邪恶欲望搅缠在一起,即将给当地人民带来一场可怕的兵灾!
在如此危急时刻,王阳明依据良知,为了当地百姓的利益,对战场上的通盘局势做了一番认真的评估,很快想出了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准备用自己的“智慧”来击破安贵荣的“伎俩”。
拿定主意后,王阳明立刻给安贵荣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外面已经传出消息:“阿贾、阿札等衅宋氏为地方患,传者谓使君使之”,有人正在往安贵荣头上栽赃,说他暗中支持叛军!“斯言已稍稍传播,不知(贵州的地方官府)三堂两司已尝闻之否?”
当然,安贵荣装病不肯出兵平叛的事,贵州地方官府早已知道,而且三番两次下令催促安贵荣进兵。只是安贵荣目前正在装糊涂,而装糊涂的人有时候真的会“催眠”自己,以假乱真,竟以为别人不知道他在耍的这些花招。现在阳明先生把安贵荣的花招点了出来,一下就把装糊涂的人给点醒了。
接着王阳明又用厉害的话吓唬安贵荣,说这些谣言一经传出,官府一定信以为真,会向朝廷请求发兵征讨水西。水西土司周边有播州、黎恺、酉阳、保靖各处土司,全都兵强马壮,也都在觊觎水西的土地和人民,如果朝廷觉察安贵荣有反叛之心,发圣旨命令这些土司来攻打水西,安贵荣肯定无法应付,那么水西土司就有顷刻覆灭的危险。
当然,王阳明写信给安贵荣,用意是劝说,不是吓唬,而且安贵荣是个鲁莽的人,唬人的话说多了,弄不好会适得其反,所以这些话点到即止。
接着王阳明又换了话题,告诉他:安氏土司共有四十八个宗族支系,每一个宗族支系都有资格成为土司,现在安贵荣这一支系已经担任土司长达三世,其他族支不敢公然起兵争夺,那是靠了朝廷的任命,是朝廷在背后撑腰,安贵荣才能压服同族,一直占据土司之位。如果他的家族因为“水东事变”失去了朝廷的信任,不能获得官府的支持,就是给了其他支系以可乘之机,那时候怕是有人要出来和他争土司之位了。
确实,这次安贵荣称病不出,放任叛军攻掠水东,早就有身边的贵族们在算计他了,现在阳明先生把这些“背后捅刀子”的话都透露给安贵荣,又把厉害之处一一指明,安贵荣确实需要三思了。
在信的最后阳明先生劝说安贵荣:“使君宜速出军,平定反侧,破众谗之口,息多端之议,弭方兴之变,绝难测之祸,补既往之愆,要将来之福。”这一串话句句切中要害,安贵荣实在没办法不听阳明先生的劝告了。安贵荣虽然莽撞,但并不是傻子。这位大土司有一个优点,就是他很信任自己和阳明先生的这份友谊,所以也真把王阳明的劝告当一回事。
三思之后,安贵荣很快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也体会到了王阳明的一番好意。此时安贵荣立刻集结兵马,以最强的兵力、最快的速度赶到水东平叛。
而水东叛军围攻宋氏官寨已经有一段日子,安贵荣始终不肯发兵来救,以至叛军都相信安贵荣的人马绝不会来了,可现在水西军马忽然倾巢而出,杀到眼前,结果一击得手,很快就平定了这一场大乱。
这一仗安贵荣花费不大,折损不多,却立了大功,名利双收,捞了不少好处,从此他对王阳明更加敬重,以至于王阳明离开龙场时,土司亲自来送行,并在阳明先生住过的山洞上提了“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至今犹存。
可是给安贵荣当了一回“谋士”,出了这么个好主意,阳明先生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利益。在这件大事中,王阳明是否得到“好处”,不能简单去算计,否则就不合于良知了。
阳明先生做这一切事,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好处,至于安贵荣从事件中得到什么好处,在王阳明看来根本不重要了。要紧的是叛乱平息了,水西、水东两地的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孔夫子教育儒生们要“泛爱众”,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由此推之,水西的老百姓得到好处,就等于阳明先生得到了好处,这就够了。
如果非要问“好处”,那么可以去一趟贵州省修文县,到当年的龙场驿站所在地去打听“王阳明”三个字,在当地无人不知,五百年前王阳明住过的小山洞至今仍在,洞壁上,大土司安贵荣的儿子——水西第七十五代土司安国亨亲手题写的“阳明先生遗爱处”七个字,宛然在目。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这话说得对呀!阳明先生帮助了百姓,虽然没得一两银子的“好处”,可五百年过去了,“阳明遗爱”仍在当地流传,再过五百年,应该也不会被人遗忘吧!
为什么王阳明一生立德立言立功,那么厉害?为什么朝廷里那么多官员们,却没有阳明先生这样的功业?因为这些官员满心都是私欲,根本没有为百姓打算。
大儒朱熹曾提出六字真言:“存天理,灭人欲。”对这六个字,阳明先生是认同的。
天理,是人民的利益;人欲,是统治者的私心。而良知,就是要保护人民这个“天理”,灭统治者的“人欲”。王阳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思路正确了,他当然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