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危局中的白衣山人
范西园
少年时,李泌的才华就名动长安,堪称京城第一才子。他出身名门,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之后,因为才名被李隆基听说,于是便安排李泌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李亨一起交游,从此他们便成了一对至交好友。只是李泌的存在被当时的宰相杨国忠所忌惮,被迫离开了朝堂,四处拜访名山大川,求仙问道,成为了云游四海的方外之人。潼关失陷,皇帝弃守,正在山中隐居的李泌不知外面发生的变化,直到李亨的使者到来,请他出山,李泌才意识到局势的危急。当李亨初到灵武,在城中一座简陋的小楼上登基时,这个刚刚建立的新中央朝廷百废待兴、诸事待举,国库空空如也、一穷二白。人才、兵力都是极度匮乏,连主掌朝廷的宰相都需要从巴蜀中央调来,李亨本人几乎是个光杆司令。就在这个帝国最为黑暗的时刻,李泌一身道袍,以布衣白丁的身份,应召来到了灵武觐见新皇李亨。他不要官爵,不要封赏,只是要为这个新的朝廷尽一份力。从此李泌便成为了李亨的首席顾问,像在当年的东宫时那样,他们出则并马而行,寝则对榻而眠。不管是朝廷的大事小事,李亨都要先征求李泌的意见,而且言听计从。从此以后,灵武的大军中便都知道了白衣山人李泌,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整日与皇帝形影不离的神秘人。李泌为何要坚决推辞担任宰相呢?是因为他“鄙肃宗之乘危自立,紊大伦而耻与翼戴之列”,还是因为他个人“洁身高尚”,淡泊名利?或许都不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分析相当深刻——李泌以白衣之身参谋军事,其实是“唐室兴亡之大机”,是关系到陷入“安史之乱”中的李唐王朝能否走出危机的关键。唐玄宗即位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惯例,谁立了功就给他加官晋爵,用官位来报答立功的人。这一套奖励机制让群臣有了立功是为了升官的期待心理。官位有限,无法满足投机立功之人的需求,立功的机会越多,积累的矛盾就越大。如同李林甫当宰相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杜绝了边疆节度使入朝任相之路,朝廷对那些边帅的安置办法就是不断扩大其地盘。安禄山的实力就是在此背景下不断壮大的,进而激起了反叛的野心。李泌到达灵武辅佐李亨以后,对平叛充满信心,他跳出眼前的危机,看到了平叛成功后功臣利益分配困难的问题。唐廷要平定叛乱,一定会产生大量功臣,而且需要有再建国家的重量级功臣,等到收复长安以后,将会面临如何平衡和驾驭功臣的难题。李泌提醒肃宗,在危急关头更应避免盲目用人、避免随意封官许愿。李泌坚持以白衣宾友自居,推辞皇帝授予的相位,做出了表率。作为从小就身处于宦海浮沉中的局内人,李泌已经看透了这些年长安政局里的本质。那些一时紫袍金带、掌握生杀大权、春风得意的重臣们,哪个有好下场?反倒是像贺知章那样,还能得到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安详晚年。所以,李泌推辞宰相之位,也是在风云诡谲的危局中全身避祸的选择。他以白衣为宾友,身体力行,用行动做表率,更是为规避皇帝平叛面临的御臣之被动局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至德元载(756年)八月,郭子仪、李光弼来到灵武,随后被皇帝任命为宰相。郭子仪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弼是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时之间权力赫赫。但封赏之后,皇帝便在与李泌商议时袒露了自己内心的担忧:等到叛乱彻底平定之后,郭、李的功劳更大了,已经没有比宰相更大的官可以赏功了,该怎么安置他们呢?封无可封,那就要么被杀,要么反,自古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时,李泌就提出了“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原则。他对皇帝奏道:“以官来赏功,有二害:若赐官后不称职,则会败坏政事;若赐官后位高权重,则难以节制。所以,那些身居高官之位的功臣们,都只不过是乘一时之权来谋利,目光短浅至极。倘若安禄山当年不是授以高官,而是封他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那他也必然会小心珍惜,想要传给子孙,绝不会铤而走险地造反了。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不如以爵位封土以赏功臣。对于朝廷,即使封一个大国,也不过二三百里疆土,可比如今一个小郡,岂难制哉!而对于人臣,则是万世之利了。”作为皇帝的第一宠臣,李泌参与了灵武中央所有重要的决策,甚至连宰相的任免,皇帝都要听一听他的意见,然而此时的李泌,还只是个没有任何官职的道士而已。他虽无官职,但却超然于朝中所有高官之上。后来皇帝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于是和李泌商量,虽然尊重李泌本人“出家人不做官”的意志,但非常时期,为了避免众人的猜疑,还是请他暂时穿上紫袍。李泌于是便穿上了三品官员才有资格穿的紫袍金带,进宫晋见。看着终于穿上了一袭紫袍的李泌,李亨也许想起了多年前他们在东宫时的那些豪言壮语,一时间欣慰不已,对李泌说道:“既然已经穿上这身衣服,便不能不没有相称的名份。”笑着拿出了早已经草拟好的敕文,封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坚决不能接受,李亨也只好宽慰道:“朕不敢以宰相一职难为卿,只是眼下实在艰难,需要你出山。等平定叛乱后,便任凭你是走是留。”李泌这才答应。从此,李亨便在灵武的行宫中设置了元帅府,由长子广平王李俶挂名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李泌为总揽整个元帅府的长史,统领各路兵马。此时在灵武的唐廷,从房琯以下的宰相们几乎都是从巴蜀中央派来的,以房琯为首的文臣集团把持着朝政。太上皇李隆基虽然仍在成都,但依靠着派往灵武的宰相高官们,巴蜀中央的意志始终影响着唐廷的决策。这个局势终于随着元帅府的建立而开始扭转,皇帝下令,各地奏疏全部送往元帅府处理,实际上就是在元帅府设立了一个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机构,逐渐架空以房琯为首的文臣集团。太上皇李隆基君临天下四五十载,纵然因为安禄山之乱而威望受损,但他对各路大军、各处州郡官员的影响力,仍然不可估量。灵武的新朝,只能依靠着李亨君臣一点一点的经营和耕耘,来逐步建立起对大唐的掌控。陈涛斜之战惨败后,大唐的中央军近乎全军覆没,叛军又掀起了新的一轮攻势,史思明、张忠志、田承嗣、阿史那承庆等大将四处出击,攻打河东、睢阳、南阳、颍川各地,大唐再度陷入防守的苦战。连皇帝李亨也渐渐对最终的胜利失去了完全的信心。他这时已经进军到彭原,纠集西北边镇前来支援的各路大军,却始终顿兵不进,只能向李泌感叹道:“如今敌军如此势大,究竟何时才能平定?”只听李泌侃侃而谈:“臣看到叛军把抢掠的子女与财物都运往老巢范阳,这岂有雄据天下的志向?叛军中的勇将,不过是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几人。现在我们如果命令李光弼率兵从太原出井陉,郭子仪率兵从关中进入河东,这样史思明便不敢离开范阳,张忠志便不敢离开常山,安守忠与田乾真则不敢离开长安,我们以两支军队拖住了叛军的四员骁将,跟随安禄山的只有阿史那承庆了。”而后,李泌提出了他的部署:“命令郭子仪不要攻取华阴,使叛军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道路畅通。陛下率领所征召的军队驻扎于扶风,与郭子仪、李光弼的朔方军东西呼应,交互攻击叛军。叛军如果救援这头,就攻击他们的那头;如果救援那头,就攻击这头,使叛军在数千里长的战线上往来,疲于奔命,我们则以逸待劳,叛军如果来交战,就避开他的锋芒,如果要撤退,就乘机攻击,不攻占城池,不切断来往的道路。等到明年春天,再任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从塞北出击,与李光弼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迅速攻取范阳,颠覆叛军的巢穴。这样叛军想要撤退则归路已断,要留在两京则不得安宁。到那时候,便可以让各路大军四面合击,一定能够平息叛军!”一是帝国应该把最精锐的部队主要投入到山西战场,让郭子仪率军从冯翊攻占河东,李光弼部不惜一切镇守太原,最好还能攻占大同;至于其他战场,尤其是两京(洛阳和长安),帝国可以暂时不用理会。二是皇帝率所征之军坐镇关中平原最西边的凤翔,以山西为根基,与郭子仪、李光弼一起,不断攻击长安、洛阳、常山,及叛军老巢范阳,但这个过程中绝不与叛军的主力决战。三是在唐军反复的骚扰之下,燕军必然疲于奔命,人困马乏。然后唐军几路大军同时出击,并联合回纥部队从塞北发动进攻,彻底攻占燕帝国的老巢,一劳永逸的解决燕帝国。可以看出,李泌对策的核心,就是唐帝国先全力占据山西,然后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与安史叛军打游击战,最后等到敌人被拖得精疲力尽之际,再几路大军同时出击,直取燕帝国的老巢范阳。在后世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战略。当年诸葛亮献上“隆中对”,为刘备定下王霸之策;如今李泌的方略,同样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为李亨策划了一条平定叛乱的路线图,是可堪对标“隆中对”的“彭原对”。“彭原对”的关键,就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先平定河东、河北,切断叛军幽燕大本营与洛阳长安之间的通道,然后逐个击破。对于李亨来说,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剿灭叛军,更重要的还有在两个中央之间的竞争中如何占据主导。至德元载,真的是大唐的多事之秋,除了安禄山的叛军来犯以外,大唐一直以来的宿敌吐蕃也趁着大唐内乱之际,攻取了陇右的多个城池。威戎、神威、定戎、宣威等十余个要塞均被吐蕃攻破,连当年以数万精锐唐军为代价攻占的石堡城,也被吐蕃趁乱夺去。陇右城池的失陷,让李亨作为新君的威望大大减损。更何况,李亨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得失,而是整个帝国的维持。打仗对经济的消耗极大,所以在分析肃宗的选择时,也应该考虑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唐帝国的经济状况十分不乐观,由于长安和洛阳的失守,让帝国失去了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税收;至于河北地区,是安禄山的地盘;川蜀地区的税收被“巴蜀中央”截留;山西地区位于交战的前线,也无法正常征税。此时,唯一稳定的税收来源,就只有暂时还没有被战争波及的江淮地区。但由于两京失守导致漕运也被迫中断,政府已无力再将江淮地区的粮食运送到关中地区。所以李亨继位后不久即派第五琦担任监察御史、江淮租庸使,负责筹措军需。按照唐帝国的规定,大致能算出,第五琦在江淮一带可以收到的税收,最多也就是每年 200万匹绢左右。当时唐廷每年需要花费的钱,至少在400万匹绢左右。而第五琦从江淮收到的近200万匹绢的税收,恐怕也就够撑个大半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第五琦所征税款,也就刚好支撑了半年时间。而李泌战略的核心是帝国把主力作战方向选在贫瘠的山西,然后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不断骚扰燕军,等到对方疲敝后再出击。这个战略看起来切中要害,但奏效时间遥遥无期。另外,帝国当时的财政,只能支撑半年时间,且倘若按照李泌的战略一直待在山西,而不去收复关中、洛阳等地,打通黄河漕运线,这也就意味着每年的财政收入极度依赖江淮这每年的 200万匹绢,这显然不足以支撑帝国军队长期作战。半年之后会如何?“灵武中央”就只能到江淮提前征收下一年的税,而这也只能再支撑半年;那等到第二年又该怎么办呢?如果这样不断提前征收下去,江淮地区的经济恐怕也会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叛乱响应安史叛军,如果唐帝国失去江淮这块稳定的大后方,后果会更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李亨想要继续执行李泌的战略,就只能把军队的后勤交给军队自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供养自己,这也就意味着帝国政府允许军队介入地方上的经济和行政领域。一旦军队介入地方上的经济和行政领域,他们就不再是单纯的军队,而是军阀了。而长此以往任其发展,“灵武中央”必定难以控制他们。更何况,“灵武中央”赖以剿灭安史叛军的西北诸军,其后勤严重依赖唐帝国原有的“民产-商运-政府收-河东运-朔方转-朔方支-河西陇右诸军收”体系,但此时,因为河东河西和陇右各部都元气大伤,山西几乎成为朔方军的天下,而“灵武中央”朝廷此时又百废待兴,收粮的系统和监察系统都接近瘫痪,这也就造成现在的军队后勤,变成朔方军独揽而无人监管的状态。这种背景下,河西诸军皆仰仗于朔方军,久之,朔方军必定坐大。最终,唐廷决定,将帝国的主力部队全部投入到两京战场,以最快速度收复长安和洛阳,并打通武功、咸阳、长安、潼关、陕郡和洛阳这条黄河漕运线。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收复两京,让帝国的中央政府得以迅速重建,同时以最快速度打通黄河漕运线,让帝国恢复造血功能,不再单纯依靠江淮那 200万匹绢的税收。只有这样,李亨才能保障权力的稳固,既不让军阀坐大,也能压制“巴蜀中央”在南方日益上升的气焰。而“灵武中央”和“巴蜀中央”的竞争,也因为永王东巡的风波而愈演愈烈。在朝堂上,李亨借着房琯的门客董庭兰弄权谋利的案件为由,将房琯罢职外放。随着房琯罢相,李亨顺藤摸瓜,将房琯的支持者、为房琯说情之人一并贬谪去了外地,对房琯身后的文臣集团进行了沉重打击。随即,李亨将郭子仪、颜真卿、贺兰进明等一干忠于自己的臣僚提拔进京,终于逐步有了真正支持自己的宰相班底。因房琯而受牵连之人中,就包括左拾遗杜甫。杜甫因为劝谏处置房琯之事而触怒了皇帝,从此失去了再被重用的机会。两个中央的竞争,关键仍然在于长安与洛阳的收复。李亨在灵武草草登基,甚至还没有去李唐的宗庙告祭列祖列宗,只有收复长安,还于旧都,李亨的灵武中央才算是真正有了君临天下的资格。所以,李亨必须要反击,并且务必要在反击中以最快的时间收复长安,完成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本文部分摘编自范西园《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四册),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值得一听的唐朝历史——《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
卡司强大&制作精良
该有声书由读客熊猫君出品,
工作室“小楼文化”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