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国难前被牺牲掉的小人物

文摘   2024-09-10 17:39   上海  

作者 | 范西园

(本文节选自《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帝国的挽歌》)

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黄巢大军攻占洛阳。潼关告急,长安一片紧张。

大明宫中,又一场延英奏对紧急召开,南衙与北司的主官们要为抵御黄巢之事商量出个对策。时局已经危如累卵,长安虽有潼关天险,但自德宗以来上百年未曾有过战事,早已经武备废弛,城墙残破,军械物资储备不足,仅有一万名饥饿瘦弱的戍卒在此屯守,如何能抵抗黄巢的数十万大军?十八岁的皇帝李儇开口询问对策,没说两句,就已经哭出了声。

见到天子急得哭泣,宰相们也忍不住抹着眼泪。

田令孜看了看,站出来启奏道:“大敌当前,请皇上选左右神策军中的弓弩手去守潼关,臣愿意亲自任都指挥制置把截使,前去拒敌。”

李儇哭了一会儿,停下说道:“禁军侍卫将士久不习征战,恐怕未必能派上用场吧。”

这个玩性未脱的小皇帝虽然行事荒唐、治国理政经验不足,心里对形势的认识却是清清楚楚。连他都知道,昔年威震天下的神策军已经腐蚀堕落得不成样子,军中全是靠关系进来混吃皇粮的京城纨绔子弟,平时别说是打仗了,就连训练都不会,根本就是一群衣甲光鲜亮丽的绣花枕头。这样的兵,如何能打得过刀山血海里滚出来的黄巢大军?

“过去安禄山叛乱时,玄宗皇帝曾驾幸四川避难,皇上这次也未尝不可考虑。”田令孜只得提出了他第二个意见。

这时,宰相崔沆也道:“确实,当初安禄山只有五万人,和这次的黄巢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言下之意就是,去四川避难不丢脸。

“昔年安禄山时,有哥舒翰十五万人守潼关,尚且不能守住。如今三川守将都是田军容(田令孜官职为观军容使)的心腹,比之当年玄宗时,要有准备得多啊!”豆卢瑑也附和着。

宰相们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仿佛南迁四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却没发现,少年皇帝的脸色已经越来越阴沉。这些南衙北司的高官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端坐着就把事情给商量定了,可谁来担当这丢失长安的责任?宰相、宦官们不用负责,听起来倒像是在未雨绸缪,反而是有功之臣,最后要负责的,还不是李儇这个皇帝嘛!

自黄巢乱起,不管是宦官、宰相,还是地方军政大员,都是清一色地向皇帝报捷。这一回大败贼军,杀敌数万;下一天又是大胜贼军,杀敌数万,胜利的功劳全让官军占了。可是黄巢若是真的像报告里写的这样一败再败,又怎会千里“流窜”,渡过长江淮河,攻克东都,逼近到潼关来了?继位七年来,李儇听到的都是太平颂词,所以他安于享乐,要像父亲一样做个清闲的皇帝。可是到头来,直到东都都被黄巢攻下,纸包不住火,大臣们才来告诉李儇,大唐已经大难临头了!

只见李儇眼含着热泪,一字一顿,对田令孜说道:“请你且为朕调兵,去守潼关!”他的语气惊世少有地严厉,似乎不容拒绝。

延英奏对这个最高决策会议上,李儇力排众议,定下了坚守的决定。

这一天,李儇来到左神策军军营,亲自视察将士。在神策军营,田令孜为李儇引荐了三位大将——左神策军马军将军张承范、右神策军步军将军王师会、左神策军兵马使赵珂。李儇于是召见三人,嘘寒问暖后,问他们有没有把握守住潼关。三位大将拍着胸脯,保证绝对能守住!随后李儇便任命张承范为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王师会为制置关塞粮料使,赵珂为勾当寨栅使,率领京畿的神策军开往潼关,赶赴战场。

广明元年(880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凛冽的隆冬寒风中,张承范率领两千八百名神策弓弩手开拔出城,一时间,通往城东章信门的街上,挤满了送行的父老,一时间哭声四起。

这些神策军士兵都是长安富家子弟,之前贿赂宦官而挂名于军籍,以为从此就能吃上待遇优厚的“铁饭碗”。他们平时华服上街,快马疾驰,气焰素来嚣张无比,却从未参加过战阵。这时,皇帝一声令下,要求他们立刻扛枪上前线,这就让这些京中子弟们慌了手脚。一时间,父子相聚抱头大哭,许多人花重金雇佣居住在病坊的贫苦人代行,没钱雇人的,就只能硬着头皮出门了,可不管是替身还是本尊,这些人大多都是不能操持兵器的草包。

章信门上,皇帝李儇站在城楼,为将士们送行,不发一言。包括李儇在内,所有人都知道,这支队伍就是去潼关送死的。而让他们去送死的命令,就来自这位年少的帝王。

面对这样的形势,之前信誓旦旦的张承范也憋不住了,向李儇陈说形势的危急。李儇只是回答:“你们先行一步,随后援兵将至!”

从长安到潼关,张承范率领神策军行了五天,沿途的华州空无一人,从官员到百姓,已经全都逃到了华山的山沟沟里避难。军队没有补给,州库只剩下尘埃鼠迹,幸运的是粮仓中仍有一千余斛米,军士们带上三天的粮食再上征程。十二月一日,队伍进入潼关,只看见城中饿得奄奄一息的守军,早已经毫无斗志。

潼关的补给仰赖关东的漕运,可关东已经陷落,再没有一粒米从江淮运来,潼关早就吃光了存粮。

就在张承范刚刚下令开始拉石块、取水、修筑城防工事的时候,一支大军已经从东方抵达了潼关城外。大地在颤动着,大军举满了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边际。居中一面大旗,上书“天补大将军”。只见大军其声呐喊,数万人的吼声震动天地,在黄河与华山之间回荡。

黄巢大军,与神策军在同一天到达了潼关。随后,黄巢军发动了攻击。

潼关分南城和北城(详见第一卷),南城是潼关旧城,道路不便,如今人马大多从北城通过。通关北城建在黄河与华山之间的滩头上,号称“山河表里”,险峻异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黄巢军刚刚抵达,没有攻城器械,而官军在关城据险而守,兵力不足,只能苦苦抵御。从中午杀到入夜,黄巢军才放弃了攻城,回去安营扎寨。

这时,关城中的士卒们又饿又冷,张承范带来的两千余神策军倒还好,那原本驻守在潼关的一万士卒则早已濒临极限。他们呼喊喧闹着把营寨烧毁,溃散而去。

潼关边有山谷,平时禁止人在谷中往来,以便榷征商税,人们称此谷为“禁坑”。黄巢大军来得仓促,官军猝不及防,溃兵自山谷而入禁坑,里面灌木长藤茂密犹如蜘蛛网,一夕之间,这些灌木丛都被踏成了一条条平坦的大道。

城中只剩下了张承范的两千士卒,这些少爷兵们虽然不中用,但还守点军纪,居然大多数都留了下来。张承范知道,此时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他将粮食辎重,以及自己的私财全都分发给士卒们,告诉手下的将士:他决定不退!死守!且问神策将士是走是留?

士兵们的回答是:留下!死守!

张承范把最后的话写成了信,让人交给皇帝:“启奏天子:臣离京六日,甲卒未增一人,粮饷一粒没到。当我军到达潼关之日,黄巢巨寇已来关下,我以二千余人抗拒六十万敌众。原来的守军已经因饥饿而溃散,踏开禁坑。臣若失守,就算是投身油锅也心甘情愿;但是朝廷宰相谋臣,羞愧之颜又寄托于何处!我敢在战死之前,以尚存一刻的身躯,大胆说几句冒死的话,希望陛下与近臣及宰相深思熟虑,不要轻举妄动,紧急征兵来救援潼关的关防,如果潼关能守,我大唐高祖、太宗创立的基业或许还可以扶持,黄巢也可以步安禄山的后尘而灭亡。苟若如此,微臣纵然战死,也胜于哥舒翰那样苟且偷生!”

新一天的黎明还没到来之际,黄巢大军对潼关发动了最后的攻击。他们趁着寅时的黑夜发动了强攻,如蚂蚁一般攀上城头。而面对强敌,面对绝境,城中这些素来没有打过仗的神策兵士,居然展现出了十足的血性。他们举起弓弩,向着城下发动箭矢。

这场战斗,从天还没亮的寅时一直打了六个时辰,天黑之时,城头的所有箭矢都用光了,神策将士们就丢掉弓弩,开始向城下扔石头。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黄巢大军的攻击。

半夜时分,一阵火箭袭来,潼关城上的木质城楼被点燃起火,大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半个天际。在火光中,张承范忽然发现,不远处的禁坑上,似乎有人马走动的影子。他情知不妙,要是黄巢派人过了禁坑,绕到潼关后面,那关城就会遭到敌军的腹背夹击了。于是紧急命令王师会率领八百士卒,前去阻断禁坑。

但是此时已经为时已晚。王师会的八百人赶到时,黄巢军派出的突击队早已经通过禁坑,绕到了潼关的西面。

次日,十二月初三日,黎明的旭日缓缓升起,却也昭示着这座铜墙铁壁般的关隘即将陷落。黄巢大军从东西两面对潼关开始攻击,关城的守军终于全面崩溃。

这群临时拼凑的神策军坚守到了最后时刻。几天之前,他们还是长安城里人见人嫌的无赖、流氓、乞丐、恶少年,没有人指望他们有多好的表现,连朝廷也把他们当作炮灰,去潼关拖住黄巢几天,等到各路增援到来。可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竟然做出了英雄的行为,力战不屈,大部分人壮烈战死,无愧于神策军一百多年的军魂。

他们没守住潼关,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但是在他们英勇奋战的那一刻,他们是天下一等一的英雄。

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乾元二年(759年),安史之乱时,神策军将卫伯玉率领一千余名神策军出潼关,赴难中原,参加平定安庆绪的相州之战,开启了这支军队一百二十年的辉煌。而此时,依旧是潼关,两千神策军战死在这里,也宣告了神策军辉煌的终结。

从此以后,虽然后续还有一些神策军被组建、出现在战场,但是神策军的荣耀,已经随着潼关之战的失败而随风逝去了。

往期内容回顾


时隔六十七年,大唐的旗帜终于重归故土

明末时的人们为什么没发现崇祯是个昏君?
“上海自由市”与“大上海国”:列强争夺租界最后的疯狂
历史上真实的悟空,亲身经历唐西域的陷落

鼓励告密举报,只是在掩饰统治者虚弱的内里

1866年上海:一场牵动世界的商业大战
撒马尔罕风云:东西两大帝国的一次危险碰撞
在大唐崩溃的前夜,连黄昏与夜色都如此美好动人
重现一个关于盛唐的旧梦


谈史局
有内容,有态度,有格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