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分散在全市不同乡镇的52名不能正常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障儿童,保山市关爱学校的老师们专门组成了一个送教小组,不仅为他们送去了知识,也送去了欢乐。
没有学习经验,语言沟通能力不佳,走路不稳,双手基础能力不足,肌肉协调性和控制力差,不能固定指向目标物,甚至不能有效抓取物品……这样的孩子,能获得怎样的教育?
“告诉老师,这是什么颜色?”“这张画里画的是什么?”5月28日,在隆阳区辛街乡小勇的(化名)家里,保山市关爱学校的老师们用送教上门的方式来回答。
因患有唐氏综合征、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加之家里没有陪读条件,不能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勇,就只能通过老师们的送教上门来获取知识。
作为小勇的班主任,保山市关爱学校的黄祥焕老师清楚地记得,在第一次送教上门时,她和送教的老师依据《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评量表》对小勇的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沟通交往、认知及社会技能七大领域做教育评估时,孩子的评估总分为69分。
69分是怎样的标准?黄祥焕说:“如果持续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能力训练,他仍然有向好的空间,要是没有‘康教’条件,评分也会越来越低。”
离校不离教
针对这群特殊的孩子,送教上门,是他们成长路上遇到的一股春风。
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七部门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不能到校就读,但有一定接受能力的6岁至15岁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教育,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送教小组组长杨仁军说:“孩子没条件到校,家长又缺乏相应的看护和训练技能,每周一次的送教上门服务,既解决了家庭的负担,也保障了重度残疾和多重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每个残疾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经过学习能掌握一技之长。”保山市关爱学校副校长赵新艳说,重度残障学生无法到校学习一直是特教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越是这样的孩子越需要尽早介入训练,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为做好送教上门工作,关爱学校将送教上门模式分为“教师送教上门+学生到校送教”两种,实施“一生一档,一生一案”的送教方案。在送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估——进展性评估——总结性评估”,以确保及时掌握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在授课中,送教老师会采取一对一辅导训练,采用小步子,多练习的教学手段,以确保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发展。黄祥焕说:“采用小步子示范教学法,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捏、舀、穿、拧、撕’等单手和双手精细动作训练,能提高孩子的训练效果。”
由于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思维、记忆等方面存在不足,生活自理和生活适应能力较差,在开展教学时,送教老师们也会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认知经验,加强实物操作,优化学习手段,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成长不停歇
一学期结束时,当黄祥焕和送教上门的老师们再次对小勇进行评测,评估总分提高到了118分。
49分的进步有着怎样的表现?小勇的妈妈告诉记者,随着送教上门的开展,孩子逐渐对陌生人不再排斥,生活中会主动表达自己的一些诉求,手眼协调能力也变得好了起来,这让一家人都很开心。
在板桥镇小寨村,和小勇不同的脑瘫患者小庆(化名),一天时间里除了睡觉就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小庆奶奶眼里,送教上门的老师们每次到来,都是孙女最开心的时候。
作为小庆的班主任,高欣欣在第一次送教上门时,给小庆的语言交往能力评分为8分,认知能力为12分。小庆奶奶告诉记者,由于家里只有她和老伴,根本不具备专业知识对孙女进行康复训练,更别提更多的认知训练了。看着老师们,小庆奶奶眼里满是愧疚。
赵新艳说:“送教小组一共有5位老师,其中两位会在家里给孩子上一些认知课,随行的1名康复训练师会给孩子做专业的康复训练,并指导家长掌握一些简单的肌体训练技巧,此外,也会检查学生的身体情况,其他老师则会进行辅助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让孩子们收获更多知识。”
随着送教上门的持续开展,高欣欣发现,在第二次给小庆评分时,她的语言交往能力为14分、认知能力为27分;第三次语言交往能力提高到了26分,认知能力也提高到34分。
“这些惊喜的改变,会让人觉得自己花园里的一颗种子忽然就发芽了!”对于送教上门工作带来的收获,高欣欣有种期待花开的喜悦。
和高欣欣一样,送教组老师黄方也是有感于孩子们的改变,让她心里涌动着作为特教老师的自豪感。她说,每次送教上门看到孩子们能认出老师,开心得手舞足蹈;看到孩子们拿出自己喜欢的零食跟老师分享;信心满满地展示自己写的字,自己旅途的疲惫就会一扫而光。
对于小庆的奶奶来说,得益于送教上门老师的潜心教育,孙女在生活中比原来变得乐观了,这让她颇感欣慰。她告诉记者,很多时候老师才走,小庆就会拉着她问:“老师什么时候来?”她和孙女一样,都期待着下一次送教上门尽快到来。
赵新艳说:“送教上门保障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学生一点点进步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动力,只要是我们的学生,不管住多远,我们都会来送教,这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
有新更有心
虽然送教的过程面临着很多困难,也很辛苦,但送教组的老师们都认为,他们的工作不仅让残障孩子有了较大进步,让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增添了信心,也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为了最大程度给家长和孩子受益,除了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上门送教服务,学校也尝试着探索“互联网+送教上门”的送教模式。平日,老师们会采取微信推送、电话指导两种方式开展送教工作,教家长使用在线课程、学会在线陪读,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学习、开展协调性训练和康复训练,实现了远程教学与指导、信息互动与沟通,尽全力让每一个送教上门学生得到更适合、更便捷的教学服务。
黄方说:“线上送教架起了家长和老师便捷沟通的桥梁,只要放心不下哪个孩子,老师会通过视频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后,通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老师们则会不定期地通过电话,指导他们如何帮助孩子进行适度肌体锻炼,来弥补实地送教上门时间、人力的不足,让他们从心里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关心。
赵新艳说:“学校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送教上门’机制,动员更多的教师参与到‘送教上门’活动中,将‘送教上门’作为学校一个长期的工作持续开展下去,让不能正常入学的残障儿童在家感受到‘流动课堂’的魅力,使‘送教上门’成为‘折翼天使’心中的阳光和源泉,促使他们心向阳光,幸福成长。”(字相禹)
来源:保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