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
周敦颐何许人也?
周敦颐被视为道学家中第一个阐发“性”与“天道”理论的人,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人知道他的哲学思想。人们见他从政精绝,就认为他仕宦过人;见他退隐山林,潇洒自如,便说他有仙风道骨。他生前没有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学派,死后也没有出现系统传承他的哲学思想的弟子。他过着典型士大夫的人生,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大事,《宋史》对他的生平也只是平淡叙述,废笔墨最多的地方是官职的调动,而他所做的也只是一些小官。
他平生辗转于南方,与洛阳城中的邵雍、司马光以及关中的张载没有太多交集。但他与王安石却多有往来,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曾跟周敦颐相遇,二人日夜交谈,安石回去后精思熟虑,还是无法理解周敦颐的思想。据说王安石和曾巩在江南时,每有议论不合处,都会说:“姑置是,待他日茂叔(周敦颐字)来订之。”可见他在二人心目中的威望。
对周敦颐生平事迹最可信的是他的好友潘兴嗣写的《濂溪先生墓志铭》,里面说周敦颐幼年成孤,寄住在舅舅郑向家,他的名字就是舅舅给取的。周敦颐年过弱冠,就开始了仕途生涯,先后在洪州、南安、桂阳、南昌、永州等地担任公职。宋神宗熙宁四年,周敦颐在广东为官,听说母亲的坟墓被水淹到,于是请求调回南康。迁葬事宜完毕后,他说:“强疾而来者,为葬尔。今欲以病污麾绂邪?”于是归隐山林。五十七岁时,病逝于九江郡的家中。
周敦颐曾经游历经过浔阳,喜爱庐山的风光,曾在上面修筑草房,名之为“濂溪书堂”,以在此处安居为心愿,因而后人也尊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对二程的影响
周敦颐在南安做官时,与程珦相识,程珦是为数不多赏识周敦颐学问的人,他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程颢和程颐拜周敦颐为师,彼时二程也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在二程的语录中,每提起周敦颐的地方基本都是追忆往昔,似乎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并不曾会面或联系。至于他的学术思想,二程没有进行过多的褒贬,更没有系统的论述。
程颐自称与其兄,少年受学于周敦颐,“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不过后来他又求学于胡瑗门下,周敦颐之于其学术影响,似乎仅仅是儿时的启蒙,而非师徒之间的传承。
不过,对于程颢来说,受周敦颐的影响更多一些。程颢自从遇见周敦颐后,便慨然有圣贤之志,他回忆说:
“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有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这说明他从周敦颐那得到了启蒙,树立了志向,而这个志向就是《通书》里说的“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定之以中正仁义”的观点,程颢后来写了《定性书》;周敦颐又强调要“主静”,程颢则发展出“主敬”,他们的思想存在传承关系。周敦颐对程颢的影响并不限于早年,程颢说:
“吾年十六七时,好田猎。既见茂叔,则自谓已无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初矣。’后十二年,复见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也。”
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二程确实继承了周敦颐开拓的路线,走上了研究“性”与“天道”的道学之路。
为何以周敦颐为道学逻辑起点?
以周敦颐作为道学起点,是到南宋之后,由朱熹、张栻、王柏撰等人提出来的。南宋人把《太极图说》当作道学的开端,因为《太极图说》起了纲要的作用,这篇仅两百多字的短文把道学的基本轮廓给勾勒了出来,为后学者提供了基本范畴和命题,备受推崇。所以张栻说:“道学之传,实在乎此!”
潘兴嗣在墓志铭里说:“(周敦颐)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今藏于家。”所谓的《太极图》就是《太极图说》,《易说》现已经失传,《易通》则为《通书》,诗集里最广为传诵的一篇是《爱莲说》。
《太极图说》与《通书》是周敦颐的主要哲学著作,前者起了纲要的作用,后者则是具体的细目。黄宗羲持陆九渊的观点,认为《太极图说》可能不是周敦颐写的,而《通书》精粹无杂,是道学的佳作,所以在《宋元学案》里,把《通书》排在《太极图说》的前面。不过大部分道学家都认可《太极图说》的地位,认为它可能是周敦颐早年之作。
在周敦颐生前及死后,世人都很少谈及《太极图说》,就连二程的语录里也没有关于它记载。这篇文字就如周敦颐的生平一样,默默无闻。
直到南宋初年,朱震的《汉上易传》把它收录其中,才开始广泛流传。朱震自称“游宦西洛,获观遗书,问疑请益,遍访师门,而后初窥一二。”又说:“(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故知《太极图》是从二程那里传出来的,所以《汉上易传》里才写道:“《太极图》,周敦颐茂叔传二程先生。”
《太极图说》的第一个版本
《汉上易传》中的《太极图说》如下:
朱震版的《太极图》
(最上一个圈):无极而太极。
(第二幅图):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最中间一幅图):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倒数第二个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最后一个圈):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则静),立人极焉。
(总评):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朱熹新版本的《太极图说》
比朱震稍晚的朱熹在南宋乾道年间编了一本《周敦颐集》,收录一套新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称为《周子濂溪太极新图》。其图如下:
朱熹版的太极图
朱熹传的《太极图说》文字与朱震传的基本一致,只是把“静极而生阴”的“极”字删掉,写作“静而生阴”。对比两版,我们发现最大的区别在于《太极图》而不是《太极图说》。主要区别如下:
一、朱震版《太极图》正数第一图配有“阴静”的文字,正数第二图下方有“阳动”二字;朱熹版《太极图》正数第一图无配字,第二图左边为“阳动”,右边为“阴静”;
二、朱震版《太极图》正数第三图上方是“阳动”二字,并直接用直线连接“火”和“水”;朱熹版《太极图》此处为交叉线;
三、朱震版《太极图》正数第三图“水”、“土”、“木”同在一条直线上;朱熹版《太极图》则是“水”与“木”相连,中间越过了“土”;
四、朱震版《太极图》正数第三图最下面的〇与第四图“乾男”“坤女”中间的圆圈相连;朱熹版《太极图》此处则是相离。
朱熹的《太极图》为晚出,很可能朱子修改了原图。但如果我们参考《太极图说》的文字,会发现朱熹版的《太极图》更符合周敦颐的描述。
接下来我们将对《太极图》至上而下的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太极图说》的文字,看看周敦颐是如何借《太极图》来阐述道学大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