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模式,是指一种在工厂生产线预制混凝土构件,运输到工地拼装,进行装配化施工建造的新型建筑模式。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
由此可见,国家正在全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将消耗大量的耐候胶,尤其是拼缝的位置。密封胶看似很不起眼,实打实算过才会知道里面其暗藏玄机。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装配式耐候胶,从组分上可分硅烷改性聚醚(MS)、聚氨酯(PU)与硅酮(SR)。综合性能上硅烷改性聚醚(MS)优于聚氨酯(PU)、优于硅酮(SR),具体的性能可以看下表:
目前国产品牌安泰、白云、之江等主要产品为硅烷改性聚醚(MS)、硅酮(SR),进口品牌西卡、陶熙主要产品为聚氨酯(PU)。经市场询价,可知硅烷改性聚醚(MS)27~30(590ML/支),聚氨酯(PU)37~41(600ML/支)。
硅酮(SR)19~21(590ML/支),拼缝节点图可以看出,装配式建筑外墙拼接缝宽度通常为20mm左右,厚度要求10mm以上,一支600M耐候胶大概能施工2m长拼缝,折合成每米单价分别为:
硅烷改性聚醚(MS):(30+27+29)/3/2=14元/m;
聚氨酯(PU):(41+40+37)/3/2=20元/m;
硅酮(SR):(21+19+21)/3/2=12元/m。
价格上,聚氨酯(PU)最贵,硅烷改性聚醚(MS)次之,硅酮(SR)最便宜。
以某小区为例,装配式建筑面积为25万㎡,装配率50%,拼缝工程量大概70000m,硅烷改性聚醚(MS)101万元,聚氨酯(PU)138万元,硅酮(SR)87万元。由此可见,耐候胶的材料价差还是挺大的。
若作为甲方,可从成本、性能角度综合选取耐候胶品种,不一味追求品牌。比如,有的甲方偏向用进口西卡的聚氨酯(PU),虽然该品种耐候胶性能不错,但成本高,性价比反而低。
反之,选择国产品牌的硅烷改性聚醚(MS),其性能好,成本适中,性价比高。不建议使用硅酮(SR),因其耐污染性差,影响外墙的整洁与美观(见下图),修复起来困难且成本较高。
而作为乙方,则需要注意合同条款约定,看清装配式耐候胶的要求。
装配式建筑打胶一般含在安装费内,无单独清单项(见下图),故实际项目中遇到的耐候胶变更价格参照“无类似项目”原则,采用市场询价确认材料单价(见下图),施工费不涉及变化。另外不同的甲方招标细度不同,有的会明确约定品牌,有的则用模糊描述设法转嫁风险。具体可看下面案例。
案例一:
某24万㎡、装配率60%住宅项目,投标时约定耐候胶品牌为安泰、白云、硅宝类(见下表),施工单位投标报价时按照此类品牌报价,中标后甲方要求提升为西卡、陶熙、等进口品牌。
收到甲方通知后,施工单位第一时间将费用需求提报至甲方:该项目拼缝工程量约9万m,国产品牌耐候胶14元/m,进口品牌20元/m,诉求补偿费用9×(20-14)=54万。
甲方收到费用补偿函件后,进行了分析论证,耐候胶品牌变更归属于变更事项,评判后认为此项变更增加金额较大,但产品性能提升有限,综合评定取消该变更事项,仍然沿用招标约定的国产品牌。此事项没有争议点,最后决策仍然沿用原招标品牌,对施工单位来说,没有任何损失。
案例二:
某29万㎡、装配率30%住宅项目,投标时未约定耐候胶品牌,后期施工过程中,甲方要求使用聚氨酯胶。项目投标测算时,按照常规国产品牌考虑,材料费约12元/m,而聚氨酯胶经询价后基本上在20元/m,该项目的拼缝工程量约6万m,6×(20-12)=48万。
根据此情况及时反馈至甲方,同时提报价格等依据。甲方收到函件后给出的第一回复为招标时未约定品牌,且答疑回复里明确说需但“需满足项目及设计要求”(见下图),耐候胶不做费用调整。
甲方这种回复也是意料之中,毕竟甲方喜欢将风险打包转嫁给施工单位,答疑里一句“需满足项目及设计要求”即是想无论后期选用什么品牌、品类的耐候胶,都有投标单位在报价里综合考虑,甲方不想承担任何风险费用。
后经多方协调,决定先配合甲方进行施工、留存好采购、施工记录,同时提供承接的该甲方近期住宅类建筑的耐候胶使用情况,基本以国产品牌为主。多次与甲方沟通交涉,最后甲方汇报决策后,同意补偿部分费用。本事项有争议点,导致过程有点曲折,最后争取了部分费用补偿,弥补了成本亏损。
不仅是耐候胶,其实很多工程材料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将对项目成本产生重要影响,遇到此类情况,建议:
1、在投标报价时,需注意看清品牌的约定,若约定品牌或者品类,那就按照约定报价,若未约定,建议按照常规情况报价;
2、收到甲方变更后,第一时间提报变更费用。一般合同里都会约定自收到指令一定时间内,提报相应资料,逾期则不再接受任何费用索赔。故需及时提报费用,避免给对方留把柄;
3、及时与项目群反馈情况,协商策略,是先配合甲方、还是待甲方明确费用补偿后再施工,项目群统一战线,有利于问题更快解决;
4、过程中做好记录,即使当时费用补偿无法明确,最后项目结算时,也可以作为争议事项提报,综合谈判,减少损失。
*本文系韩修原创,独家来稿
转载务必申请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违者必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如有异议,烦请留言
编辑:子集 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