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沙龙整理发布
编辑:小龙
乙肝两对半(也称为“乙肝五项”)是临床常见的检验项目,目前乙肝五项的检测方法有3大类,一类是定性检测,另外两类就是半定量和定量检测。其中,定性检测有国产乙肝金标法或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案例经过
住院患者,男,60岁,因外伤入院,入院查乙肝五项。患者血清无溶血、脂血等异常情况,未使用过特殊药品,实验操作过程无误。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查结果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S/CO值1.2,在临界值附近,肉眼观察反应孔几乎不显色。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其余两项均阴性,其中HBeAg的S/CO值特别高,远远大于1,肉眼观察反应孔显色也特别深。
e抗原阳性提示病毒有活动,通常在乙肝病毒感染后,表面抗原阳性同时,或其后数天可测得阳性。所以,笔者感觉该患者应为大三阳。若如此,HBsAg的S/CO值应远远大于1.2才对。于是笔者又换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HBsAg,检测线很快就出来了,且非常明显。
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HBsAg的结果为啥不一致呢?
案例分析
胶体金试纸条和ELISA法的检测原理基本相近,不同的是灵敏度不同。胶体金试纸条法>1ng/ml,而ELISA法<1ng/ml也能检出。本案例为胶体金试纸条可以检出HBsAg而ELISA法却几乎出现了假阴性,由此可判断是出现了后带现象。由于抗原过量,ELISA法中过量的抗原分别与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所以此反应不显色。
笔者对该患者血清进行了五倍稀释,随后ELISA法检测HBsAg阳性。该患者为乙肝大三阳。
案例总结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简单快速,但准确性堪忧。ELISA法操作相比而言繁琐一些,但准确性相对较高。
随着现代临床免疫学不断发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因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乙肝五项的检测。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因操作不当而出现一些异常指标。现将一些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1)待检血清应新鲜或冰冻保存,不能污染,否则可出现非特异性反应;较严重溶血,标本易出现假阳性。
(2)在温育时,反应板有时受到异常剧烈的震动,致使有的阳性标本板孔中的液体溅入阴性板孔中,尽管马上洗板,还会造成部分阴性标本的假阳性。原因可能是有时阳性标本浓度太高,种特异性反应比较迅速,一旦失手发生此情况,建议重做。
(3)洗板时:①洗板不彻底,未除去实验中没参与反应的酶类物质,造成HBsAg、HBsAb和HBeAg的假阳性;或HBeAb和HBcAb的假阴性。②加注洗涤液时冲力过大;将包被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成分脱落导致HBsAg、HBsAb、HBeAg假阴性;或HBeAb和HBcAb的假阳性。
(4)有时我们在加样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别标本未离心等情况,为了节约时间,往往这时我们会先加酶结合物,然后等标本分离好后再加标本,殊不知,这样,竟常常会造成HBeAb和HBcAb的假阴性。因为HBeAb和HBcAb都是竞争抑制法,先加入酶标记的抗体,首先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结合,待加入显色剂后,因酶的存在而显色,故呈阴性。
不仅仅是在乙肝五项的检测中,由于ELISA法比较灵敏,不需特殊设备,可以定性分析,所以应用发展迅速。ELISA手工法已成为基层医院免疫检验的常规检验方法。例如:绝大多数医院对HIV抗体的检测都会采用ELISA方法,灵敏度可以达到99%以上。
和其他生物实验一样,ELISA的实验结果也是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问题。所以优质的试剂,良好的仪器和正确的操作都是保证ELISA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
ELISA的操作因固相载体的形成不同而有所差异,国内医学检验一般均用板式点。接下来小龙将叙述板式ELISA各个操作步骤的注意要点,珠式、管式及磁性球ELSIA,国外试剂均与特殊仪器配合应用,两者均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严格遵照规定操作,必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1.标本的采取和保存
可用作ELISA测定的标本十分广泛,体液(如血清)、分泌物(唾液)和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均可作标本以测定其中某种抗体或抗原成份。有些标本可直接进行测定(如血清、尿液),有些则需经预处理(如粪便和某些分泌物)。大部分ELISA检测均以血清为标本。血浆中除尚含有纤维蛋白原和抗凝剂外,其他成份均同等于血清。制备血浆标本需借助于抗凝剂,而血清标本只要待血清自然凝固、血块收缩后即可取得。除特殊情况外,在医学检验中均以血清作为检测标本。在ELISA中血浆和血清可同等应用。血清标本可按常规方法采集,应注意避免溶血,红细胞溶解时会释放出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以HRP为标记的ELISA测定中,溶血标本可能会增加非特异性显色。
血清标本宜在新鲜时检测。如有细菌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如在冰箱中保存过久,其中的可发生聚合,在间接法ELISA中可使本底加深。
一般说来,在5天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放置于4℃,超过一周测定的需低温冰存。冻结血清融解后,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匀宜轻缓,避免气泡,可上下颠倒混和,不要在混匀器上强烈振荡。混浊或有沉淀的血清标本应先离心或过滤,澄清后再检测。反复冻融会使抗体效价跌落,所以测抗体的血清标本如需保存作多次检测,宜少量分装冰存。保存血清自采集时就应注意无菌操作,也可加入适当防腐剂。
2.
试剂的准备
按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准备实验中需用的试剂。ELISA中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包括用于洗涤的,应为新鲜的和高质量的。自配的缓冲液应用pH计测量较正。从冰箱中取出的试验用试剂应待温度与室温平衡后使用。试剂盒中本次试验不需用的部分应及时放回冰箱保存。
3.
加样
在ELISA中一般有3次加样步聚,即加标本,加酶结合物,加底物。加样时应将所加物加在LEISA板孔的底部,避免加在孔壁上部,并注意不可溅出,不可产生气泡。
加标本一般用微量加样器,按规定的量加入板孔中。每次加标本应更换吸嘴,以免发生交叉污染,也可用一次性的定量塑料管加样。有此测定(如间接法ELISA)需用稀释的血清,可在试管中按规定的稀释度稀释后再加样。也可在板孔中加入稀释液,再在其中加入血清标本,然后在微型震荡器上震荡1分钟以保证混和。加酶结合物应用液和底物应用液时可用定量多道加液器,使加液过程迅速完成。
4.
保温
在ELISA中一般有两次抗原抗体反应,即加标本和加酶结合物后。抗原抗体反应的完成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这一保温过程称为温育(incubation),有人称之为孵育,在ELISA中似不恰当。
ELISA属固相免疫测定,抗原、抗体的结合只在固相表面上发生。以抗体包被的夹心法为例,加入板孔中的标本,其中的抗原并不是都有均等的和固相抗结合的机会,只有最贴近孔壁的一层溶液中的抗原直接与抗体接触。这是一个逐步平衡的过程,因此需经扩散才能达到反应的终点。在其后加入的酶标记抗体与固相抗原的结合也同样如此。这就是为什么ELISA反应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温育。
温育常采用的温度有43℃、37℃、室温和4℃(冰箱温度)等。37℃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保温温度,也是大多数抗原抗体结合的合适温度。在建立ELISA方法作反应动力学研究时,实验表明,两次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37℃经1-2小时,产物的生成可达顶峰。为加速反应,可提高反应的温度,有些试验在43℃进行,但不宜采用更高的温度。抗原抗体反应4℃更为彻底,在放射免疫测定中多使反应在冰箱中过夜,以形成最多的沉淀。但因所需时间太长,在ELISA中一般不予采用。
保温的方式除有的ELISA仪器附有特制的电热块外,一般均采用水浴,可将ELISA板置于水浴箱中,ELISA板底应贴着水面,使温度迅速平衡。为避免蒸发,板上应加盖,也可用塑料贴封纸或保鲜膜覆盖板孔,此时可让反应板漂浮在水面上。若用保温箱,ELISA板应放在湿盒内,湿盒要选用传热性良好的材料如金属等,在盒底垫湿的纱布,最后将ELISA板放在湿纱布上。湿盒应先放在保温箱中预温至规定的温度,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的时候更应如此。无论是水浴还是湿盒温育,反应板均不宜叠放,以保证各板的温度都能迅速平衡。室温温育的反应,操作时的室温应严格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标准室温温度是指20-25℃,但具体操作时可根据说明书的要求控制温育。室温温育时,ELISA板只要平置于操作台上即可。应注意温育的温度和时间应按规定力求准确。为保证这一点,一个人操作时,一次不宜多于两块板同时测定。
最后小龙要提醒各位同行,在我们的工作中一点小小的疏忽、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检验结果的相悖,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物质精神上的损失,给临床确诊带来麻烦。因此,作为检验工作人员,工作中要尽量减少失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检验工作水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部分来源:基层检验网、检验视界网
本文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本平台医学检验沙龙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影响负责。
时隔多年,顾兵教授等前辈编写的临床沟通宝典《检验与临床沟通200例》再版终于出版啦!
今天小龙要给大家推荐的是生化案例分析100例,主编是顾兵教授、李洪春教授以及刘光辉教授,编委来自全国各地一线检验临床工作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点击图片 立即查看(广告)
春节期间急单慎拍
发货情况请咨询客服
客服微信:1850250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