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污染物降解

学术   2024-01-23 23:12   重庆  



污染物降解



1

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石油烃的降解特性

摘要

针对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泥”处置难题,从大庆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一株既产表面活性剂又能降解石油烃的菌株GJ,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GJ为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将菌株GJ应用于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试验,探讨GJ对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动力学。对菌株产物进行提取纯化、薄层层析初步判断、红外光谱分析,证实GJ菌产物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浮渣和生化污泥降解试验中,第7天时菌株GJ对石油烃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81.11%和83.21%。Logistic生长模型、Luedeking-Piret模型和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GJ菌体生长、表面活性产物合成和对石油烃的降解过程。初步推断GJ菌以石油烃为碳源,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表面活性剂,打破油水界面,增大菌株与石油烃的接触程度,促进GJ菌对石油烃的摄取、代谢并进行自我增殖。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含油污泥;表面活性剂;菌株

识别二维码获取全文

2

17β-雌二醇降解微生物筛选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摘要

为提高污水中17β-雌二醇(E2)的去除效率,筛选洱海沉积物中E2的优势降解微生物,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E2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是E2降解的优势菌种,其对E2的生物去除是快速吸附及持续降解的共同作用过程。经大肠杆菌降解3 d后,1.00 mg/L E2去除率约为70.42%。生物吸附主要受pH值、生物量的限制,在弱碱性(pH=8)环境下吸附效果最佳。在适宜的浓度下,电子供体、H2O2、腐殖质和重金属可以有效促进E2的生物降解。当葡萄糖、甲酸钠、H2O2、腐殖质、Zn2+和Cu2+浓度分别为40.0 mg/L、10.0 mg/L、3.0 mmol/L、2.0~15.0 mg/L、0.5 mg/L及0.5 mg/L时,E2的生物降解率提高近12.41%~57.47%。由此可见,洱海沉积物中筛选的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E2去除能力,但其受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调节合适的环境条件可极大程度地促进E2的生物去除效率。

关键词

17β-雌二醇;大肠杆菌;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环境因素

识别二维码获取全文

3

氮源水平对微藻深度脱氮除磷耦合生物大分子累积的影响及其细胞响应

摘要

比较普通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在不同氮水平下的生长状况和污水深度脱氮除磷效能,并从生物大分子累积角度解析氮源水平对微藻脱氮除磷的影响机制,为实现污水深度脱氮除磷同时收获微藻生产能源以缓解能源危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硝氮为唯一氮源时,微藻生长状况和脱氮除磷效能明显优于以氨氮为唯一氮源的试验组,叶绿素a含量也高于氨氮组;各试验组中硝氮浓度越高,藻细胞数量越多,且小球藻细胞增长量明显高于斜生栅藻;7天内硝氮浓度≤8 mg/L时氮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8%以上,但氮浓度低的试验组中叶绿素a含量低,这是因为氮是叶绿素合成的重要元素。微藻通过调节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含量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在营养受限制的条件下会消耗自身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氮限制条件会引起细胞内脂质积累,证实了氮源水平控制微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耦合生物大分子累积的可行性。

关键词

微藻;污水脱氮;细胞响应;生物大分子累积

识别二维码获取全文

4

3株高效除磷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磷去除途径分析

摘要

从稳定运行的厌氧/好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A/O/A-SBR)中筛选分离得到3株高效除磷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物种分析,确定3株细菌分别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NCBI保存登录号分别为OL519151、OL519152、OL519153。以pH值、温度及碳源种类作为影响因子,分析细菌生长特性和除磷率,同时分析无机磷和有机磷在细菌胞内、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及胞外聚合物(EPS)中的分布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最佳环境条件下,Acinetobacter sp. PK01、Klebsiella sp. PK02和Enterobacter sp. PK03菌株的最高除磷率分别达到89.4%、85.43%和76.95%。其中,Acinetobacter对环境中磷的去除主要依靠吸收胞外无机磷,并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该途径去除了基质中54.93%的磷;Klebsiella对环境中磷的去除主要依靠EPS合成和吸附作用,该途径去除了基质中47.18%的磷;Enterobacter主要依靠多聚磷酸盐和EPS的合成作用,去除了基质中48.32%的磷。

关键词

除磷菌;不动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磷转化分布

识别二维码获取全文

5

稻秆生物炭负载Fe/Ca对化粪池中磷的吸附特性

摘要

实现磷资源的高效回收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氯化铁、硫酸铁、氯化钙对水稻秸秆生物炭(RSB)进行改性,得到3种改性稻秆生物炭(PRSB-Fe、PRSB-FS和PRSB-Ca),采用SEM、XPS、FTIR和BET对其进行表征,并通过批量实验探究其对模拟废水和化粪池粪污分离液中磷酸盐的吸附特性。模拟废水实验结果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过程(R2>0.99),吸附机制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等温线均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20 ℃),表明多层吸附可能起主导作用。共存的Cl-基本不会影响3种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吸附效果;对于初始磷浓度为(12.94±1.51) mg/g、pH值为7.4±0.2的化粪池粪污分离液,PRSB-Fe-5、PRSB-FS-5和PRSB-Ca-5对磷的吸附量分别是10.77、23.35、0.85 mg/g,其中PRSB-FS-5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高达97.31%,剩余磷浓度仅有0.37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关键词

水稻秸秆;生物炭;化粪池;磷吸附;资源化利用

识别二维码获取全文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ID :j_caee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文章推送、相关学术信息传播、稿件查询等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