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打造“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泸州样板

文摘   2024-10-15 10:23   四川  



泸州发改



一流作风、一流能力

一流服务、一流形象



还没到饭点,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杜家街社区的“红立方”友邻中心就已热闹起来。78岁的王清平老人带着保温杯出了门,步行七八分钟来到这里,与邻里好友们坐着聊天、下象棋。老人说中午花14元钱可以在一楼的“邻家食堂”吃两荤一素,“比自己买菜做饭方便”。

楼上的初迈托育园也很热闹。活动室里小朋友们正在滑滑梯、捉迷藏,笑声不断;一个小婴儿发出稚气的哭声,老师连忙抱起来轻声安抚。

初迈托育园杜家街园区户外活动场地。(郭荞璐 摄)

近年来,这样的专属活动场地在泸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泸州市以“长乐泸州”养老模式、“1573”普惠托育模式为抓手,推动“一老一小”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四川省首个获国务院办公厅激励表扬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城市,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是四川省唯一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的城市。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一老一小”各有所乐,一幅绚丽多彩的“朝夕美好”画卷正在泸州徐徐铺开。

龙马潭区小市街道杜家街社区“红立方”友邻中心。(郭荞璐 摄)

优规划 走活养老托育“一盘棋”
和绝大多数城市一样,泸州积极推动“一老一小”事业高质量发展,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之举。
泸州老龄化程度已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目前泸州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9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1%。而另一方面,目前泸州市0—3岁婴幼儿7.8万人,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

初迈托育园杜家街园区活动室。(郭荞璐 摄)

如今的泸州,走活养老托育“一盘棋”,已初步构建了“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泸州样板。紧抓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省普惠托育试点机遇,泸州将养老托育服务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泸州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统筹实施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要素、重大平台、重大试点“六大清单”,推动发改、民政、卫健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养老托育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高位推动下,泸州将“一老一小”工作纳入泸州市“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泸州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19—2025年)》《泸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泸州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明确养老托育发展工作原则和重点支持事项。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争取到中央、省级养老托育服务项目支持资金10.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1亿元参与养老托育项目建设,引进和扶持养老托育企业540余家。

江阳区茜草街道沙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郭荞璐 摄)

针对全市老龄人口呈现出的城乡之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距大的特点,泸州因地制宜,在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着力完善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打造都市高品质养老示范区;在泸县、合江县加强与周边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等地合作,探索异地养老服务机制,打造“泸永江”养老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叙永县、古蔺县发挥乌蒙山区气候、自然景观等优势,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山地避暑康养旅居优选地。
求突破 坚持养老托育“两手抓”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小。“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牵动着每个家庭。
在泸县海潮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生活着130余位附近镇村的老人。老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理发、医疗等服务,还能按自己的心意种点儿小菜,实现农村养老“不离乡”。
“嘀嘀——”在泸州市江阳区百子园养老服务中心大厅,一名失智老人正在大门处徘徊,连接着智能感知设备的大屏随即示警,护工上前慢慢搀着他往回走。大厅里的另一块大屏载入的是大山坪街道居家养老智慧系统,上面实时显示着附近70余名居家老人的健康数据。

江阳区鹰翔苑小区,老人占比40%以上。(郭荞璐 摄)

从兜底到普惠,从传统到智能,泸州已探索出一条养老服务新路径。泸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建成县级失能老人照护中心7个、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66个、农村养老服务驿站213个、养老床位2.33万张,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同时积极探索“医养+、物业+、智慧+、社会+”4条养老服务路径,打造医养结合机构31家,年均服务3万人次,“物业+养老”服务站30个,年均服务2.8万人次,“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初步构建。建成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为10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等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
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是唐晓容的工作地点。清早,她带着2岁的女儿出现在产业园区。但她“打卡”的第一个地方,却是园区里的天骄托育园。“上班带孩子过来,下班顺路接走。加班晚了,跟老师说一声,还可以延时托管。”

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天骄托育园。(郭荞璐 摄)

这是泸州市第一批普惠托育示范项目,2023年正式开园,由园区与江阳区政府、泸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泸州白酒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共营,在园区形成一道“带孩子上班、陪娃娃回家”的独特风景线。
自2021年被确定为全省普惠托育试点市以来,泸州市突出示范引领,探索总结出“1573”普惠托育模式,即1套标准、5种模式、7类政策、3大平台。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建成各类托育机构352家、托位1.9万个,每千人托位数提前完成国家标准,托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谋长远 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化”
初迈托育园的园长刘琴最近很忙。刚在泸州参加完川渝首届婴幼儿托育服务技能竞赛,初迈托育园宜宾园就已进入开园倒计时。没过两天,她又赶到成都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园长、老师们培训。“这已经是我们的第20期园长培训班,有几个项目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说不定是很好的转型和升级机会。”
无论是养老还是托育,转型升级在“一老一小”相关行业里已渐成共识。

龙马潭区小市街道杜家街社区“邻家食堂”。(郭荞璐 摄)

“我打算转型做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百子园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小花已深耕养老行业10余年,但她今年也有了一个新想法。
站在大厅里的居家养老智慧系统大屏前,张小花分析,一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其实都是居家养老;另一方面,相较于养老院这种机构模式,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和智慧养老结合起来可以真正实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24年被业内称为“银发经济”元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据报道,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亿。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银发经济”无疑是一片“新蓝海”。
泸州也在积极谋划布局,拓展“银发经济”新赛道。10月13日,泸州国家高新区泸州医用机器人产业园内,由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泸州注册的项目公司——四川行走科技有限公司厂房装修正在收尾。“再过几天,人员、设备都能进场,厂房就能正式完工。”四川行走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专员陈星表示,预计年底前,与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手穿戴同款的外骨骼机器人将在这里生产、出厂。
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泸州将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努力为全国“一老一小”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END


来源|川观新闻 乔陆

泸州发改发布
泸州发改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