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发改
一流作风、一流能力
一流服务、一流形象
一艘满载集装箱的班轮驶过泸州长江、沱江交汇处。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川投泸州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现场。梁小龙 摄
连日来,我市积极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企业“嘘寒问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全力冲刺第四季度。
这是我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为企服务新生态的一个缩影。
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好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出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30条”措施、民营经济“1+1”政策,用心用情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打造以优质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的营商环境,构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为企服务新生态。
优化营商环境,我市成绩斐然:全市33项改革创新经验入选《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12345涉企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信用建设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市政府获评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先进单位。
政务服务 从“便捷”到“增值”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水,只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我市从优化政务服务破题。
日前,川投泸州天然气发电项目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将于明年投入运行。
“项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快速推进,创造了四川速度,这离不开泸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川投(泸州)燃气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尧感慨,从项目启动到取得核准批复,川投泸州天然气发电项目核准历时150天,创造了燃气发电项目审批时间、审批速度等多个全川第一。
近两年来,我市在政务服务改革中,不断创新突破,服务产业发展,形成“三段式”并联极速审批服务等一批可复制的好经验、好做法。川投泸州天然气发电项目落地我市并快速推进,让李明尧感受到了泸州政务服务改革的力度和营商环境的温度。
从一次性取得建设用地土地产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到项目顺利开工,川投泸州天然气发电项目仅用了5天时间。这是我市创新推出的“三段式”并联极速审批服务取得的成效,为项目推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据市发展改革委行政审批科科长陈科介绍,我市借鉴浙江改革经验,形成全市一体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投资项目“三段式”并联极速审批。通过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变传统的“串联”为“并联”审批模式,推行极速审批,破解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环节多、时限长等问题,跑出项目投资建设加速度。
“这一做法为项目建设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陈科说,“三段式”并联审批在我市推行以来,总体全流程审批时间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减70%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由法定时限112个工作日、承诺时限46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由法定时限92个工作日、承诺时限29个工作日压缩至24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通过率”提升至95%,大幅度提升了审批效率。
在我市,优质服务不只有“三段式”并联极速审批服务。出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30条”措施、民营经济“1+1”政策,开设“酒城政企通”小程序,以“真金白银”提升企业获得感,今年1—9月,兑现惠企政策资金1亿余元、减免资金15亿余元;推动2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政务服务“一窗受理”获全国推广;深入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对全市4077户“四上企业”,逐一明确帮扶专员,协调解决融资、用能等问题,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建立12345涉企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截至9月底,受理企业诉求1777件,及时反馈率100%,企业满意率97.7%;推广招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推动综合费率降低至4.8‰,今年1—9月,释放企业资金压力16亿余元。
法治保障 从“规范”到“护航”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市朝着“最好”迈进。
“以前5个部门检查要分别接待5次,现在开展联合检查,企业一次性接待5个部门同时检查,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搞生产。”我市开展“综合查一次”改革后,泸州国之荣耀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税梁扬对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改变感慨不已。
今年以来,我市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规范涉企检查,减少入企打扰。通过统筹市县乡三级行政机关“综合查一次”,对同一检查对象跨部门、跨层级统筹检查事项,实现“一处发起、三级联动”“进一次门、查多件事”,提升部门协同监管效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据统计,6月以来我市涉企检查累计减少1600余次、缩减率达51%,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认同度。
对企业服务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泸州的行动远未止步于此。
2023年8月,《规范行政机关涉企行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十条措施》正式施行,我市成为在全省率先出台措施规范行政机关涉企行为的市州。我市在规范涉企行为中推行“双向预约服务”“包容审慎监管”等措施,把服务企业作为行政机关重要的工作职责,让政府工作人员真正成为企业的“娘家人”。
在我市,护企发展已成常态。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出护企套餐,提升企业法治意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你单位主动整改并积极消除影响,符合办理信用修复相关条件,可在《信用中国》网站上进行信用修复。”近日,接到龙马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后,山西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了解了信用修复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办法,对该局协助企业修复信用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在破解企业信用修复难题上,市发展改革委创新建立行政执法领域“三书同达”机制,执行“处罚+教育+指导”新模式,实现行政监管由“一罚了之”向“惩教结合”转变,在彰显法律权威的同时,体现了行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的温度与态度。2024年5月,“三书同达”机制在全市33个具有行政处罚权的市级部门(单位)全覆盖推行。该模式执行以来,企业主动修复申请量较前期上升了85%,企业信用修复成效大幅提升。
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环境,是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不久前,通过大数据平台,检察机关发现某公司在政府采购项目中涉嫌串通投标后,运用大数据分析成果引导侦查,监督公安机关依法办案,有力震慑了串通投标行为。今年以来,我市检察机关创新构建政府采购项目围标串标线索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大数据技术筛查出政府招标项目中的串通投标违法案件线索,破解招投标类案件线索来源单一被动的难题,有力维护政府采购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一直以来,我市聚焦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法治服务,高标准建设产法协同示范区就是代表举措之一。2023年12月,我市产法协同示范区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行,聚焦全市产业发展,融合法务、政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法治护航、全周期“一站式”保护服务、全门类解纷服务、全方位法治创新“四全”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办成全部事”目标。
要素配置 从“充分”到“高效”
在泸州老窖黄舣酿酒生态园内,酒糟香味浓郁,酿造中心里,数个巨大的机械手臂回旋摆动,正在进行酒糟的拌糟工作,机器人只需90秒,就能轻松完成普通拌糟工人几小时的工作。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一位偏瘫患者在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医生”的帮助下缓缓站起、向前挪步,进行起立、坐下、行走等康复训练。
如今,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我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进行大力培育。
我市坚持资源要素跟着优质项目、优质企业走,以强有力的要素保障推动产业大延伸、企业大发展。
我市作为优质白酒的重要产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产业资源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智能化为传统白酒酿造生产工艺赋能,是泸州智通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我们研发的技术设备填补了白酒行业智能化酿造的空白,有助于提升白酒品质和保持白酒酿造传统工艺的传承。”该公司创始人孙云权说,“2015年,我们提出将白酒酿造工艺与自动化设备相结合,实现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这一提议得到我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很快,双方围绕发展方向、项目构想、团队组建、厂房建设等方面开展交流探讨、论证研判,历时3个多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2015年5月,泸州智通在泸州国家高新区注册成立,正式开启将自动化设备生产与白酒酿造传统工艺相结合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为了尽快吃透人工上甑传统工艺,泸州智通技术人员深入泸州老窖酿造基地,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基地里观察工人的生产流程,向专家学习、交流工艺。随着泸州老窖黄舣10万吨技改工程最后一条生产线完成安装调试,标志着泸州智通第四代自动化生产线全线投产。
技改完成后,泸州老窖建成智能酿造“灯塔工厂”,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领航”企业,泸州智通研发的白酒酿造智能机器人也从泸州走向整个白酒行业。近三年,泸州智通在泸州老窖、舍得、水井坊、郎酒等30余家大型企业推广应用生产线173条,泸州智通成为白酒酿造智能机器人细分领域全国龙头。
优化要素配置,我市举措不断:采取“1+N”母子基金体系设立50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今年1—9月,为科技型企业发放“科创贷”16亿余元;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政策扶持,小微、“三农”主体业务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96%;加快推进“酒城人才聚集行动”,打造“就事找我”企业用工前哨站,落实145家重点企业“一企一专员”,解决企业用工需求9743名;开展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全市省级以上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出让;扎实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首个农资骨干流通走廊,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综合保税区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等创新成果获全国推广。
创新驱动 从“蓄势”到“发力”
企业有活力是良好营商环境的一大体现。近年来,我市频频发力培植创新沃土,带动创新主体活力,助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提出的“酿酒黄水微波量子裂化处理工艺”解决方案,每年为我市白酒企业节约废水处理成本约3000万元。
江阳区某公司在企业科技特派员牵线下成功解决AI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并利用该技术升级了公司物联网AI分析产品,产品在智能警务、智慧校园、智慧安防等领域迅速推广。
……
这些成果是我市创新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一创新,也是我市为地方发展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的一个切片。
长期以来,科研与市场脱节成为困扰地方发展的难题。如何破解?我市创新思路,向企业选派科技“管家”。
2022年以来,我市聚焦产业和企业创新需求,借鉴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创新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管家式”“顾问式”增值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确立联系服务、需求挖掘、分析研判、发布对接等八项机制,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库—泸州技术转移中心—泸州市科技局三级科技问题解决网格,建立问题自下而上反馈、自上而下解决的闭环式研判解决链条。
科技特派员从哪里来?2022年以来,我市借助本地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资源,从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选派副高级职称以上科研教学人才共312名,组成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机械制造、白酒酿造等7大行业领域,组建23个科技特派团,每个特派团选派10—2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对996家重点企业开展定点联系服务。
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科技“管家”们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企业发展“把脉”。针对企业遭遇的技术瓶颈,牵头组建专业团队进行集中研判,提出可行性方案,展开技术研究。2023年,企业科技特派团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600余万元。
截至目前,12个科技特派团、312名“企业科技特派员”联系服务企业996家,挖掘技术需求575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4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3家,帮助115家企业获各类贷款共计18.8亿元,助力71家企业降低融资成本30%。新增专利成果200余项,新增利税1.5亿余元。
科技特派员并不是我市推动创新的孤例。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智改数转”企业“一企一策”诊断,建设泸州市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中心,23个“智改数转”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支持超1.1亿元,拉动投资超15亿元;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行动”,4家企业获评全省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川南火工公司航空航天领域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10家、居全省第6位;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技术攻关,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立项金额居全省第2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1.3亿元、居全省第5位;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智汇酒城”行动,启动医药化工“研发+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成立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获批建设首批四川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今年1—9月,全市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1.7亿元、居全省第3位。
END
来源|川江号
作者:李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