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头戏!非遗大巡游节目单出炉,11月15日“热”起来!

文摘   2024-11-14 11:29   安徽  


11月15日

第十届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

即将在绩溪县盛大开幕

其中非遗大巡游也将是重头戏

让我们一起看看

参与本次非遗大巡游活动

亮相的各项非遗吧


非遗大巡游节目单



【相聚徽之源】

1、 国家级非遗 龙舞(手龙舞)

演出:安徽绩溪桂枝小学飞翼手龙舞表演队

2、 国家级非遗 傩舞(婺源傩舞)

演出:江西婺源县秋口长径傩舞团

3、省级非遗 休宁得胜鼓

演出:安徽休宁县文旅体局

4、国家级非遗 英歌(普宁英歌)

演出:广东普宁腾鲤青年英歌队

5、省级非遗 火狮舞

演出:安徽绩溪上庄镇人民政府


【薪火传天下】

6、国家级非遗 菠林喇叭

演出:安徽周家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7、国家级非遗 长兴百叶龙

演出:浙江长兴百叶龙艺术团

8、市级非遗 瞻淇鱼灯

演出:安徽省黄山市北岸镇瞻淇鱼灯队

9、国家级非遗 肘阁抬阁

演出:安徽寿县文化馆

10、国家级非遗 徽剧.贵妃醉酒

演出:安徽黄山市徽剧院


【共筑中国梦】

11、市级非遗 板龙舞

演出:安徽绩溪伏岭镇人民政府

12、省级非遗 抬五帝 游龙舟 跳旗

演出:安徽绩溪伏岭镇人民政府

13、国家级非遗 花鼓灯

选送:安徽蚌埠市文化馆

演出:禹会区冯嘴村花鼓灯艺术团

14、国家级非遗 黄梅戏.闹花灯

选送:安徽安庆市非遗保护中心

演出:太湖县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

15、省级非遗:湖村抬阁 花车转阁

演出:安徽绩溪伏岭镇人民政府

巡游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上午8:20—11:30

巡游路线:和谐广场—龙川大道—跃宇超市龙川店—皖南人家酒店—双桥—花园一号—街心花园—华阳南路—中国·绩溪徽菜(徽厨)博物馆



是不是很期待周五的非遗大巡游呀

先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参与巡游的

绩溪县的各项精品非遗吧



龙舞(手龙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手龙舞原名“小龙舞”、“芦水手龙”,起源于南宋初期,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

手龙舞的表演一般由13周岁左右的男女儿童完成,表演时每人撑一条小龙,在鼓乐声中集体舞动。手龙舞使用的音乐为传统的徽剧鼓乐曲牌和工尺谱,有“八大曲牌”和“腾龙”、“ 游龙”等“手龙八式”。其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演出。手龙舞的艺术形式独特,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徽文化色彩。

2014年,手龙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火狮舞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火狮舞源于明代。传说当时岭北狮舞大多在白天表演,或在徽戏上演前作热场表演,但在夜晚不能游乡走村。有一纸扎师傅则仿照当地的雄狮扎制了一对火狮,加入喷火表演,场面更加喜庆壮观。中秋节夜,火狮队便随龙灯为村民表演。火狮舞这一民间艺术由此在绩溪岭北固定并流传开来。

2008年,火狮舞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抬五帝、游龙舟、跳旗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型民俗活动抬五帝、游龙舟、跳旗在绩溪石川村传承了数百年。活动分为抬五帝、游龙舟和跳旗,其前身为历史上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石川船会”。石川船会也叫善会,是为了纪念唐代张巡率部将雷万春、南霁云平定安史之乱,坚守睢阳城,为国殉难的英雄壮举。同时进行的以纪念五帝为主题的跳旗比赛(赛旗游艺)显示技艺,增强节日气氛,烘托祥和氛围。游艺队伍由游龙舟、抬五帝、跳旗及锣鼓乐队组成,一百多人,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2010年,抬五帝、游龙舟、跳旗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村台阁、花车转阁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湖村台阁、花车转阁源于清代,至今已传延200多年,演绎着徽剧,也传承着文化。

伏岭湖村抬阁的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角以荷花形柱与木条构连成框,四面镶雕花板,通体雕花彩绘,朱漆描金,古色古香。抬阁左右方安装铁环穿插抬杠,由四人抬行,并有一人执弯月形护叉随护上架演员。

花车转阁又称秋千,用优质杂木制成,以五彩绸缎、花朵装饰。转轮于花船上缓慢转动,花船由人抬行,转轮悬活动转椅,由少女彩旦,着古服,缚坐在椅上,唱徽调,伴以吹奏。

2008年,湖村台阁、花车转阁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板龙舞

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板龙舞由一节节木板连接而成,龙头龙尾由族长负责制作,龙身由每家每户装扮,一户一节。板龙每节1米多长,上装红灯笼。板龙龙首高大,龙身蔓长,绩溪北村板龙舞的民俗表演,象征着威武不屈、团结向上的精神,是家族和谐、行动划一、人丁兴旺的表现。今年的板龙为56节75米,寓意56个民族大团结,共祝伟大祖国75周年华诞。

2010年,板龙舞入选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次非遗大巡游除了绩溪县的精品非遗之外

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精彩的非遗

一起来看看吧


休宁得胜鼓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休宁得胜鼓,亦称“仗鼓”,又叫“战鼓”,后称“得胜鼓”。

唐末安史之乱时,大将张巡镇守睢阳城英勇抗敌而慷慨就义,移民至休宁五城的睢阳后人为纪念张巡,于每年的农历二十四(张巡遇难日)举办盛大庙会,以得胜鼓开道,开展请“将军”出游、恭迎“将军”开庙会、供奉“将军”回殿等一系列祭祀活动。

休宁得胜鼓表演时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依不同环境、场景而变化。表演以夹板碰击节奏,伴以鼓声、键铃声,别具一格,传统表演还配有竹笛、云锣、唢呐、大钹等民族乐器伴奏。

2017年,休宁得胜鼓入选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傩舞(婺源傩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具有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傩舞表演的傩面具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舞蹈表演形式多样,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无不具备,且多带情节。尤为难得的是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其固有的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

2006年,婺源傩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鼓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花鼓灯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奏和后场小戏组成,而舞蹈又是花鼓灯的主要组成部分。花鼓灯的舞蹈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三部分。“大花场”是大型的集体情绪舞,由数人到二三十人进行表演,在锣鼓班子的伴奏下,“兰花”和“鼓架子”在“伞把子”的指挥下进行“单篱笆”、“双篱笆”、“相面”、“二龙吐水”等队形表演。

2006年,花鼓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采用安庆方言进行歌唱和念白,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载歌载舞,风格质朴而细腻,真实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清新自然,优美流畅,以情感体验为内核。黄梅戏的剧目,源自民歌和民间灯会歌舞,多取材于民间轶事,后不断编创新剧、大戏,又从高腔、徽调等剧种移植大小剧目,逐步积累为既广收博采,又彰显地方风味和平民情趣的传统剧目库藏,被誉为“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帷”。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均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

2006年,黄梅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肘阁抬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正阳关“肘阁”、“抬阁”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山西、河南经皖北地区的阜阳,沿颍河流域传入正阳关。发展到清末民国初年最为鼎盛。其共同点是芯子均采用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道具上表演,制作巧妙、隐蔽,化妆和服装具有很强的故事特点,并配以锣鼓和、笙、箫、笛、管伴奏。

“肘阁”是一人顶,“小抬阁”是二人扛,“大抬阁”则是多人抬,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为一体,体现了高、难、险、美的特点,是古老的沿淮文化积淀的产物,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沿淮流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008年,肘阁抬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 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徽剧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老徽州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优秀传统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极具特色的剧种因其与京剧的渊源而备受关注。

徽剧是起源于徽州地区的剧种,原名“徽调”、“二黄调”,徽剧、汉剧合流以后才产生了国粹京剧,1949年后定名徽剧。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与徽剧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2006年,徽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瞻淇鱼灯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瞻淇嬉鱼灯起源于宋理宗时期,瞻淇人丁兴旺,代代有官,以北京兵马总司汪翥,江苏县令汪鸿澡,江西九江府府台汪作霖为首,在村里兴起元宵节花灯,百姓将各祠堂鱼灯请出,当地人称“嬉鱼”,以鱼灯游村。瞻淇鱼灯的制作过程繁复而精细,选用坚韧的竹篾精心编织鱼身骨架,再以柔软的宣纸为衣,手工绘制出鱼鳞,使鱼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鱼灯表演时,每条鱼一般由两个人合作演出,一人鱼头,一人鱼尾,另外鱼灯一般搭配一个鼓,一副锣,一对镲。伴随鼓乐,作出各种形态动作,形似水中游走的鲤鱼,让人印象深刻。农历正月初二、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至正月十八日瞻淇鱼灯均有不同的表演内容和演出内涵。

2008年,瞻淇鱼灯入选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舞(长兴百叶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长兴百叶龙舞蹈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百叶龙在江南秀美的满塘荷叶中诞生的故事。百叶龙由朵朵荷花骤然间变幻而成,蛟龙翻腾飞舞于碧荷之中,极具江南神韵和独特意境,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工艺、独具魅力的表演使其成为中国最美丽最神奇的龙舞之一。

近年来,百叶龙不仅频频亮相于国内重大文化活动的舞台,还成功出访过新西兰、法国、韩国、俄罗斯、瑞士、英国、卡塔尔、埃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了长兴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长兴百叶龙先后荣获全国第十届舞蹈大赛“群星奖”金奖、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金牌老字号等荣誉称号。

2006年,长兴百叶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菠林喇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以笙、管、笛、箫、锣、鼓、镲、镋、梆等为伴奏乐器的“中国传统吹打乐”,代表着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血脉交融的艺术结晶。在昔日楚汉争雄的古战场,在人口达二亿之众的传统吹打乐传承密集区的皖苏鲁豫交汇地,数百年一脉相承,群居着一支由历代大班主引领的神奇音乐世家——周家班。

周家班周氏亲系传承乐手百余人,异姓徒系传承乐手约计千人规模,横跨苏鲁豫皖,形成了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他们手中持着乐器 ,心中持着法器,世世代代以乐为生,年年岁岁迎生送死、祭天祀祖,盛世乱世始终不渝。被誉为“最具元气的声音”、“汉民族音乐的奇葩、活化石”。

2014年,菠林喇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英歌(普宁英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英歌舞是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融合了戏剧、武术的民间舞蹈,舞者盛装打扮成《水浒传》的英雄好汉,手挥双槌,伴随锣鼓节奏起舞,常见阵容有36人、72人,最多107人,常在游神赛会中充当神明的”开路先锋”,寓意扶正驱邪,迎祥纳福。

英歌舞源于明、清时期,在普宁、潮阳两个县最为流行,形成不同的风格。按节奏分为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呈现出阳刚雄健的美学风格。近年来通过网络媒体广为传播,在中国和海外大受欢迎,被称为“中华战舞”、“中华英雄舞”、“中国功夫舞”、“民间广场舞”。

2006年,英歌(普宁英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精彩纷呈的非遗大巡游

本周五,与您在绩溪不见不散

❤️



来源丨绩溪文旅

编辑 | 单思思

一审丨邵丽君
二审丨胡本州
三审丨胡慧玲

本文中图片、文字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公众号:绩溪融媒体中心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APP:掌上绩溪

长按左侧二维码下载


微博:绩溪县融媒体中心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抖音:绩溪融媒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绩溪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权威资讯,讲述绩溪故事,关注百姓生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4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