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新时代运河繁华盛景图

时事   2024-09-06 21:39   江苏  
悠悠运河千载不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而今,国家开启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是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标识的时代创举。江苏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大运河塑造了江苏地理中轴线,南北纵贯790多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全域最为鲜活、最为精华的一段。五年来,江苏切实肩负起党和国家确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的重大使命,自觉扛起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历史重任,不断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新优势,以文载道,文润运河,“绣”出新时代运河繁华盛景图。
大运河苏州段 摄影 贾传军
法治引航 笃行实干
为文化遗产立法是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的鲜明特征。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公布《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要求全面落实大运河相关建设项目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和考古前置;2021年4月制定《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指导沿线8市出台实施细则。
江苏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法治化建设。一是顶层设计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驾护航。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首家编制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制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等6个省级专项规划,指导大运河沿线设区市制定出台地市级实施规划。二是检查与反馈适时跟进,确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照既定目标扎实推进。2022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于5月至7月在全省开展相关执法检查,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组织完成《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实施情况评估,并进一步完善规划修编工作。三是发挥行政公益诉讼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扬州市检察院实地走访绘制全市“大运河文物保护线路图”,对大运河文物古迹进行明确标注,针对文物出现的诸多风险向属地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淮安市检察机关围绕洪泽湖、大运河里下河(段)等重点水域的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不断强化区域间检察联动,解决跨区域河湖“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问题,不断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
保护优先 活态传承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从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入手,江苏凝心聚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摸清运河遗产家底。持续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资源专项调查,2021年开始建设江苏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大运河沿线8个市级平台的更新完善以及相关数据的联通。2023年度已经完成大运河文旅资源普查二期工程,为大运河遗产建立档案,提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数据。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二是延续城乡历史文脉。近年来,沿运河八个城市87%的县市区基本落实考古前置,2024年1月公布了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3个。实施运河沿线文物本体修缮和环境风貌综合整治工程,通过一系列遗产环境整治项目,将运河遗产保护工作融入城乡建设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扬州仁丰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坚持“微更新、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在尽量保留古街区本来面貌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打造主客共享的古城空间;高邮对古文游台、盂城驿、当铺、镇国寺塔、净土寺塔等文保单位实施抢救性保护,以“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为原则,拉近民众与历史的距离,延续邮都文脉。三是强化遗产科学保护。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难点,推动相应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培育遗产保护修复专业人才,为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积蓄发展力量。以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塑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动能,积极培育遗产文化展示数字化业态,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大遗址展示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建立完善大运河江苏段市级以上非遗项目数据库。江苏首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在扬州、镇江、常州等地大运河景区,非遗体验与游览过程无缝对接,旅游行程妙趣横生。
修复生态 河湖安澜
良好的运河生态是沿运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条件。大运河江苏段肩负着保障沿线饮用水源供给、优化水资源调配、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重要生态功能。
江苏历来重视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和生态环境修复。一是多部门协同探索“无废运河”治理创新。2024年3月,《江苏省“无废运河”建设工作指导方案(2024—2025年)》出台,旨在建立全省运河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清洁航运、流域治理、风险防范等一系列可复制的“无废运河”治理模式。在多部门统筹形成“一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大运河环境发生美丽蜕变,焕发勃勃生机。淮安推进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引导码头和港口企业完成船舶水污染接收设施智能化改造,绿色高效服务水运经济,助力美丽河湖建设;无锡打造“四美运河”,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绿色港口监管平台,提高减污、降碳等相关数据的集成和运用;宿迁2024年5月制定下发《全市排查固体废物非法倾倒专项行动方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深化打击固体废物非法倾倒专项整治,提升固体废物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夯实“无废运河”建设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大运河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十三五”以来,大运河江苏段生态岸线比例上升4.6个百分点。以生物多样性为重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大运河江苏段已完成44个县(市、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记录物种数6046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165种。2023年10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江苏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度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省级山水示范工程")入选名单中,有苏州吴中东太湖、沛县南四湖(徐州)、常州太湖流域滆湖等5项工程地处大运河沿线城市,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路径模式和典型案例。
文化加持 古城新生
文化、城市、经济是交融互动、相辅相成的整体,经济繁荣滋润人文和谐,进而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人。千百年来,大运河与运河城市的共生共荣,演绎了一幕幕人文与经济相依共生的城市发展之道,成为人文经济学的典型案例。
位于苏州古城东北方向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大运河遗产点。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论在烟火凡尘、里仁为美的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或是在粉墙黛瓦青果巷里的常州老城厢,抑或是古朴秀雅的无锡清名桥畔老字号商铺……,大运河江苏段正在成为人文经济学生动实践场域。一是文化传承创新城市空间布局。作为明清漕运管理、河道治理中心,淮安规划大运河百里画廊,绘就淮上四卷、运河八园的时代画卷;随着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工业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研学实践基地等散落其间。二是文化赋予城市发展深厚意蕴。江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全国第一,大运河、长江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发扬光大。2024年春节假期,江苏共接待游客5548.18万人次,文旅消费额达171.6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三是文化引领提升城市软实力。从“口袋富”到“脑袋富”,文化润泽城市,文明成为城市更新的又一尺度。江苏拥有114家国家一级图书馆,占比全国第一,居民综合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3个百分点,“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省设区市全覆盖,每4个城镇居民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
水运强省 通达富足
大运河因运而兴,运河城市因运而盛。如今,江苏段依旧是京杭运河全线条件最好,船舶密度最大、航运效益最好的航段,占据全线通航里程的四分之三,年货运量超5亿吨,约占全线货物运输量的80%,相当于2条莱茵河、3个三峡船闸、8条京沪高速公路的货运量。
新水运时代,江苏高标准试点建设大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努力将大运河江苏段建成国内内河航运标杆和世界内河航运之窗,助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是将运河航运纳入交通强国试点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率先出台《江苏省大运河现代航运建设发展规划》,打造顺畅运河、生态运河和文化运河。《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聚焦效率更高的现代水运体系建设。重点实施苏南运河“三改二”整治提升,将三级航道扩容改造为二级航道标准,可航行船舶将由1000吨级扩大到2000吨级。二是推动内河航运绿色化、智慧化升级。打造“水运江苏·美丽港航”品牌,修复生态护岸4.2万米,实施绿化提升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完成航道疏浚463万立方米,京杭运河沿线可绿化区域绿化率达98%以上,实施绿色船舶发展专项行动,投入运营标准化集装箱专用船舶,推动“LNG换罐补给模式”集装箱船首航,推行内河船舶污染物“一零两全四免费”新模式。应用数字化、智慧化运行促进内河航运降本增效,开发“便捷过闸”APP,在全国首先上线内河船舶手机导航系统,航行实现可视化服务。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智慧航道建设,全省将建成约1600公里干线航道智能感知设施,形成航道立体智能感知体系。三是建设全国内河航运文化展示典范。深入挖掘港航历史文化资源,以邵伯船闸为节点,建设大运河航运文化传播中心,打造淮阴船闸“运河越千年”展馆、江河交汇口六圩灯塔公园航标科普展厅;开展运河航运文化研学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参观中既能感受运河历史的厚重与悠久,又能感受现代运河的价值与魅力。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16期

作者:李 洁 吕金伟(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责任编辑:何乐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