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袁靖宇:深入推进江苏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时事   2024-09-14 11:02   江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服务国家战略,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瞄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目标,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工程师,有力支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准确把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大致上经历了3个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和改革开放战略方针,自此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水平稳步提升。面对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和水平明显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的局面,我国着力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布局和结构调整,尤其是198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确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制度和结构。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产业体系逐步从规模发展迈向高质量创新发展阶段。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面临分类改革、提质增效等新挑战新任务。2010年,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该计划进一步升级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旨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功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水平先进且特色鲜明的工程教育体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面临严峻形势,迫切需要面向未来产业格局,从更高层面、更深维度创新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发布,增设集成电路、智能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同年,教育部、国资委支持部分高校和中央企业试点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主要培养对象是工程硕博士研究生,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目前,我省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所高校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
江苏高度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本世纪以来,江苏高校工科毕业生共计510余万人,占比近50%。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理工门类学位授权点有628个,占比近45%。全省本科高校理工专业有2075个,占比近50%。2024年,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实施意见》,遴选认定15所高校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深刻理解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卓越工程师培养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背景,锚定服务支撑制造强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新目标。当前,我们可将四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统称为“卓越工程师”:一是总工程师或总师,指在实践中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或总体问题的战略性人才;二是发明家,指善于利用科学原理设计、制造或改造产品的创新型人才;三是系统工程师,指善于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综合集成、迭代创新的工程工艺人才;四是工程艺术家,指能够把产品工艺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达到艺术品水准的人才。
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现代产业体系飞速发展,人才知识体系和素质能力要求发生巨大变化,对工程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破解卓越工程师培养难题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跨学科整合与创新思维培养。工程教育正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工程实践性和系统性思维培养。工程教育正在从传统的理论灌输转向更加注重工程实践和应用的模式,包括增加项目式学习等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系统性思维。三是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视野培养。随着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挑战,工程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国际社会责任感,旨在培养能够应对复杂挑战的新一代工程师。


切实提升江苏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


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抓手和重点。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引领性,由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布局和未来需求导向、由服务满足产业发展转向服务满足与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并重,切实解决产教脱节的关键问题。
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坚持工程人才培养“正中靶心”。江苏卓越工程师培养立足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根据国家重大战略、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实际需求,主要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急需关键领域,全面对接我省“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高效统筹优势资源,推进工程人才培养“同题共答”。江苏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先破后立、先行先试,完善政策举措,统筹各方资源,推动校企双方高效对接,促进相关政策落地落实。省有关部门一方面指导企业凝练关键技术需求,形成企业项目库,牵引校企精准对接;另一方面支持高校联合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并凝聚与其相关的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建立健全联合培养机制,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课题攻关等方面实现深度协同。
精准施力关键环节,推动工程人才培养“走向卓越”。江苏高校通过“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实现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招生需求紧紧围绕企业研发任务,具体工作由校企联合专家组负责。校企双方面向工程实践,组建联合导师团队,联合建设核心课程与教材,切实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高校联合重点企业升级原有科研育人平台,建设类企业级别的仿真环境及工程技术实践平台;会同企业围绕关键领域列出课题攻关清单,并以此作为工程硕博士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
加快疏通机制堵点,实现工程人才培养“水到渠成”。为确保人才培养落地落实,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高校独立的二级实体学院承担,实行校企双方主要领导领衔的理事会负责制,成立党政管理、学术评定等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供专项经费,确保学院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各级政府和部门强化沟通合作,在建立企业项目库、开展服务企业技术交流活动、各类人才申报、毕业生职称评定、相关经费支持、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服务。
着力推进国际交流,深化工程人才培养“中外对话”。为加大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力度,江苏积极开展组团式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搭建国内外工程教育与实践交流平台和机制,定期组织师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把握国际前沿工程技术和工程教育经验;联合国内外相关高校和师生,定期组织工程论坛、工程竞赛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邀请国际顶尖工程科技人才和国内领军企业一流工程师开展教学指导。在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在国际工程人才培养上发出“中国声音”。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17期

作者:袁靖宇(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张 宁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