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质量乡村定向师范生,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对解决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化和均衡化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时代,实现省内县域教育总体现代化,需要下大力气培养扎根农村、甘于奉献、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本土化乡村教师,全力支撑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通过建立综合乡村教师培养体系,为更好培养新时代乡村教育“大先生”作出一系列积极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长期以来,江苏省内基础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师资数量和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支撑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基层教师较为缺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作为近年来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数量最多的省属师范院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通过不断探索优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以培养高质量乡村定向师范生为抓手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致力培养教育情怀浓厚、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卓越乡村教师,助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形成了特色乡村教师培养制度体系。体系化的培养制度是开展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基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体系化培养制度。建立了以分管教学校长为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二级学院教学院长为成员的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委员会。持续完善制度保障,在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定向生培养相关文件基础上,结合办学实际,先后出台了涵盖定向生培养的全流程系列相关文件,为定向生培养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科学统筹规划,建立了协作、选择、共享、互补的定向生培养生态系统。通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打造“四方协同”的定向生培养体系,形成定向培养、协同育人、共赢发展的教育共同体。积极推进乡村教师“订单式”定向培养的多元探索。一是关口前移。在招生计划制定前即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对接,科学拟定招生人数和培养需求,并依此同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专业动态优化。根据年度计划投放总数和各地实际需要动态调整招生专业,招生专业从2016年的5个增加至2024年的13个,涵盖了学校77%的师范类专业,招收学生数增长近3倍。三是建立双导师制。加强与一线中小学、幼儿园合作,让乡村定向师范生尽快实现专业理论和师范实务的“双成长”,提前适应毕业后的乡村工作环境。将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贯穿定向生培养全程,为学生提供学术、实践、职业规划等方面专业指导。四是进行联动评价。将乡村定向师范生4年培养期内的课程学习、教师基本功训练、社会服务、教育见习实习、社团活动等情况均纳入综合评价范畴,培养学院和用人单位共同开展全过程评价,有效保证培养质量,评价结果也成为岗位分配的重要参考。五是加强关怀资助。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怀,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评选中均对乡村定向师范生予以倾斜,资助力度始终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强化乡村情感和情怀的涵育,厚植人才培养的“乡味”底蕴。将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同地方基础条件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践具有乡土气息、体现地域特色。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乡村元素,使教育学专业理论和乡村教育实践联系起来,让对乡村教育不甚了解的定向生在日积月累中“进入状态”。以省教育厅乡村定向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为指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进一步细化方案,不断突出“乡村特色”。譬如,音乐学专业为乡村定向师范生量身打造“江苏地方传统音乐概论”“江苏地方戏曲鉴赏”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将课堂教学迁移到乡村幼儿园,举办创意玩具设计大赛、优秀故事编写等实践项目;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等专业在定向师范生课程体系中增加体现江苏省情、反映乡村特色的课程,并融入乡村实践案例。利用假期开展乡村儿童关爱教育实践活动,也成为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必修课。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教育局、乡镇学校合作搭建“乡村教育工作站”实践平台,推进定向生实践的同时联合开展“课程共建、课堂延伸”教研活动。加强对乡村定向师范生入职后的跟踪观察与持续指导,多种形式为乡村定向师范生职后“充电续航”。每年安排各专业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前往毕业生所在乡镇学校和所属教育部门,以开展集中座谈、分组研讨、实地考察、个人访谈等方式,听取用人单位及上级部门对学校乡村定向生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建议;了解现阶段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需要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部分毕业生虽已有乡村实践基础、但走上岗位仍有心理落差的实际,学校组建专业团队,为乡村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指导,以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为载体举办“空中沙龙”,定期交流工作情况、分享乡村教学动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乡镇学校工作,坚守乡村教育初心。此外,还通过邀请乡村教师回校参加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合作开展有关课题研究,将鲜活实践经验与丰富理论成果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教师在乡村“留得住”“教得好”。针对乡村振兴的系列社会实践项目,有效提升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乡村定向师范生进行实地教育实践,在真实的乡村教育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亲身体验乡村教育的特点与挑战。组织乡村定向师范生进行教育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现状,增强对乡村教育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增强乡土情怀和教育情怀,更好地融入乡村社会,发挥教育引领作用。近年来,乡村定向师范生先后荣获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奖项20余项,多人获江苏省大学生十佳年度人物提名,在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中屡获佳绩。学校自2016年起承担全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任务,截至目前累计招生4293人,覆盖12个地级市50个县(区),培养人数居全省高校前列。近五年,先后有5届2212名乡村教师顺利毕业,并100%回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的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被评为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辅导员、省优秀红领巾辅导员,获得了市区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能手”等称号,市区级以上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优质课一二等奖、“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二等奖等荣誉。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等方面成长迅速,成为骨干教师,定向生培养质量获得了生源地教育局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