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项!2024年度重庆市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揭晓

文摘   2025-01-10 19:48   重庆  

1月9日

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

2024年度重庆市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

经多轮专家推荐与评议

首次构建全球最大规模

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等

12项成果入选

↓↓↓


1

以成果创新性和国际影响力为标准


据悉,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实施基础研究10年行动计划,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等系列文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同时,聚焦优势重点领域,注重前瞻性、引领性、交叉性基础研究布局,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代表性成果,提升了我市科技创新的显示度、活跃度和贡献度。


据了解,近期,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单位广泛征集了100余项基础研究成果,并邀请专家以成果创新性、发表期刊国际影响力等为标准进行综合评议,确保遴选过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入选成果的代表性。最终,12项代表性成果成功入选


2

聚焦科学前沿,突出原创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入选的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分布在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基础学科等领域,与“416”科技创新布局高度契合。


这些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聚焦科学前沿,突出原创,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充分体现了重庆市基础研究的特色优势和国际影响力。


比如,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印明柱教授团队聚焦生命健康关键科学问题,突出生命科学与医学大数据学科交叉融合,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深入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同时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提供了科学方案。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魏兴战研究员团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在光电探测芯片领域实现“从0 到 1”的重大突破,首次研制出集仿生“视觉”和“听觉”一体的碳基光电探测芯片,并兼具片上信号探测与预处理功能,为推动高集成、多功能和智能化传感器件的突破提供了科学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入选的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还充分体现了重庆市科研单位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成效。


比如,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易教授领衔,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上发表了研究成果,首次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环境问题的深远影响,深入解析了气候变化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互馈的潜在机制,被认为在气候变化及农业可持续等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3

加强前瞻性、引领性、交叉性

基础研究布局


“这些代表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才团队发扬‘钉钉子’精神,以‘甘坐冷板凳’的劲头,长期坚守科研一线,勇攀高峰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国家和市级科研项目的长期支持,体现了重庆市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团队培养方面的积极成效。”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下一步,重庆市将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面向科技前沿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相关领域前瞻性、引领性、交叉性布局,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为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重庆市将继续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实验室体系布局,推进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积极组织科研单位申报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优化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此外,重庆市还将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深化人才服务全周期改革,深入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通过多措并举、协同联动,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4年度重庆市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


• 首次构建全球最大规模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


该研究成果由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印明柱教授团队于2024年7月10日发布。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深入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同时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提供了科学方案。


• 系统阐释气候变化加剧了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2024年9月6日,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易教授领衔,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研究团队发布该研究成果。


该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环境问题的深远影响,深入解析了气候变化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互馈的潜在机制,进一步评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和地理分布。


• 揭示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于流感预防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024年8月23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医学科李兴升教授团队和精准医学中心黄荣忠教授团队联合培养博士后赵云利发布该研究成果。


该研究通过循证医学手段评估了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于流感预防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2024年WHO流感预防指南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证据。


• 发现巨噬细胞新亚群及其在肿瘤血管正常化中的治疗意义


2024年5月13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卞修武、时雨和平轶芳团队发布该研究成果。


研究鉴定出的巨噬细胞新功能亚群可诱导肿瘤血管渗漏,发现靶向巨噬细胞新功能亚群可诱导肿瘤血管结构正常化并促进药物递送,有望用于多种实体肿瘤,提高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效果。


• 成功揭示门控电化学反应过程的新机制


2024年7月12日,重庆大学魏子栋、丁炜教授团队发布该研究成果。


研究首次构建了量子阱催化结构将非贵金属镍上电子限制在量子阱中同时选择性的释放电子催化氢气氧化,为解耦催化剂稳定性和高活性提供了新视角,并开启了门控电催化新路径。


• 首次研制仿生“视觉”和“听觉”一体的光电探测芯片


2024年2月16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魏兴战研究员团队发布该研究成果。


该研究首次研制出集仿生“视觉”和“听觉”功能于一体的碳基光电探测芯片,并兼具片上信号探测与预处理功能,为推动高集成、多功能和智能化传感器件的突破提供了科学方案。


• 发现调控延长多种物种寿命的新基因


2024年8月21日,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发布该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了FOXO新的靶基因OSER1,在家蚕、线虫、果蝇等多物种中研究,揭示了其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保守性机制。该基因的延寿作用得到人类受试者(20万人群队列)研究结果的支持,展示OSER1作为实现健康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关键调控靶标的重要前景。


• 首次揭示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反常物理性质


2024年4月16日,重庆交通大学樊冬博士发布该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自主建立的机器学习势结合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了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ALF-20(首个工业化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温度和压力刺激下的负面积压缩(NAC)和负热膨胀(NTE)等反常物理性质。


该工作首次揭示了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响应行为,拓展了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范围,例如机械传感器、热膨胀补偿器、柔性电子设备等领域。


• 揭示miRNA调控蚜虫-共生菌营养稳态的分子机制


2024年8月28日,西南大学王进军教授团队发布该研究成果。


研究揭示了miRNA调控蚜虫-共生菌营养稳态的分子机制,创新性地通过miRNA这一“分子桥梁”将共生微生物与宿主蚜虫间的营养互作连接起来,提出“miR-3024-MRP4-VB6”分子调控通路,并系统评估靶向该通路的控蚜潜力。研究结果为蚜虫类害虫的防控提供全新视角。


• 提出一种调控单晶样品中电荷有序态的实验新方法


2024年6月17日,重庆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王爱峰、柴一晟、何明全组成的低温物理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核科学技术组织合作,发布了该研究成果。


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在单晶样品中调控电荷密度波的实验方法,研究团队通过此方法首次制备出具有长程电荷密度波的高质量FeGe单晶,并发现Ge1位点的无序占位在电荷密度波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进一步研究FeGe中非传统电荷密度波的物理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 首次将相交复形概念延伸到正特征几何


2024年6月7日,重庆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刘克峰教授团队发布该研究成果。


该研究首次将相交复形概念延伸到正特征几何,表明正特征几何中存在混合霍奇模理论的类似物,推广了众多数学大师如Deligne、Illusie和Ogus的工作,对正特征几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 首次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使移植患者获得优质生存


2024年2月1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曦教授团队发布该研究成果。


该研究首次完成13.5万个不同来源和代次MSCs单细胞测序,结合动物模型明确脐带来源MSCs防治效果最佳,对于实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高质量生存以及干细胞疗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王娅萍

审核:杨帆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 > >


戴口罩!减少外出!重庆发布黄色预警




‍‍‍‍‍



老年性阴道炎冬天怎么过?专家这样说→

‍‍

分享

点赞

在看

重庆科技发布
传播科技创新最强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