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 CD 的规格来看,44.1 kHz 译码的频宽就是 20 kHz ,SACD 取样是 2.822 MHz,译码重播的频宽为 100 kHz,而 Pre G2 的频宽居然比 DSD 规格高了 20 倍,就算您让 DSD 倍频再倍频,还是逃不出 Pre G2 的手掌心,2 MHz 的超高频宽,是我曾经见过规格最好的前级之一,而且,低频也很厉害,DC 交连时从 0 Hz开始, AC 交联则是 2 Hz,Pre G2 的频率响应规格,绝对是一方之霸,难以挑战。
为什么要把频宽做得这么大?有必要吗?如果您不太在意音乐再生的质量,超大的频宽确实不必要,但是如果您是 Hi End 的追求者,对完美音乐重播怀抱梦想,那么 Pre G2 肯定是您要关注的顶尖前级,因为超高的频率响应,即便 PCM 或 DSD 已经进化到了 2 倍频、4 倍频,甚至 8 倍频的超高频宽演算,Pre G2 依然可以应付,在类比放大部分给足频宽,完全发挥先进数位讯源的性能。
我自己是 Audionet 用家,二十多年前就买了 Pre 1 前级,是 Pre G2 的小老弟,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但是机器依然老当益壮,所以,当我收到 Pre G2 前级时,您就知道我心里有多兴奋了。当年买 Pre 1 时,Audionet 就已经有第一代的 Pre,长相和 Pre G2 很像,差别在于按键与旋钮的配置,我其实有比较过 Pre 1 与 Pre,而最后买下 Pre 1,原因并不是 Pre 不够好,而是买不起,只好让高阶的 Pre 变成多年未实现的梦想。
相隔多年试听 Pre G2,彷彿回到青春少年时,那个口袋很浅,又很想追 Hi End 音响的年轻小伙子,到处跑音响店,拜托老板放音乐试听器材,可是没买又很不好意思,最后虽然买不起 Pre,还是把 Pre 1 抱回家,而 Pre 1 也是我脱离综合扩大机,第一部买下来的前级,而 Audionet 的机器还真耐用,Pre 1 用了二十多年,机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可是早年 LED 技术还没那么厉害,显示屏的红色字样变得黯淡,有点看不清楚,不过 Pre G2 用的是新材料,荧幕应该会比以前的 Pre 1 更耐用,至少我已经用了二十多年,Pre 1 还能正常唱歌,证明 Audionet 机器很耐用。
从外观上来看,Pre G2 就象是厚两倍的 Pre 1 前级,而工业设计的元素,数十年不变,对喜欢尝鲜的消费者来说,一成不变的工业设计,似乎有些无聊,可是能历经数十年,维持相同的工业设计风格,也显示其设计元素历久弥新的特点,就像保时捷 911 一样,几十年来都是 911,都是青蛙眼,长得稍微不像的世代,车迷就会嫌弃,所以 911 能经典长青。Pre G2 呢?或许不能拿来与 911 类比,但是 Pre G2 一看就知道是 Audionet 的器材,靠的就是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经典设计元素。
2014 年创办人 Thomas Gessler 访台时(专访Audionet总裁Thomas Gessler),采访时我问他,为什么 Audionet 这么少改款,他说:「如果原本的线路已经做得很好,何必经常改款?」我没再追问下去,把这句话抄录在笔记本上,Thomas Gessler 一句话就让我无话可问。
就拿 Pre G2 来说,首度登场是 1998 年,现在是 2024,相隔二十多年,我听的还是 Pre G2,够历久长青了吧!不过 Thomas Gessler 也透露了一项秘密,他说 Audionet 总是不断测试新的电子元件,如果用在机器上面可以提升性能,他们就会更换,但是因为既有的线路没有改动,只是更换他们认为更好的新零件,所以 Audionet 就不更改型号。
真是老实的厂家,别人只要换几个零件,就标榜第二代、第三代,或者说是特别版,可是 Audionet 默默地做,不断提升自家器材的性能,但是却不更动型号,调整价格,我们或许可以说 Audionet 太不懂得做生意的道理,但是这种对消费者的诚意,实在让人很窝心,不会器材买了一、两年就改朝换代,感觉落伍了又想换。
在问世二十二年的历史当中,Pre G2 历经两次内部元件更动,可是型号依然没变,第一次是 2005 年,然后 2014 再修改一次,如果用世代来说,我听的 Pre G2 算是第三代,不过 Audionet 并没有透露更换了哪些零件,如果按照 Thomas Gessler 的说法,Pre G2 的线路应该没变,只是与时俱进,拿更新、更好的电子元件来提升既有性能。
Pre G2 的放大线路采双单声道设计,每一声道独立配置 110 VA 环形变压器,左右声道不仅放大线路独立,连供电都独立。双单声道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声道分离度,让左右声道不会互相干扰,而声道分离度越好,越能表现出音乐的 3D 立体感、音像更凝聚、定位也更好,相反的,如果声道分离度不够好,音像就容易左右漂移,凝聚力不够,音场定位也较模糊。
另外一项 Pre G2 的核心技术,就是 Audionet OP AMP,有些发烧友一看到 OP AMP,就说那是便宜货,确实,绝大多数平价音响,都是买现成的 OP AMP 回来兜线路,套个公版就好,但是 Audionet 的 OP AMP 是自家设计制作,他们说市面上的 OP AMP 都无法满足 Audionet 的性能要求,就算最贵的也不行,所以 Audionet 只好自己做,用了至少 86 个电子零件,砌出 Audionet OP AMP,这才能够将频宽拉到 1 GHz 的超高测试规格。
Pre G2 和我的老 Pre 1 比较起来,差异在于旋钮与按键,Pre G2 只有一个音量旋钮,输入切换与设定则靠面板上的四个按键,设计更为简洁,可是有些设定就必须要多按几次按键,譬如输入切换,要按下 input,然后转动旋钮设定,到了指定档位时要再按一下 input,比传统旋钮式的切换麻烦一点。我是音响老骨头,喜欢老式的档位切换旋钮,更直觉简单一点,不过还好有 RC1 遥控器,用它就不需要多按面板的按键,使用百分百直觉。
拿 Pre G2 搭配真空管后级,对我来说也是很新鲜的体验,由于 M200 后级的真空管暖色调,Pre G2 的音色也跟着变得更暖一些,比我印象中的 Audionet 还要暖。其实,我的 Pre 1 会跟着我二十多年,没有扫地出门(卖二手),就是中性无染的通透个性,配什么就像什么,而 Pre G2 再度验证我对 Audionet 的看法,Pre G2 没有太多自己的音色主张,而是忠实地放大讯号,推动后级,您搭配什么讯源、什么后级,Audionet 就会表现出那些讯源与前级的个性,而不是 Audionet 自己的个性。
Pre G2 用安静漆黑的音乐背景,衬托大提琴音像的凝聚形体,刻划出清晰的音乐线条,傅尼叶的圆滑拉奏,与断音的对比,就是有着自己的主张,速度较慢,少了一点华丽感,却增添了宁静与安定的感受,少了点煽情,多了点理性,是端庄严肃的样貌,透过 Pre G2 真实无隐的细节呈现,让我与大师的距离感觉更近,感受大师聚气凝神,专注演奏录音的样貌。
吉利尔斯这张 DG 版,真的不好播,那个年代的 DG 数字化,音色稍微硬一点,又遇上布拉姆斯这么难的曲子,音响系统能力差一点的话,很可能会听起来带着毛躁感,可是遇上像 Pre G2 频宽这么开,且音色纯正忠实的前级,即便当年转数位时的技术还无法那么圆滑,Pre G2 可以让您听出录音的年代感,可是依然能用自然的模样,把音乐的场景表现出来,尤其是第一乐章中段钢琴与铜管呼应的乐段,钢琴较近,铜管深远,彼此呼应的样貌,听起来可真迷人,不过,厚重的主题随后又压了上来,这布拉姆斯不好懂,音乐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用 Pre G2 来听,大小声的对比、声部的交错,还有音乐层次的堆栈,加起来就是布拉姆斯的浪漫啊。
爵士、摇滚、古典都听了,Pre G2 就象是「无招胜有招」,用中性自然的音色,让每一种类型的音乐,听起来都那么对味。是啊,前级不加上自己的音乐个性,表现出来的就是音乐本身的个性,虽然 M200 的真空管,多了一点暖色调的染色,可是透过 Pre G2,那宽阔自然又通透的音场,可以让音乐与人的距离更近,而且,我常跟朋友说,搭配音响系统,并不是要听哪一张唱片特别好,而是要让每一张唱片听起来都很好,Pre G2 就是这样的器材,让您听得滚瓜烂熟的唱片,重温旧梦却多了很多以前没听过的细节,以前不觉得录音那么好,用 Pre G2 却变得很棒。
与 Pre G2 相处这段时间以来,与其说 Pre G2 重现了更多录音的细节,让熟悉的 CD 多了一点鲜度,倒不如说如果拥有 Pre G2,可以把听音乐的路开得更广,Pre G2 用超大频宽与中性的音色,重现录音的真实样貌,听任何音乐都对味,您更能尝试更宽广的音乐类型,无入而不自得。就用 Pre G2,在音乐的丰盛殿堂里,自由自在尽情玩耍吧!
器材规格
Audionet Pre G2
型式:两声道前级扩大机
输入端子:XLR×1(平衡),RCA×5(非平衡)
输出端子:XLR×2(平衡),RCA×2(非平衡,1组为反相)
消耗功率:50瓦
输出阻抗:22Ω
最大输出电流:60mA
频率响应:0-2 MHz(-3dB:DC-coupled)、2-2 MHz(-3dB:AC-coupled)
总谐波失真:<-102dB
噪讯比:>110dB/2V
尺寸:430×140×420mm(W×H×D)
重量:20kg
更多专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hifi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