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践行·智引未来
在“数智化”的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专业教师对毕业设计进行数智化改革,本次展览以“数字践行•智引未来”为主题,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充分融合数智化及人工智能的理念。毕业展设计作品通过三维软件、AI等技术与建筑设计深度融合,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建工系课程的数智化改革进程。本次毕业展是创造与实践的交融,体现了现代建筑与数字文明的碰撞,在这里,学生用数字化技术寻找过去与未来连接的纽带,学生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创作,不断探索艺术的新可能。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展现了艺术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这些毕业设计作品如同一座座璀璨的灯塔,照亮了建筑学专业不断前行的道路。它们是年轻建筑师们梦想的承载,也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空间的大胆勾勒。在展览中,我们将一同见证同学们以建筑语言书写的壮丽篇章,感受他们在设计中所蕴含的深沉力量与无限激情。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世界,领略建筑学的独特魅力。
姓名:陈恺航
指导老师:陈力莅
作品名称:“市民的客厅”——成都当代艺术馆建设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艺术的繁荣,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成都计划拟建一座集展览、交流、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当代艺术馆。
本方案设计旨在打造一个既符合现代审美,具有成都特色的当代艺术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欣赏艺术、交流思想的平台。本方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人在使用和心理上的多方面要求,注重环境和意境的创造,处理好各房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员等的流线关系。在充分尊重成都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创造出-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氛围。设计目标是将成都当代艺术馆打造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成为展示成都乃至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窗口。
姓名:刘洋
指导老师:陈力莅
作品名称:循环——成都当代艺术馆建设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此次设计结合场地现状,选取柔和曲线的椭圆为建筑原型,灵感来源于数学符号无限循环∞,建筑将与湖水相融合,达到一种宁静的美。此次的艺术馆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内美的实现,更是交流、活动、科技、办公、展览的公共空间,将“共享”的理念引入建筑及场地。其次将“无限循环”和“影”这一理念植入建筑表皮之中,湖水有了光影的相伴,光影变化的美与静止的湖水形成对照,使得美术馆更加融合。
姓名:王嘉丁
指导老师:陈力莅
作品名称:成都金融梦工厂建筑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此办公楼方案设计呼应北侧交子公园,“引绿入园”打造园区绿轴,创造舒适办公空间。服务性质的“健身、餐饮、交流、展览”,靠近绿轴布置便于服务全区。绿轴部分考虑做起伏变化。任务书限高三层,有别于一般楼层较高的金融办公建筑。场地规整,考虑用曲线分割场地,小体块相互堆叠,廊桥链接。
核心概念“引绿入园”将自然的引入。建筑是人工产物直线,自然代表着曲线。所以会有一个曲线的绿道穿过园区,这是对周边环境的呼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引入的是活力、是舒适感,绿道是人们交流休憩的空间,是属于成都生活的符号。同时,开放式园区的表达,代表着包容开放以及对人才的渴求。
姓名:肖宇恒
指导老师:陈力莅
作品名称:空间重塑——成都当代艺术馆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此次艺术馆建筑方案设计的重心在展览空间部分,打破了展厅固有的布置思维,将临时展厅和多样态展厅单独设计为可搭建和拆除的可变空间。可变空间由“V-box”单元空间模块组成,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搭建不同的展厅,其材料由聚苯乙烯包裹的金属框架制成的LED灯,通过排列组成平面,形成屏幕。
展厅四周布置金属骨架,将各块屏幕组合在一起,形成展览空间。由于屏幕内装有VR装置,因此会对人的各项行为和动作做出即时回应,达到“人机交互”的效果,提高人在游览时的体验感和沉浸感。
姓名:曾子聃
指导老师:陈丹
作品名称:成都当代艺术馆建筑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文化重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当代艺术馆的建设应运而生,旨在打造一个集展览、教育、交流与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平台。本设计方案以“场景营造”为核心,旨在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材料运用和科技融合,为公众提供一个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场所。
艺术馆的定位是多功能、现代化、国际化,不仅要满足艺术展览的基本需求,还要具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能力,如学术讲座、艺术教育、公共互动等。成都当代艺术馆的设计方案,是一个综合性、创新性、前瞻性的项目。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未来的艺术馆将不仅是艺术品的展示场所,更是促进艺术与公众互动、交流和启发的文化中心。
姓名:唐庆
指导老师:陈丹
作品名称:高新区石羊文化艺术中心建筑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通过打造不同的室内光影空间,来形成充满趣味性和想象力的光影效果,从而营造不同感染力的室内氛围,提高人们的精神体验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设计初期通过深入研究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自然光源以及光线方向等因素,结合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并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建筑的形态来布置开窗和结构,让室内光影空间和室外景观、建筑造型相互呼应,以确定最佳的室内光影设计方案。
姓名:王海阳
指导老师:陈丹
作品名称:成都金融梦工厂建筑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现代办公建筑是人们交流、创新、休息的多功能空间。因此,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开放、灵活、高效的工作环境,同时提供舒适宜人的休憩区域。
本设计方案的主要目标是: 项目根据业态需要,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双创办公、服务中心、交流中心及餐饮配套中心。通过运用简洁的线条、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精致的金属元素,我们期望营造出一种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能体现成都悠闲、舒适生活氛围的建筑风格。幕墙设计,旨在实现多重目标:一是要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二是要体现建筑的美学追求,与整体风格相协调;三是要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选择环保材料,降低能耗。而外立面幕墙设计作为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整个建筑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姓名:程湘
指导老师:王波
作品名称:成都当代艺术馆建筑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此次设计结合场地现状,选取柔和曲线的椭圆为建筑原型,灵感来源于数学符号无限循环∞,建筑将与湖水相融合,达到一种宁静的美。此次的艺术馆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内美的实现,更是交流、活动、科技、办公、展览的公共空间,将“共享”的理念引入建筑及场地。其次将“无限循环”和“影”这一理念植入建筑表皮之中,湖水有了光影的相伴,光影变化的美与静止的湖水形成对照,使得美术馆更加融合。
在成都当代艺术馆的建筑方案设计中,我们将巧妙地运用视错觉原理,打破传统空间的限制,创造出充满惊喜与趣味的公共空间。
1. 形态错觉:通过设计特殊的建筑形态,利用视觉上的错觉,使空间在视觉上产生超出实际大小的感受。
2. 色彩错觉:运用色彩对比、色彩温度错觉等原理,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的色彩环境。
3. 动态错觉:将静止的建筑元素通过设计手法赋予动态感,使空间呈现出一种流动、变幻的效果。
视错觉原理在成都当代艺术馆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空间的限制,还为参观者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丰富了艺术馆的空间形态,还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艺术馆成为一个充满惊喜与创意的文化场所。
姓名:蒋袁露
指导老师:王波
作品名称:云梯—成都当代艺术馆建筑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紧邻金牛立交,地势平坦,周边道路完善,用地状况良好。本次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人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人、建筑、道路、绿化之间的和谐,打造独特的空间感和流畅的动线,以达到科学合理,促使空间有效流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观展感受。建筑造型以现代手法演绎东方意境,提取东方“天圆地方”的传统概念,已建的美术馆圆弧造型被赋予“天圆”的概念,本次设计项目成都当代艺术馆建筑造型被赋予“地方”的概念,其建筑形态通过几何造型来实现。
姓名:廖子焱
指导老师:王波
作品名称:成都当代艺术馆建筑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当代艺术馆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展示和传播艺术的重要场所,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更要能够体现艺术馆的创新性、历史与文化特色,以及为观众提供优质的参观体验。本次设计满足展览、储藏、研究、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需求,确保各个功能区域布局合理、使用便捷。并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通过建筑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的设计,展现艺术馆的独特气质和艺术价值。整个当代艺术馆的外观体现艺术性和现代感,以玻璃幕墙和几何造型为主,使建筑本身成为艺术品之一。同时,具备良好的标识系统,方便观众识别。艺术馆内部空间还充分考虑艺术品展示和观赏需求,通过灯光设计、色彩搭配等手段,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展览环境。
姓名:邵兴志
指导老师:王波
作品名称:漂浮艺术馆——成都当代艺术馆设计方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
浮空的艺术馆,为使用者营造一种开放的公共广场,成为将来城市中心最活跃的空间;艺术馆的屋顶阶梯以及屋顶平台是面向周边居住者的开放城市客厅;儿童教育也会成为周边儿童汇聚之处;而展览区域将会让艺术与城市进行完美结合。
自然光与人工光有机结合是当代艺术馆的必需品,我们将主要展厅靠近格栅幕墙附近,并不是直接向外开窗引入光线,而是通过在屋顶均匀布置北向天窗,再通过室内片墙高低不同布置,让柔和的光线通过漫反射射向展览空间,同时,辅以人工光结合,提供更好的展厅环境。
展览空间每一层都布置在相同位置以及相同模数逐层布置,为不同主题展览提供不同展览环境,大部分片墙可随时拆卸并可简单移动,创造了一个自由、灵活的站展览场所。
排版
| 新媒体中心袁梦、屈丙如
编辑
| 新媒体中心袁梦、屈丙如
素材
| 陈力莅、陈丹、王波
初审
| 新媒体中心冉茂娇、李熙雅
终审
| 杨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