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产力局正全力推进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接受香港商报记者专访时称,致力从“政、产、学、研、投”等方面支援企业,“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帮助企业设立生产线,只要企业把战略生产线放在香港,就有机会提振GDP,香港工业占香港GDP的比重自然上升”。他还透露,生产力局有个“9+3+1”计划,正全面布局大湾区内地城市。
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绕不开生产力局。生产力局是香港的工商业支援机构,于1967年依据第1116章《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条例》成立,是香港的法定机构。某个角度而言,生产力局就是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法定机构。
施政报告提出,从“政、产、学、研、投”发展新质生产力,黎少斌指出,生产力局一直以来也是从多方面推进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生产力局一直在做的就是结合研发与产业,涉及的就是“研”、“产”方面。
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
“学”方面,局方与本地、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局方不做基础研究,那么这些新技术从哪里来?很多时候都是从大学的理论,或者是发现了什么新技术,局方就会帮忙落地,因而局方一直与学术机构保持紧密联系。
“政”方面,特区政府一直有推出一些资助计划,也会通过生产力局来服务企业。还有,特区政府推行政策前会举行一些集思会,收集业界意见,局方也会把这些意见,通过不同的渠道反映给特区政府,供制订新政策时参考之用。
“预计在可见的未来,生产力局不会直接参与投资企业。”黎少斌话锋一转,“但在支援中小企方面,生产力局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引入资金方面做得更多?我们主要是从技术帮助中小企,即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我们也在思考,是不是可以与更多的投资机构合作,告诉投资机构,这些企业的生产力提高了。”
“还有,我们在创新香港Inno HK平台有一个人工智能与机械人方面的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有员工成立了初创公司,需要资金方面的支持。这算是局方孵化的项目,因而此前生产力局也尝试过做路演,吸引投资人的参与。”
“当企业有资金又有技术伙伴能够帮忙,就可以有信心在香港做,过去几年,我们就是这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帮助企业设立生产线,只要企业把战略生产线放在香港,就有机会提高GDP,香港工业占香港GDP的比重自然上升,无论是占比5%还是占比10%的目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总有一天能够达成。”
目前生产力局的客户中,九成以上为本地客户,生产力局也会通过内地网络,走访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政府、商会及企业,宣传推广香港的新型工业化计划,吸引企业通过香港走向国际,“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企业能够把部分工序留在香港,投资香港,这些都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做,局方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做。”
计划里的“3”方面,指的是计划设立3个卓越中心,这个会根据产业来设定,例如某个点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做得很好,就会因地制宜设立相关的卓越中心。
最后,计划里的“1”方面,指的是计划设立一个研发中心。黎少斌强调,整个“9+3+1”计划没有一个时间表,进度可快可慢,视乎业务的增长幅度而定。
12月有望获授权
施政报告提出扩大科创产业的知识产权交易生态圈,生产力局正筹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下称“支持中心”),香港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透露称,相关项目资料已提交予WIPO,12月中有机会获得授权,之后要走一年左右的流程,预计最快明年12月中才能开始着手筹建。
黎少斌表示,筹建支持中心的过程中,生产力局也有前往上海、杭州与深圳的相关机构取经,“我们希望支持中心能够提供免费服务,包括检索与分析服务,也能提供收费服务。”
黎少斌引述生产力局此前做的一个研究报告,报告指出,42%受访企业有做知识产权申请管理,58%受访企业没有做知识产权申请管理;27%受访企业有技术授权,73%没有技术授权。他总结道,换言之,香港还有不少的空间可以去做知识产权管理。
关键创造需求
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谈到低空经济时表示,生产力局2021年已经启用香港工业无人机技术中心,成为第一家获得香港民航处认可的小型无人机训练机构,相关课程颇受欢迎,至今已经培训了700名左右的“飞手”。
应用方面,局方透过与业界携手开展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包括楼宇检测、地盘工程、隧道检测与修补、搜救任务、荒山野岭撒农药等项目,“例如在做隧道检测项目时,隧道在建中,就遇到过如何定位的难题,后来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现在的一个方案是用无人机加无人车的方式解决问题。”
香港发展低空经济的突破口可能在哪里?黎少斌认为,可能在跨境使用方面,“关键是创造需求,首先可以在本地方面多试营运,然后是与邻近大湾区城市的联系,包括在跨境人流与物流方面,这方面的需求可能很大。”
来源:香港商报
记者:苏尚、蔡启文
拍摄:蔡启文
编辑:王锦坤
封面:荷洁
审校:金霞
监制:嘉敏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香港商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