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中,地方城投公司纷纷涉足地产领域,使得地产代建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绿城管理、中原建业等企业陆续IPO,吸引了众多目光。然而,市场虽广阔,却并非人人都能分得一杯羹。
近日,代建行业的“元老级”房企朗诗绿色管理发布的中期业绩令人震惊,这家曾经的明星房企竟然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
朗诗成立于2001年,早期主要在以南京为核心的江苏区域布局,销售额不足百亿。2008年之后,朗诗开始在全国广泛布局,到2021年,其销售额达到471.5亿,创历史新高,位居行业第60位。但自2021年后,朗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业绩一路下滑。2022年和2023年,朗诗的销售额分别为223.2亿和183.9亿,同比分别下降53%和18%,今年上半年,销售额更是降至78.3亿,下降了30%。
实际上,从2020年开始,朗诗已经连续亏损了4年。2020年至2023年,朗诗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亿、-7.78亿、-25.89亿和-8.61亿,几乎将借壳上市以来的净利润全部亏完。而今年上半年,朗诗的总资产为104亿,同比下降46%;总负债为111.2亿,同比下降36%,净资产为-7.2亿,首次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不仅如此,朗诗眼下的债务压力也非常大。上半年末,朗诗的债务规模约为32.6亿,其中短期债务占比73.9%,约有24亿的债务在一年内到期,而朗诗的现金及等价物只有2.38亿。早在4月份,朗诗就曾出现过债务逾期的情况,当时因一笔存量约9614.5万美元的债务无法赎回至少30%本金和利息,朗诗官宣违约。
在代建领域,朗诗曾是具有前瞻性眼光的。2013年,朗诗在香港联交所借壳上市,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次年,朗诗的创始人田明提出“轻资产化运营”战略,推动朗诗向地产投行+绿色建商转型,大力发展委托代建、合作开发、小股操盘等业务。
在这一战略下,朗诗的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朗诗销售额达到106.2亿,行业排名第74位;2017年销售额为318亿,排名第66位;2021年销售额达到471.5亿,排名第60位。
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朗诗的权益占比逐年走低。2019年至2023年,朗诗的合约销售额权益占比分别为58.9%、54.8%、36.2%、15.3%和15.3%。这意味着,从销售端来看,轻资产的开发代建业务成为朗诗的核心业务,但从营收端来看,开发代建业务却难以支撑朗诗的发展。2019年至2023年,开发代建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12%、8%、9%、2.5%和4.6%。
今年上半年,朗诗的总营收为13.2亿,开发代建业务营收为1.83亿,占比仅为14%。轻资产转型10年,朗诗的代建业务似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而开发业务也因为资源投入不足而不断萎缩。
近年来,朗诗似乎有些“不务正业”,涉足了地产开发、物业服务、资产运营、长租公寓、养老、建筑设计、家居等多个领域,甚至还做起了爬山的生意。
朗诗的创始人田老板早就说过:“活下来很重要!”为了生存,朗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但似乎什么都没有做好。
如今,面对这份中期业绩,朗诗能否好好地活下去,成为了一个未知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房企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调整战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房企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希望朗诗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给其他房企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