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要闻版头条丨我省全面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政务   2025-01-24 17:27   江西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江西民政关注我们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 璋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发挥着社会“稳定器”“减压阀”功能作用。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决策部署,持续优化认定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完善救助制度,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马上过春节了,给你送些慰问金和生活物品,希望你身体早日康复。”1月13日上午,抚州市临川区民政局和荆公路街道的干部来到陈某平家走访慰问。
58岁的陈某平患有肢体二级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早年离异独自抚养一双女儿。去年,他突发脑梗,治疗花费3万多元,面对高昂的医疗费和两个女儿的学费,家庭陷入困境。

“陈某平的大额医疗支出数据很快被我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监测到,街道和社区干部收到提示信息,立即展开走访调查,主动为其申请低保。”临川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干部程峰告诉记者,半个月时间,低保申请便审核通过,陈某平一家每月可领取低保金2190元。此外,工作人员还为陈某平申请了临时救助3740元,防贫险的理赔也即将生效,让这个困难的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这是我省健全智慧高效动态监测机制的一个缩影。我省搭建覆盖全省、统筹城乡、上下联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通过申请人自主申报、走访摸排困难群众、巡访探视救助对象、跨部门数据交叉比对等方式,全面采集低收入人口相关信息,打造低收入人口信息库,定期更新、动态调整。
“目前,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将400万城乡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积极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让民政部门与农业农村、医疗保障等11个部门共享18类数据,通过数据交叉比对触发预警,让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成为工作常态。
1月10日,何家两兄弟放寒假回到家。看着儿子在大学拿到的一等奖学金证书,父亲何某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们家里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孩子们才能安心读书。”
何某山是南昌市青云谱区岱山街道梅湖社区居民,妻子平日打零工,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前两年,何某山突发重疾,出院后被鉴定为三级肢体残疾。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帮助何某山一家申请了低保。
“我们在‘数字民政’App进行申请,线下帮他们收集和提交材料,全程不用群众跑腿。根据差额补助原则,现在他们家每个月有2020元低保金。”梅湖社区干部闵玲玲告诉记者,“我们还帮何某山申请了医疗救助,助这个家庭早日走出困境。”
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科学分层的识别认定机制,按照困难程度将低收入人口划分为不同圈层,不断优化识别认定机制,确保实现精准认定、精准救助。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我省建立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符合低保、特困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每月及时足额发放救助金;精准落实专项救助,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和产业帮扶政策,多部门协同分类实施救助帮扶;分类强化急难救助,制定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分类制定救助标准,划分急难型临时救助、支出型临时救助、特别救助三个档次,并全面推行由户籍地转向急难发生地实施急难型临时救助,提高救助时效,强化救急解难功能。
为让群众申请更便捷,我省将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申请材料简化为“一证一书”(身份证、社会救助申请及核对授权书),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可以通过信息化政府服务平台查询的材料,有效减轻群众负担。同时,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在做好传统线下乡镇(街道)工作窗口申请受理的同时,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建立救助申办移动端服务模式,做到“扫码申请、刷脸授权”,我省实现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足不出户“掌上办、指尖办”,2024年累计提供移动端在线申办服务8.5万人次。
“我们统筹用好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效保障180余万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省民政厅厅长李明生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紧盯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持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扎实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江西民政
江西民政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主要功能是打造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和提高民政新闻宣传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