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第九期“文青讲坛”圆满结束

文摘   2024-10-22 22:05   湖北  

2024年10月17日晚上18:00,人文学院第九期“文青讲坛”在东五楼325报告厅隆重开讲。本期讲坛聚焦于“古文字演变趣谈”这一主题,由我院青年教师唐佳担任主讲嘉宾,为到场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叶智,青年教师迎晗张朕,辅导员宋海佩王勇杨爽罗微以及本硕学生参与本次讲坛,辅导员王勇担任本期讲坛主持人。

唐佳老师以“古文字演变趣谈”为题,从“象物字”切入,以具体的古汉字为例,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与差别,并辅以典籍材料说明,带领大家进入了汉字的趣味世界。

首先,唐佳老师向大家简单说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两大阶段,继而介绍了汉字的基本类型,他指出汉字类型的划分有“六书说”“三书说”,而目前学界普遍较为认可“三书说”这一说法。本场讲座基于裘锡圭老师的“三书说”,主要探讨的是表意字中的“象物字”。

而后,唐佳老师分别以“虎”“熊”“兔”“犬”“豕”“马”“鹿”“麋”“麇”“廌”“爲”等象物字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汉字,结合甲骨卜辞、《说文解字》《尔雅》等古代文字材料中对应字的释义和用法,分析不同阶段象物字的字形特征,用生动的案例让大家感受到了汉字演变之美。


武迎晗老师强调了汉字的重要性,认为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一定是因为汉字的发展,汉字记载了可查的文明。她指出,古文字的研究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的问题,希望同学们把握好平台,在华中大更好地学习古文字知识。

张朕老师就讲座内容提出了三点,一是汉字是非常严谨的文字,同学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符合规范。二是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充满灵性,蕴含着先民的神思,我们要敬畏我们的文字。三是在面对纸面上的文字和去博物馆感受文化存在差别,我们要接受多元的艺术,从更多的维度去体会汉字内在的神韵。


在互动提问环节,曾书涵同学就本次讲座提出了“汉字反映了怎样的思维?汉字的演变规律对现代汉字的启示是什么?”的问题。唐佳老师对此的解答是,汉字反映的思维是具象思维之上保留事物的本身特征,文字会对图像进行抽象化,并抓住每一个事物的区别性特征。老师认为大家可以去了解五十年代如何规范汉字的讨论,老师以“车”字为例,说明无论汉字在什么阶段,笔画是由具体形象演变而来,笔势有变而笔法未变,由繁体字到简体字,也是有草书的影响,是笔法的转变。

黎驷上同学询问了形声字的研究思路。唐佳老师认为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简化和易于辨识。形声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声符可能被替换掉,也可能未被替换,成为一个记号,他建议同学们在初学阶段,不要拘泥于理论,多阅读语言材料,留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不要钻牛角尖。

汉字由最初的刻画符号和象形图形,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突破以形表意,体现了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复杂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于汉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期待同学们将本期讲坛的感悟与收获,转化为更加充沛的学习与研究热情,积极投身于学习和人文科学的探索中,共同推动华中大人文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字/余佳玮

图片/陈心悦 匡柳依

编辑 / 汪闻航

审核 / 叶智 王勇


华中大人文小妮
源于同学,服务大众;扎根人文,放眼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