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从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演化而来的概念,意指用计算机技术研究传统人文学科的问题。数字人文可视为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利用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数字工具对文本、音频、视频等人文材料进行重建、提取、理解、挖掘、分析评估等。其应用和实践包括知识图谱可视化、数字档案、历史文物的3D建模(数字博物馆)等。“数字”与“人文”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联动关系,新技术的生成与运用,改造了传统的人文学科,数字人文应运而生。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等文科教育带来一定挑战,迫切需要高等文科教育拥抱新技术、探索新变革,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为回应学生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学院将开展数字人文赋能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技术与学科的深度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字技术,并探索其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1
课程讲座,构建教学第二课堂
通过开展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数字人文概况,在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全球数字人文的现状。展示数字人文在应用领域中的实例,并讨论这些应用如何深化传统研究方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鼓励学生通过真实项目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第一讲:人文学院尉迟治平老师:回顾汉语信息处理的发展(11月15日)
第二讲:人文学院刘根辉老师:数字人文与大语言模型(11月26日)
第三讲:人文学院高天俊老师:新文科与计算机技术(12月初)
第四讲:软件学院专家:运用工科技术解决文科问题——以我校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破译未知甲骨文为例(12月中旬)
第五讲:行业专家: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待定)
2
院企联动,融合沉浸教学体验
学院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搭建学院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认知实践空间。通过参观、走访科大讯飞等高科技公司,充分利用前沿资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深入领会理论知识和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效。
希望通过数字人文赋能课程体系建设,激发更多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投身于数字人文普遍规律、构建数字人文理论体系、开发计算机程序和数字人文产品的研究,成为既掌握数字技术又有人文情怀的创新人才,助力推动人文学科的研究走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新境界!
人文学院数字人文赋能课程第一讲
讲座主题:回顾汉语信息处理的发展
讲座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下午16点
讲座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B513
主讲人:尉迟治平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简介: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人文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文系系主任、中国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研究》主编、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汉语史、汉语信息处理和汉藏历史比较语言学。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著作:
《先飞集:尉迟治平语言学论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语文》(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古代汉语》(主编)(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科研项目:
首批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04&ZD027)
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课题“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96AYY013)
学术论文: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之梵文根本字译音研究》,《语言研究》(2021);《再论中文汉字字符集》,《语言研究》(2020);《汉语史研究和计算机技术》,《语言研究》(2008);《电子古籍的异体字处理研究——以电子(广韵〉为例》,《语言研究》(2007)等数十篇。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图文 / 人文学院学工组
编辑 / 文钰灵
审核 / 叶智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