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数启人文,智绘新篇:人文学院首讲数字人文赋能课程第一讲顺利举行

文摘   2024-12-10 20:45   湖北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文科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拥抱新技术、探索新变革,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为探索新文科建设,加强数字人文的具体实践,紧跟人工智能时代步伐,11月15日,人文学院数字人文赋能课程第一讲在大学生活动中心B51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尉迟治平作为主讲嘉宾,他以“回顾汉语言信息处理的发展”为主题,为在场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学术盛宴。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叶智、副教授高天俊、辅导员杨爽及2023级、2024级全体本科生参与了本次讲座。学院辅导员宋海佩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

    尉迟治平教授从语言与电脑的天然联系、三十年的探索历程、研究成果精选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对语言研究领域的深远影响。

     尉迟教授回溯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强调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其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进一步阐明了电脑如何通过数字化处理语言信息、模拟人脑工作原理,从而为语言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在谈及语言与电脑的天然关系时,尉迟治平教授不仅从理论层面进行了剖析,还结合生动的实例,展示了计算机技术在语言分析、语言教学、语言翻译等多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与显著成效。他提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信息处理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为语言学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回顾自己三十年的探索历程时,尉迟治平教授将其总结为书生意气上下求索、师生戮力大展宏图、老骥伏枥初心不改三个阶段。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为课题研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回顾了自己和学生们在软件开发、电子古籍整理、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详细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语言研究室的logo设计,寓意着工作室将材料、逻辑、数码三要素相结合,“三Y”则代表着书外读书、意外求意、文外为文的学术精神。接着尉迟治平教授讲述了自己在第三阶段即退休后,依然不忘初心,继续投身于语言学研究工作,指导研究生的感人故事。

     在研究成果精选方面,他带领团队共同开发出全球首个实用超大字符集输入法,这一创新设计理念不仅解决了字符输入难题,更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他还向同学们介绍全球首个功能最完善的国际音标CAA软件,以及全球首款符合规范的古文字字库,鼓励同学们在学习和研究中使用数字技术。

     尉迟治平教授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他呼吁大家迎接AI时代的到来,同步响应创新研究,规划精品学科建设。他强调,数字人文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支持,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应用这些技术进行专业学习和语言研究,共同推动数字人文的发展迈向新的阶段。

     在互动交流环节,尉迟治平教授耐心倾听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逐一进行了解答。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

     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叶智在讲座后进行总结发言。他对尉迟治平教授从事研究的执着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并鼓励同学们向尉迟治平教授学习,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追求学术卓越,为数字人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对整个课程充满期待,希望通过数字人文赋能课程体系建设,激发更多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投身于数字人文普遍规律、构建数字人文理论体系、开发计算机程序和数字人文产品的研究,成为既掌握数字技术又有人文情怀的创新人才,助力推动人文学科的研究走向更新领域、更广范围的新境界。

     据悉,人文学院本学期将开展的数字人文赋能课程还包括:人文学院刘根辉老师主讲数字人文与大语言模型、人文学院高天俊老师主讲新文科与计算机技术、软件学院专家主讲运用工科技术解决文科问题——以我校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破译未知甲骨文为例及行业专家主讲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应用场景。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引领,希望培育更多具备文工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图片 / 任媛媛

文字 / 汪婉琴

编辑 / 文钰灵

审核 / 叶智 王勇


华中大人文小妮
源于同学,服务大众;扎根人文,放眼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