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南征百越时,途经江西越南岭,赣州是其中重要关隘之一。西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让南方迎来了大规模开发,赣州容纳了大批北方难民,随之走向崛起。
随着江西成为联系中原与岭南的主要通道,赣州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期,并融入全国道路交通网络,四省通衢的水陆联运优势凸显。正如北宋名臣包拯在《请选人知虔州》中所说:“虔州(今赣州)据江表上游,南控岭徼,兵民财赋,素号重地。”
......
从未退休的宋城墙
除了福寿沟,修筑城墙也是赣州人防御水患的重要措施之一。城墙,是古代城市的重要防御工事,其源于原始社会的“营垒”,经过长期发展,其材质由夯土向砖石演变,但抵御外敌和军事指挥始终是城墙的主要功能,而赣州城墙,除了城防需要,也是防洪设施,这也是十分罕见的。同时,作为我国保存相对完整、规模宏大的宋代原址原砖城墙,也与西安、平遥、荆州、兴城的古城墙并称中国五大古城墙。东晋时期,南康郡(今赣州)太守高琰以惊人的魄力在章贡二水合流之处夯土筑城。后来因江水侵蚀,土城墙大部分被毁。北宋嘉祐年间,孔子第46世孙孔宗翰任知州时,一场几天几夜的暴雨引发山洪,城内化作泽国,百姓流离失所。他遂下定决心,要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什么样的城墙才能抵御汹涌的洪水呢?想明白,才能干实在。一位老工匠提议,可用铁水浇铸城基,孔宗翰考证后觉得可行,当即组织大量客家窑工和能工巧匠按此方法烧制城砖、修筑城基。此后,城墙经受住了多次滔滔洪水的冲击,屹立千年。
经过不同时期的修缮加固,古城墙逐步形成由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拱卫,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一应俱全的城防体系。20世纪末,赣州曾对宋城墙上保存的铭文砖进行专项调查,发现最早的记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最晚的则记于民国四年(1915年)。这些斑驳的城砖如同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赣州的风云变迁、悲喜过往。
如今,从东门至西津门的古城墙已全部贯通,犹如一条文化纽带将诸多文物古迹串联在一起。城墙上,饱经风霜的灰砖长出绿色的青苔和蔓藤,在雄浑沧桑中焕发出盎然生机。
赣江终入海
三江环绕、水系发达,虽让赣州饱受水灾之苦,却也给它带来了经济上的腾飞。
唐开元年间,历史赋予赣州一次大好机遇。宰相张九龄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将赣南章水上游与广东浈水经梅关连通。自此,形成一条从长江到赣江,经章江、浈水、珠江出海的水路。
到了宋代,赣州凭借四省通衢的水陆联运优势,迎来了“八境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的盛景。宋真宗曾下诏:"如闻广南上供纲运,悉令官健护送至阙,颇亦劳止,自今令至虔州代之。”从此,赣州成为岭南货物转运至中原地区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与各地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对舟船的需求也随之增大,造船业开始迅速发展。
后来,知州赵拉组织兵民利用赣江旱季时间,用树枝烤红大礁石,然后将冷水浇在石头上,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将大礁石炸裂开,从而疏通水道,让航运变得更为安全与畅通。同时,他利用个人影响力,与韶州州衙协商,一起发动兵民,从南北两向同时动工,联合拓宽梅关古驿道,使之从以往简陋的驿道拓成可以过马车的坦途,便利了贸易往来。
随着赣江这条“黄金水道”的开启,赣州一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内地贯通的枢纽。据史书记载:“当岭表咽喉之冲,广南纲运公私货物所聚。”过境贸易的繁荣,私贩经济的活跃,让其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商业城市。北宋熙宁年间,赣州商税额一度位列江西第一。
古今辉映,绵延不息。如今,赣州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续写跨越千年的璀璨新篇,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八境”绘八景
少年的耳闻、中年的神往、老年的亲历,让苏东坡与虔州(今赣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东坡12岁时,游历虔州的苏洵回到家中,激动地讲述江南西路的风物见闻,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憧憬之心由此萌生。
多年后,苏东坡与赣州第二次结缘。其时,接任苏东坡密州太守一职的恰好是曾任虔州知州的孔宗翰。他在虔州任职时曾在城东北隅的古城墙上修建石楼,后称“八境台”。作为离任留念,还请画师妙手制成《虔州八境图》,描绘石楼(即八境台)、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八景。通过孔宗翰的讲述,苏东坡听闻了许多关于虔州的风物,并通过画作游目骋怀。
相谈甚欢之时,孔宗翰请苏东坡题诗。彼时苏东坡虽未到过虔州,却依凭图画和遐想,题诗八首,还满怀激情地在序中写道:“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后来,孔宗翰让人将这八首诗镌刻在石楼上,“虔州八景”从此名扬天下。
后来,苏东坡被贬惠州,他从当时南北水上交通运输大动脉赣江乘船南下,被当地的山水风光所吸引,遂停留一月有余,并亲临八境台,深感早年的题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八境图后序》。
宋徽宗即位后,苏东坡从贬谪之地北归,其间再次途经赣州,又小住40多天。除游览名胜古迹之外,他还结交当地的文人雅士。听说隐士阳孝本在通天岩隐居,便前去赴会与其促膝长谈,并写诗相赠。一代词人与一位布衣学者见面,“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阳孝本也邀请他到城里的崇庆禅寺煮茶夜话,当晚,仕途上的坎坷、内心的苦闷,在阳孝本的劝导下得到尽情排解和释放。真可谓,有的人天天相见,却白发如新;有的人偶然相逢,却倾盖如故。后人为纪念此事,专门修缮廉泉亭,改称“苏阳夜话亭”。
对于苏东坡而言,赣州不仅仅是一个途经之地,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在这里,他得到了片刻的慰藉,留下了深刻的思考。通过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他灵感迸发,创作了60多首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赣州山水文化的形成。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很多当下所得,实则是过去播下的信念种子在时光滋养下绽放的花朵。苏东坡与赣州的缘分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执念亦是如此。
......
(摘自《天下宋城——千年文脉溯源及嬗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2024年版)
防患于未“燃” 平安过大年
建筑3D打印的创新实践——广东机器人3D打印智能建造项目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工程
文化赋能 重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