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第3窟(西夏)之文殊普贤变

文化   2024-10-09 20:10   北京  


榆林窟第3窟建于西夏,元、清重修。洞窟西壁门两侧分别绘有文殊变和普贤变,是敦煌壁画晚期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西夏佛教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

文殊变 榆林窟第3窟西壁北侧

西壁门北绘制文殊变,画面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以雄奇的山水为背景,下部则是满壁风动的人物出行图。图中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安详地坐在青狮背莲花座上,目光专注地俯视下方,形象饱满、俊雅、坚毅、沉静,身上的飘带随风飘扬,神情优雅,身姿婀娜,宛若温文尔雅、慈祥和善的贵妇人一般,在头光和身光的映衬下,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离俗之美。象征威猛、智慧的青狮足踏红莲、步伐矫健,西域武士形象的昆仑奴左手握鞭、右手使劲往后拉着桀骜不驯的狮子。周围的帝释、天王、菩萨、罗汉、童子等圣众,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地簇拥在文殊菩萨周围,怡然悠闲地漫步在云雾茫茫、飘飘荡荡的云海之上,文殊与十余位侍从形成了共同渡海前行的壮阔场面。画面远方,群峰耸立、奇石突兀、山峦楼宇,隐现于环山烟云之中,这便是《华严经》描绘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传说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此幅《文殊变》以大幅的水墨山水为背景,奇峰突起、雾锁山腰,古刹隐藏于幽谷、彩虹横跨于山峦,一道灵光从山洞中射出,使得所描绘的仙山琼阁愈显神秘而幽静。大山大水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技法的绘画特点。整幅山水画构图采用中国画传统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将不同身份的人物和构造迥异的景物在同一平面和空间中自然有序地表现出来,体现了画史中所记载的“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的绝美意境。

普贤变 榆林窟第3窟西壁南侧

西壁门南绘制普贤变,普贤菩萨手执梵箧坐于六牙白象之上,象奴双手紧握缰绳用力拉曳着白象。梵天、天王、菩萨、罗汉等侍从,错落有致地跟随在普贤菩萨周围,十几位圣众衣带、披巾、裙裾、衣袖随风飘扬,没有被云海遮挡的远山近水清晰可见,使圣众行走在波涛滚滚的云海之上的动势跃然壁上,堪称“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普贤身后是峨眉山圣境,瀑布飞泉一泻千里,寺院楼阁错落有致,水榭雕栏曲径通幽,竹舍茅屋清静简朴,远近山水相映成趣,南国草木馥郁繁茂。

山水画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局部

从绘画的技法来看,整个画面敷色精简,略做晕染,同时大量地运用了素白底色和白描手法,素静清淡氛围中又显现出华丽典雅的气势。线描中有表现丰满而有弹性肌体的铁线描;有表现衣服转折有致的折芦描;有连绵多变的兰叶描;有表现丝绸光滑细致的行云流水描;有表现头发飞举飘扬的高古游丝描。所有线描清晰流畅,一气呵成。山水更是集宋代郭熙、范宽、王诜、惠崇等名家之长,堪称古代壁画的传世杰作。

(来源: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



-  往期定制活动内容链接  -


关于我们:

中式营造是一个以北京设计师团队为运营主体的【共同分享、彼此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交流的公众信息平台。通过公益沙龙分享、设计类主题讲座、创意文化展览、出行游学、田野调查等方式让我们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技术与审美修养,2024年这个公众平台继续涉及设计、艺术、文旅等领域的分享与交流,努力让大家在中式营造氛围中感受营造技艺、共同互助成长。 

中式营造
中式营造是一个以设计师主体运营的【共同分享、彼此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交流的公众信息平台。通过公益沙龙分享、设计类主题讲座、创意文化展览、出行游学、田野调查等方式让我们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设计修养,平台涉及传统文化、艺术、设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