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流体旋转微通道散热器(FR-MC),并报道了其传热性能。FR-MC的特点是位于通道中的两个交叉肋。这些横肋在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倾斜,每根肋在相反的方向上倾斜。这种设计使流体能够沿着肋部上升或下降,在通过中心后产生旋转,从而改变流动方向。实验验证了模型和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FRMC的传热性能,并探讨了性能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与矩形微通道(R-MC)相比,热阻降低了45%。这种改善是由于流体的旋转促进了上下部分的交换和冷热部分的混合,有效地破坏了壁面附近的热边界层。进一步研究微通道尺寸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表明,FR-MC在各种高度和宽度上都优于R-MC,热阻降低幅度为16%至50%,说明FR-MC具有优越的传热性能。
FR-MC散热器结构由通道和流形两部分组成,如图1(a)所示。为了实现小型化封装,通道和歧管被集成到一个单一的结构中。散热器直接放置在芯片上,并在垂直方向上将热量传导到流体中。图1(b)显示了FR-MC和流形的几何模型,流形由125个通道单元组成,形成一个25 mm × 25 mm的微通道散热器。流体通过一侧的上表面进入每个通道单元,并从相反一侧的上表面排出,从而在单元内建立单向流动。FR-MC单元的几何模型如图1(c)所示,在通道中间有两根十字肋,用于诱导流体旋转,使上下部分流体交换,促进流体冷热部分混合,显著提高换热能力。每个横肋的厚度等于通道宽度的一半。为了便于对拟议的FR-MC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还开发了R-MC的几何模型,如图1(d)所示。
图1 几何模型。(a)示意图;(b)微通道和多方面综合结构。灰色部分代表固体壁,蓝色部分代表流体。模型的上半部分显示了歧管中的流体,本图未显示歧管的固体壁;(c) FR-MC单位;(d) R-MC单元。
本节给出了不同流速下FR-MC和R-MC的模拟结果。随后,研究了纵向流速对热阻的影响。如图2所示,对比了不同通道的等效热阻差。结果表明:当流速从0.2 m/s增加到1 m/s时,R-MC的热阻从54.7 mm2 K/W降低到30.5 mm2 K/W;同样,FR-MC的热阻从34.1 mm2 K/W降低到16.8 mm2 K/W。综上所述,与R-MC相比,FR-MC的热阻降低了45%,这表明FR-MC的热阻明显低于R-MC,表明传热性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R-MC和FR-MC的热阻均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当流体流过通道时,流速增大导致流体与壁面之间的速度边界层δ厚度减小。热边界层的厚度δt也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值得注意的是,对流换热系数h由热边界层厚度决定,即厚度减小导致对流换热系数增大,对流换热系数增大导致热阻减小。
图2 热阻随流速的变化。H为1mm, W为0.5 mm。热流密度为100W /cm2 。
为了解释FR-MC中热阻降低的现象,我们对横肋前后截面的温度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如图3所示。图3 (a0)-(b0)对FR-MC和R-MC的流线图进行了检查,可以看到R-MC的流体从入口流向出口是通畅的,而FRMC的中间部分出现了两条交叉的肋,使得流体在通过时发生旋转,从而在上下部分之间进行流体交换。FR-MC和R-MC在通道前后四分之一截面上的温度分布分别如图3 (a1)-(b1)和图3 (a2)-(b2)所示。热流密度为100 W/cm2 ,流速调节为0.2 m/s。此外,流体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温度分布如图3 (a3)-(b3)所示。对比图3(a2)和图3(b2)同一截面FR-MC和R-MC的温度分布,FR-MC的温度比R-MC降低了20 K。这一发现与图7的结果一致。
从图3(a0)的流线可以看出,流体从进气道进入后,在通道前半部分,一部分流体沿右侧斜肋上升,另一部分流体沿左侧斜肋下降。当流体流经通道中部时,流体穿过十字肋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引起旋转。由于挤压,流体的速度增加,旋转强度提高,这可以从图3(a0)流线的红色部分观察到。在通道的后半部分,在前部上升的流体向左侧流动,然后沿着左侧肋向下流动,而在前部下降的流体向右侧流动,然后沿着右侧肋向上流动。通过在FR-MC中设置横肋,促进了上下流体的交换和流体冷热部分的混合。
通过对通道前后截面温度的比较,进一步探讨了FR-MC传热能力增加的原因。分析图3(b1)和图3(b2)的RMC截面温度分布可以发现,后截面温度高于前截面温度。此外,后部壁面附近的流体温度与入口处的流体温度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在R-MC中,随着长度的增加,较高温度的流体继续集中在底部和两侧壁面附近,导致传热性能减弱。
图3(a1)和图3(a2)的分析表明,FR-MC在进口和出口截面的温度大致相同,并且在长度方向上不产生温度梯度。这是由于流体经过横肋旋转后,温度较高的流体的下部和温度较低的流体的上部发生交换,有利于流体的冷热部分混合。它打破了两侧和底部的热边界层,从而提高了传热性能。图3 (a3)-(b3)所示的详细检查进一步证实了FR-MC的优越性能,因为它显示了与R-MC相比,沿长度方向的温度梯度有所缓解。
图3 流线和温度分布。(a0)-(a3) FR-MC;(b0)-(b3) R-MC;(a0)-(b0)流线;(a1)-(b1)锋面温度分布;(a2)-(b2)背面温度分布;(a3)-(b3)截面在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布。
FR-MC热阻随不同通道高度和宽度流速的变化如图4和图5所示。结果表明,与相同结构的RMC相比,不同高度和宽度的RMC的热阻降低了16% ~ 50%。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高度和宽度下,随着流速的增加,热阻都有减小的趋势,在较低流速下,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在研究的几何参数中,FR-MC在高度为2mm、宽度为0.5 mm、流速为1m /s时的热阻值最低,为14.4 mm2 K/W。假设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温升不超过60k,理论上FR-MC可以有效管理热流密度为400w /cm2 的电子设备的散热。
图4 高度和流速对FR-MC热阻的影响。W为0.5 mm,热流密度为100W /cm2 。
图5 宽度和流速对FR-MC热阻的影响。H为1mm,热流密度为100W /cm2 。
对比分析了通道前后的温度分布和流体流动,如图6所示。宽度分别为0.375 mm、0.625 mm和0.875 mm的FR-MC如图6 (a0)-(a2)、(b0)-(b2)和(c0)-(c2)所示。图6 (d1)-(d2)和图6 (e0)-(e2)显示的R-MC宽度分别为0.375 mm和0.875 mm,高度均为1 mm,流速为0.2 m/s。后端二次流如图6 (a0)-(c0)所示,前、后端温度分布分别如图6 (a1)-(e1)和图6 (a2)-(e2)所示。
图6(b0)-(c0)显示,与图6(e0)中的R-MC相比,更宽的FR-MC中存在较强的流体旋转。而在宽度为0.375 mm的FR-MC中,旋转强度较小。结果表明,增加FR-MC的宽度和增加交叉肋的厚度,增强了流经交叉肋的流体的旋转,从而促进了流体冷热部分的交换,减小了热阻,从而增强了换热能力。通道内的温度分布受流体流动特性变化的影响。如图6(b2)所示,在后部宽度为0.625 mm的截面中间温度分布不均匀,而两侧温度较高。反之,当宽度为0.875 mm时,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两侧温度较高的区域明显减小,如图6(c2)所示。这些结果表明,宽度的增加促进了流体的交换和混合,从而降低了热阻比,提高了FR-MC的换热性能优势。
图6 不同宽度进出口附近的二次流和温度分布。(a0)-(a2) FR-MC, W = 0.375 mm;(b0)-(b2) FR-MC, W = 0.625 mm;(c)-(c) FR-MC, W = 0.875 mm;(d1)-(d2) R-MC, W = 0.375 mm;(e0)-(e2) R-MC, W = 0.875 mm;(a0)-(c0)出口附近二次流;(a1)-(e1)入口附近温度分布;(a2)-(e2)出口附近的温度分布。H为1mm,热流密度为100W /cm2 。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流体旋转微通道散热器。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了管内流动和对流换热特性。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
(1) FR-MC的换热效率高于R-MC。具体来说,在高度为1mm,宽度为0.5 mm,流速相同的情况下,FR-MC的热阻比R-MC低45%。
(2)交叉肋在通道的横截面上引起流体旋转,从而改善了流体的冷热部分之间的混合。因此,热边界层被有效地消除。
(3)随着通道高度的减小和流速的增大,FR-MC的增强作用更为明显。观察到一个最佳通道宽度,超过该宽度后,由于混合减弱,增强减弱。通过优化高度和宽度参数,FR-MC的热阻比R-MC降低了50%。
(4)考察了FR-MC的实用性。实验验证的FR-MC在工作过程中温升不超过60 K的要求下,可以处理热流密度为250 W/cm2 、流速为0.4 m/s的电子器件的散热。理论上,改变几何参数的FR-MC可以满足高达400W/cm2 的散热要求。
转自Case Studies in Thermal Engineering
论文信息:Yu Fan , Chuan Chen , Rong Fu , Qidong Wang , Liqiang Cao , Xinhua Chen , Meiying Su , Yikang Zhou , Weihai Bu , Kai Zheng , Jin Kang.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Performance Guarantee on Urban Rail Transit Vehicl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site.2024.104390
关于举办“2024连续流技术及工艺开发案例与首次工艺论证培训班”的通知 连续流技术可以使化工生产微型化、本质安全化,使生产过程更加安全、高效、环保。本次培训从连续流反应器、工艺技术、案例解析、依据项目小试、中试、扩试、工业化生产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本质安全的要求,化学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国内首次使用化工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报告编制(首次工艺论证报告编制)几个方面展开交流, 本单位在 2024年9月20日-22日在上海市举办 “ 2024连续流技术及工艺开发案例与首次工艺论证培训班 ” 。两个会场同时召开, 邀请多年实践经验和连续流工艺案例的企业和大学老师授课,请各有关单位积极派员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时间: 2024年9月20日-22日 (20日全天报到)21和22两天课程(两个会场同步进行)
地点 : 上海市 (地点会前一周直接通知报名者)线上 +线下
280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两天午餐费等费用)。提前汇款2500元/人,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展位、发言及其它赞助方案请与会务组联系。
从事化工、医药、合成、轻工等工艺、专业技术人员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各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专业相关教师均可报名参加。
1、熟知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并将结合案例,课堂讨论交流。
电话/传真:010-60354362 祁慧杰:18518206941(同微信)
姜岩言:手机微信同号: 13260460335(报名微信)
主讲老师:唐心华,上海旭流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副总监(流体化学),在原料药的工艺开发领域工作12年,前6年在大型CDMO从事原料药传统釜式工艺的研发和生产管理,近6年专注于流体化学的工艺开发和生产应用。曾任清华大学科研助理,对流体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在具体的原料药工艺开发应用中有深入的理解。
4.2如何编制国内首次使用化工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报告。
主讲老师:舒理建,男,正高级工程师,浙江工业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专家,浙江省应急管理专家。现任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药化工过程安全研究院院长、浙江华颀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九三学社东阳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1989年7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工业分析专业,长期从事药品研发、合成工艺研究、工艺安全研究、产业化研究、工程设计和产业化工作。历任医药上市公司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9个,主持制定国家标准4项,获得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优秀社员等荣誉称号。
一.研究背景 二.目前的主要研究进展 三.结论与展望
主讲老师:凯尔曼·亚森,山东微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公司工艺开发负责人,主要从事流动化学,化学工程中的连续流合成反应,工艺过程强化,连续过程强化,连续过程工程技术,本质安全化工技术,绿色合成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
1)设备类型及特点2)设备特殊形式3)材质发展4)加工方式
1)进料系统2)在线检测系统3)自动控制系统4)其它系统
1)传质分析2)传热分析3)方案的设计与设备选择4)设备的使用与维护5)使用技巧与经验
1)选择性问题2)动力学、热力学研究3)反应热分析4)数值模拟
主讲老师:黄长如,现在就职于山东欣龙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研发,丁全有,黄长如,李鹏飞 主编《连续流反应器及工艺设计》已经出版,连续多年从事连续流技术研发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案例一:脱水;案例二:溶剂回收;案例三:间歇精馏的扩产;案例四:汽提塔;案例五:共沸物的分离;案例六:反应精馏
案例一:气固反应;案例二:气液反应;案例三:酰氯化反应
案例一:连续萃取;案例二:强化液液传质;案例三:精馏塔提产;案例四:尾气甲苯超标;案例五:塔顶冷凝器能力不够
主讲老师:王炜,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曾多次参加主持过石油化工装置、精细化工装置的建设;有多年大型化工企业工作经验,任工艺部门负责人。近几年,专注于精细化工行业的工程优化工作。现为多家农药生产公司的技术顾问,为企业工程优化改进提供解决方案。
内容:主要介绍利用连续流技术进行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
主讲老师:陶胜洋,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长。长期从事微流体、连续化反应、智能化学等化学化工与信息技术交叉的科学研究;获评国家级青年人才,担任大连市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微化工技术、智能制造两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期刊《化学通讯》首届科普教育类编委、辽宁省石油石化学会副理事长。
主讲老师:龚俊波,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结晶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主讲老师:吴茂诚,硕士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曾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及亚邦医药研究院从事药物合成工艺研发与中试放大工作,目前担任康宁反应器技术中心(中国)技术中心副主任一职,负责康宁反应器技术应用与推广以及工艺开发。加入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 5 年内,先后负责完成十余个连续流工业化项目的工艺开发,在康宁微通道反应器技术应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主讲老师:程汉,山东大学化学学士,纽约大学化学硕士,现任安微连续流技术售前技术支持经理。在纽约大学Ryan Hartman教授指导下研究连续流反应器在制药领域非均相催化中的应用,以及微通道反应器的设计与开发。加入安微连续流以来,主导了多个药企和精细化工企业工业化项目的开发,其中数项已经工业化落地或即将落地,研究范围涉及加氢、硝化、重氮化、磺化、过氧化等等,有着丰富的连续流开发及工业化落地相关经验。
主讲老师:李文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化工学会微化工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混合与搅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智能制造推进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连续流反应及节能分离工艺包的设计与开发、化工过程强化设备的设计与开发(微通道反应器&高剪切反应器)、膜与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精馏系统节能改造(系统热集成)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设计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阴阳鱼板式微通道及管壁式微通道反应器、射流鱼板式微通道反应、微孔射流强化套管式微通道反应器、超声强化孔射流套管微通道反应器、微管射流强化高剪切反应器等,所开发“微管射流高剪切混合器”获上海市高新技术转化项目。
化工本质安全微通道在硝化、重氮化、氧化中的工业化应用
1、微通道反应系统介绍 2、反应案例分析硝化案例讲解
3、重氮化反应工业化现状 4、常大微通道连续流重氮化反应案例
主讲老师:张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流动化学、过程强化、制药工程以及安全工程方面研究。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
主讲老师:何伟,南京工业大学制药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与中国石化、陕西煤业、中建安装、京博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以通讯、第一作者身份在Appl. Catal. B、Chem. Eng. 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入选高被引文章1篇;获授权美国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10余件获得工业化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22年、2016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年获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及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支持!点 在看~
捧个人场就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