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小马智行:不神化端到端,也不吹商业化

文摘   2024-12-29 23:28   河南  

作者 / 曹锦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自动驾驶之星

这里有一群奋斗在自动驾驶量产第一线的小伙伴等你加入Introduction


2023年,小马智行(以下简称「小马」)在得到商业化的资质和牌照后,该公司副总裁、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发布了一份《少数派报告》。

之所以叫「少数派」,是因为在辅助驾驶NOA大火、友商纷纷切换路线的潮流下,小马还是没有走上「沿途下蛋」的道路——虽然也推出了L2智驾方案,但它与L4的业务是并行式关系,而非渐进式的关联,且后者一直是绝对主力。

“既然还保持着对Corner case万无一失的追求,我们就不会再去投机去搞L2。”在12月25日,小马在美股上市后首次与我们进行了沟通,张宁以及小马智行广州公司总经理——莫璐怡,解释了外界对其技术路线和商业化规划的各种疑问。

L2能逐渐变成L4吗?

“我不觉得L2能逐渐进化成L4。”

张宁曾多次表示,L2和L4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是在不同的约束条件、指标、标准下诞生的产品,它们的纲领性思想也是不同的。

首先,L2产品对价格极其敏感。他认为,为保持市场竞争力,L2智驾的软硬件成本内卷严重,2.5万元可能就已经是主机厂所能接受的上限了。

“大家甚至希望是0.5万元以下的智驾软硬一体的方案,就能够做到一个类似纯视觉、无图、端到端、门到门、车位到车位的体验。在这样的条件下,使用激光雷达太奢侈了,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卷一下纯视觉方案。

(左:张宁,右:莫璐怡

其次,L2和L4对安全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后者需要对乘客负全责,所以对于路面上的障碍物,以及各种潜在风险更加敏感。

在张宁看来,L2是「以极致性价比为纲」的方案——它最终要去满足的还是更多的销量;而L4还是安全为先的理念,其及格条件不是「一小时不接管」,而是「一万小时不接管」。

关于端到端和世界模型

在端到端兴起时,小马也很快就做了相应尝试。“但我们依旧认为,并非只要做了端到端就一定能成功,而且端到端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张宁指出,端到端的下限需要守护,就像大语言模型需要做价值观上的对齐。

对自动驾驶来说,交规、物理世界的规则、事故的评估,权责评判等都有一系列的标准,这些部分不可能是一个端到端的模型就可以涵盖的。

不过他也表示,世界模型是能够助推无人驾驶大范围落地的关键点——通过多年来的演化,小马将大量路测和仿真的验证,发展成云端的世界模型,使其成为不断迭代的关键的助推因素——一旦迭代周期越跑越快,也能够更快地产生真实数据,从而论证方法是否奏效。

莫璐怡称,小马的世界模型,可以基于已有的数据去生成更多有价值的长尾场景。例如它可以生成让车和人的行为更加激进的场景,但同时还能够遵循物理规律。

张宁认为,路测更多是意味着终验,而不是开发迭代摸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能否从数据当中榨取出黄金,用最低的成本处理出最高质量的数据,这才是一家公司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

“大家一直以来都是以开放的态度去拥抱新技术的涌现,不会因为用了什么技术就决定了命运。如果说一种技术只要用就会成功,不用就不成功,我觉得这是比较扯淡的事情。“

无人驾驶商业化5要素

1、技术突破的0到1

2、政策面的不断包容

3、拥抱车规级的量产供应链

4、生态圈的逐步扩大和深化

5、现金流更健康

“严格来讲,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商业化还没有来临,虽然在2022年,小马的技术和产品迎来了0-1的关键节点,但它并没有在商业化上提供太多值得吹嘘的点。”

张宁表示,小马的营运指标,需要1000台车的量级才能达成,该目标将于2025-2026年实现。有一定基数后,才能符合制造业的的逻辑,实现成本的大幅下降。

“也可以剧透一下,我们第七代的硬件成本相较于第六代,可能会有60%-70%的下降。(2022年1月,小马已经发布第六代采用车规级量产件的Robotaxi)

而在营运成本方面,目前小马的一位地勤人员可以支持十几台车,未来可能能应对30-50台车,地勤数量将实现大幅下降。

莫璐怡表示,地勤人员最主要的工作并非处理事故,车辆维护、补能和清洗。而目前,小马正在研发自动化的车辆外观清洗设备,但车内的很多部分还是会需要人工清理,者仍需要地勤人员。

法规将成关键驱动力

莫璐怡透露,北京和广州等地都即将推出新的自动驾驶法规。新法规的最大意义,是会给无人车一个合法身份,同时也提供了商业化运营的路径,使无人车跨过挂着「测试牌」的示范阶段。

“北京示范区4.0的建设,核心就是要打通四环到六环。如果保守估计,2025年到2026年的时间点,大概可以完成‘五站两场’的开放,这其实也能配合我们千台车落地的时间节奏。”

基于方方面面准备工作的推进,她认为小马在2025年底到2026年,能够实现商业化的成功。

「替代人类」的争议

关于「机器替代人类」的争议,在Robotaxi领域一直存在。但张宁认为,这不仅仅是自动驾驶面临的挑战,而是整个自动化机器人、泛AI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

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很容易会陷入僵局——答案甚至会是「根本就不应发展科技」。

他举例称,当科技开始辅助人类后,农业、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这样可以优化劳动分配机制,减少人们精力和时间的消耗。

例如,工作日从以前的6天变为5天,未来可能还会缩短。长远来看,科技所带动的产业结构转型,最终会转化出以低成本换来的社会福利,反馈给所有人。

“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其实对社会面是有益的。因为‘烧钱’和‘创造岗位’是等价的。我们今天不是画饼,而是明年就要达到1000台Robotaxi,在产业链上下游会影响四、五千个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要想让自动驾驶渗透至整个社会面,并逐步取代人类司机角色,还需要5-10年的时间。届时,中国有可能也会面临类似香港、日本这样的老龄化挑战,以及劳动力下降的阵痛期。

“所以今天,我们要为‘让出行变得更美好’提前做准备,这应该是被鼓励的。”张宁说道。

知识星球,新年优惠券重磅来来袭!,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成长。









知识星球,新人优惠券来袭,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成长。


下一个风口会不会是生成式AI 与具身智能的时代,我们特意创建了生成式AI与具身智能交流社区,关于大模型,机器人的相关业界动态,学术方向,技术解读等等都会在社区与大家交流,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我们(备注具身智能)!   

自动驾驶之星知识星球主打自动驾驶量产全技术栈学习,并包括: 学习板块,求职面试,有问必答,论文速递,行业动态五大板块!星球内部包括端到端大模型,VLM大模型,BEV 障碍物/车道线/Occ 等的学习资料!

生成式AI与具身智能知识星球,我们相信生成式AI 与具身智能会碰撞出出乎我们意料的内容,本知识形象并包括: 学习板块,求职面试,有问必答,论文速递,行业动态五大板块!星球内部包括生成式AI大模型,具身智能,业界资料整理等的学习资料!


自动驾驶之星是面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量产向相关的交流社区,欢迎大家添加小助手加入我们的交流群里,这里有一批奋斗在量产第一线的小伙伴等你的加入!

👇点个“赞”和“在看”吧


自动驾驶之星
自动驾驶之星,是一个以自动驾驶\x26amp;智能座舱量产交流为主的社区。这里有自动驾驶\x26amp;智能座舱量产第一线的前沿动态,有一群奋斗在自动驾驶\x26amp;智能座舱量产第一线的小伙伴在分享他们的量产经历。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每个人在这个浪潮中都能成为自动驾驶之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