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NewCo狂飙!但我们希望它快点剧终

科技   2024-12-24 19:31   上海  


NewCo模式的火热,更像是一场“退而求其次”的阶段性存在。我们希望“2025年NewCo不再”的语境背后,意在希冀产业变得更好了,投资找到新的逻辑……


来源| E药经理人

撰文| Qsher

迄今为止,NewCo模式已火速聚集一批国内药企大军。

既有如恒瑞医药一般的大药企率先躬身入局,又有诸多Biotech蜂拥而至,如康诺亚半年内两次利用“NewCo”模式,成功推动三款双抗产品出海;嘉和生物、岸迈生物、南京维立志博、圣诺医药等也相继官宣通过NewCo方式出海。

一位投资人透露,起码还有不少NewCo交易将在未来三四个月陆续披露,2025年上半年甚至就有可能远超2024年全年。一位海外资深BD人士观察到,欧美不少头部或非头部基金纷纷积极参与这场浩浩荡荡的行动,不少选手观望后,开始大肆入局。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开始考虑通过NewCo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然而,NewCo模式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鸡肋?产业界却有着不同观点。

一面,NewCo模式被视为新一轮“造富神话”。其核心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资产交易,而是融合了权益交易、BD及融资的多元化模式,为中国创新药企提供了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产品出海的机会。这是它当前备受追捧的根源所在。

另一面,NewCo模式也受到了“鸡肋”质疑。背后原因亦很清晰:首先,这一模式极其挑资产,“烂NewCo”不仅无法带来价值,反而不如直接进行BD交易;其次,“中间商”可能不仅赚取差价,还会压低价格;再者,如果首付款过低,企业反而会失去最重要的海外资产权益。

针对这一话题,E药经理人、微解药栏目《张蕊会客厅》最新一期共同探讨了NewCo模式的潜力、风险及未来展望。嘉宾阵容方既涵盖大药企、资本方、Biotech,还包括兼具国内外BD视角的行业观察者,提供了多重视角的洞见。

本文将试图回答产业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何NewCo模式近期如此受欢迎?是救命稻草,还是鸡肋?会否昙花一现?

NewCo模式火热背后

作为产业界今年解锁的新出海模式,“NewCo模式”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了起来。

简而言之,NewCo模式是一种由资本主导,将药企某些管线剥离出来成立新独立公司的做法。好处是,这一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大型药企的研发效率和收益,还能为小型Biotech提供灵活的发展路径。

讨论中,一位讨论嘉宾指出,对于优质公司而言,直接出售给大型药厂可能是更理想的退出方式,能够获取最大的现金回报。然而,许多资产并不满足欧美大中型药厂的引进标准。在这种情况下,NewCo模式至少为这些资产提供了一种出海途径。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NewCo模式应运而生背后,有两大独特优势:一是部分国内药企股权结构并不适合欧美公司直接投资,二是中国药企高管团队普遍缺乏海外运营经验,这成为了限制其国际化进程的一大瓶颈。而NewCo模式恰好能够弥补这两大缺陷,规避上述难题。

继今年5月,“老大哥”恒瑞率先在产业界打响NewCo出海新模式后,更多的Biotech紧随其后,康诺亚、嘉和生物、岸迈生物、维立志博、圣诺医药等纷纷官宣。

不过,火热背后,NewCo更多还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处境下延伸出来的过渡模式。

“如果能走传统的deal模式拿下大单,那肯定是更好的。但BD谈不下来、八字始终没一撇,资金压力又越来越大时,似乎只有NewCo能提供一个造梦、喘气的机会。”资金压力,恰是NewCo模式火热的关键所在。

有过长期操盘经验的投资人从一二级市场角度,进一步作出分析。

首先,对于某些初创公司,生存已成为难题。科创板市场通道不畅,港股流动性又差,大多数公司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不太现实,中国资产投资流动性枯竭,一级市场注资金额断崖式下降,导致这些公司不得不“贱卖”自己的资产,以寻求“活下来”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被国内投资人逼的。”

上述投资人还指出,创业公司出售资产如此普遍,还有一层深层次原因:随着2023年至2024年大量药企到达对赌期限,必须为投资人提供退出渠道。然而由于大多数Biotech都在进行me-too或fast-follow的研发,缺乏真正的创新实力,因此它们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拼手速”。一旦资产无法顺利出售,便会“砸在锅里”。

这就出现了当下的一幕:考虑到中国市场的估值远低于之前几轮融资时投资方给出的定价,国内环境对资产快速增值的潜力有限,Biotech将不得不先出售资产以回笼资金,至少能够保证2-3年现金流的稳定,或还能通过放慢国内开发速度,等待海外数据反馈后再加速国内项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此外,买方需求短期也不会减弱。有讨论嘉宾直言,“尤其对于一些跨国药企而言,多年来管线枯竭非常厉害,它不引进资产,华尔街饶不了他,甚至不乏有干掉CEO的情况。”因此,他判断,在压力如此之大时,跨国药企亟需引进资产填补管线窟窿,这两年貌似交易非常频繁,但离目标还相差甚远,接下来引进资产仍将持续火爆。

不过,抛却现实语境考量,对于大多数国内投资人而言,NewCo模式并非优选模式。

一位操盘过的NewCo案例的中国投资人直言,大多数投资人对NewCo形式是不太欢迎的,但面对现实压力,他们往往别无选择,只能妥协,让创业公司先通过出售资产来维持生存,这更多是出于无奈。“坦白讲,由于前期的巨额投资,有时仅仅两三千万美金的首付款就能将资产转手,而这还不足以让投资人收回成本。”


 推荐阅读 


一家“流年不利”的Biotech,开始自救
背靠国药,这家CRO上市首日开盘大涨60%,谁破防了?

是救命稻草,还是鸡肋?

救命稻草不难理解,但任何一种新模式的出现,总是备受争议,一些风险点逐渐浮现。对Biotech企业而言,NewCo模式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后续应该规避哪些风险?这些追问也极为关键。

一定程度上,NewCo模式被视为“鸡肋”并不难理解。

在讨论中,多位嘉宾提及,症结就在于,NewCo模式真正涉及真金白银的首付款(而非里程碑付款)实际上相对较小。就单笔交易而言,与其他交易模式如收购并购或传统BD相比,NewCo模式的首付款(现金加股权)总量明显偏低。

根据BioVerse研究报告,截至2024年12月7日,公布首付款的药企出海项目共43笔,其中传统BD&L交易占交易量的2/3,Newco模式交易约12%。从金额来看,尽管由风险资本家领导的Newco模式声势浩大,但与并购和BD&L相比,预付款微不足道。

这也可以从VC的角度得到理解:因需承担相应风险,他们本就欲以低价获取资产,低投入搭建公司,再通过IPO或并购退出以实现价值创造。

但让讨论嘉宾们担忧的是,许多创业公司出售的是其核心产品,一旦出售,公司便可能沦为空壳,毕竟最大幻想预期没了,价值或将大打折扣。除非首付款极高,能够通过分红让中国投资人回本,否则回购对赌条约的放松和创始人压力的解除都将成为奢望。

一位讨论嘉宾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问题不仅在于“价格低”,还需注意的是,很多披露的款项并非“首付款”,而是“预支款”。从财务角度看,预支款通常带有附加条件,并可能被收回,这与首付款的本质有所不同。“这更像是一种漂亮的包装。”

对此,谨慎,成为了接下来的关键词。核心资产直接关乎Biotech整体融资的估值模型,基于药企可持续长期发展角度而言,若核心资产选择NewCo模式,需要更为谨慎,要在NewCo模式中一定范围内保护自己的权益。

当然,大家一致指出,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采用NewCo模式,这一模式因整体股权架构相对灵活而得到广泛认可,但前提是企业需拥有可靠的国内团队,确保在资产获取后仍能维持对国内团队的控制力。

此外,NewCo模式也有其适用的场景。具体是否采用该模式,还需根据企业的管线及其发展阶段来综合考虑。因此,在决策前,企业应全面评估自身情况,确保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以及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仍需不断磨合和调整。

NewCo会否昙花一现?

2025年 ,NewCo模式会更加密集的出现,还是昙花一现?相较 NewCo模式,未来是否还会有一种更新的方式出现?在做NewCo时,如何考虑团队的一些管理层股权架构改变等?

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几乎达成了共识:从目前情况来看,2025年NewCo交易数量持续增加,甚至超过2024年。这几乎没有悬念。但总体交易额相对稳定,每笔交易规模不会太大。VC公司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不会给予过多的首付款,而是更倾向于分享未来的价值创造。

对于哪些领域更容易发生NewCo?一位讨论嘉宾指出,未来NewCo将更聚焦于减肥、小分子等热门资产领域,并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密集公布。他进一步预测,NewCo将成为美国投资方的主流选择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执行这样的模式,或意味着决策权、战略把控等都将掌握在美国团队手中,且估值也将被他们合理控制。

据讨论,美国投资人凭借几十年的市场经验,在早期把控估值、融资节奏等方面更具心得。他们通常会形成联合体,互相推荐、共同承担风险、协同招聘,并利用各自的人脉资源助力公司BD或收并购。但风险点在于,由于初期投资估值较低,一旦项目失败,他们也能迅速解散团队,回收部分现金,从而降低风险。

在这一情境下,摆在国内药企面前的一大挑战是,随着中国团队的日益成熟和专业,下一步关键即“如何提高叙事能力和议价空间”。对于团队而言,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拥有前瞻性视野以及人脉资源和圈层关系,都是提高议价空间和成功概率的关键因素。但也要警惕成为被割韭菜的对象,学会在市场中保护自己。

“市场信息不完整时,很多细节都会错失。”一位讨论嘉宾强调,在集体出海的时代背景下,NewCo模式为国内公司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人脉资源和圈层也非常关键。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吃肉,有人喝汤,有人连汤都喝不到的原因所在。对Biotech而言,时间至关重要,自行全套操作的成本远高于在国内进行临床试验,一旦走错路,尤其是在注册环节,将会耗费更长的时间。因此他们需要在商业化道路上谨慎前行,寻找伙伴,逐步了解市场,积累经验。

不过,随着一定时间演变,市场信息的逐渐完善,犯错概率的降低,五到十年之后,当拥有此类经验的国内从业者逐渐增多,NewCo模式的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弱。

关于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交易模式,有嘉宾指出,一些中国公司创始人已开始尝试更加国际化的运作方式,甚至不再需要VC介入,而是直接由自己或管理团队掌控全局。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The End—


BPI

十年积淀、巨头云集,BPI2025第十届生物药创新周将于2月19-20日上海隆重举办。此次大会将汇聚90多位业内顶尖专家和2000+精英行业同仁。大会由商图信息举办,核心议题涵盖从药物研发、新靶点的发现、临床、工艺与质量分析、商业化出海等药物生命周期的各个重要阶段,聚焦行业热点与痛点,从经典小分子药物、到抗体类药物、再到“第三类药物”核酸药物,创新周系列峰会带你一站式领略创新药热点!



“圣”情款待 | 你的圣诞好运已降临

BPI WEEK 2025

PART.01 多种赞助合作方式火热开放中!

🔥主题演讲、会场展位、产品展示,插页广告,晚宴赞助,吊绳&名卡、手提袋、瓶装水、椅套广告等多种合作形式,全方面助您展示公司最新产品/技术!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您将可以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发掘新的研发思路,获取更多优质资源。

Ps:12月28日前报名即享优惠,名额有限,详情咨询:13122785593(同微信)


PART.02 奔赴圣诞节专享福利!

特惠活动一转发指定推文即可免费获取价值2980元享免费参会门票!

特惠活动二:双人成团,VIP票买一送一!

Ps:活动时间截止于12月28日

联系组委会获取注册链接。


PART.03 BIO-Partnering即将上线!

🔥本次大会特面向VIP付费客户开放参与商务约见特权福利!获取VIP福利方式如下: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BPI大会官网,选择购买VIP门票可同时获取并参与务约见免费资格

有意向的嘉宾欢迎垂询组委会:13122785593(同微信)


BPI WEEK 2025
联系组委会

咨询参会/演讲/赞助/媒体合作

电话:+86 13122785593

邮箱:bpi@bmapglobal.com

扫码查看BPI官网最新资讯

商图药讯
商图药讯是国内领先的线上生命科学资讯平台,致力于分享最有价值的前瞻研究、法规政策与行业资讯,洞悉产业生态。整合创新资源、倾听技术之声,通过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打造前沿科技、创新产品及服务模式的展示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