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之声~听听沂南声音

旅行   2024-12-18 17:26   山东  

12月17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乡村之声
推出特别报道《最后一公里》
第一集《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听沂南县如何点亮乡土文化?
用沉浸式演艺赋能乡村振兴
让“沂蒙精神”焕发出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已经走到城市和乡村接壤的“最后一公里”,快递下乡,客车到村,百兆乡村、智慧乡村,城乡要素的双向奔赴让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备 、公共服务更加便利、人居环境美丽舒适,农民正逐步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今天起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特别报道《最后一公里》,报道村各行各业链接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展现城乡融合的万千气象。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的红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宛如璀璨繁星,镶嵌在岁月长河中,亟待闪耀光芒。如何点亮乡土文化的点点星光,点燃人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热爱?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沂南县也许会给我们答案。2024年下半年,这里的沉浸式体验剧《跟着团长打县城》,犹如一股红色旋风,迅速火出了圈,它不仅让游客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硝烟,更是激发了无数人心中的爱国情怀。一场沉浸式的演出,在打通了城乡文化链接的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让“沂蒙精神”焕发出新的活力。请听,中国乡村之声特别报道《最后一公里》第一集《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冲锋号吹响 “乡亲们,跟着我走!咱们带着粮食,带着弹药,打鬼子去!”

解说:这不是电视剧的拍摄现场,而是“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一场叫做《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沉浸式演出。

冲锋号吹响 “同志们,冲啊!”

解说:在这场演出里,景区变成了战场,游客化身成演员,在主演的一声号令下,举着钢枪长矛、扛着弹药大刀,在烽火硝烟中奋勇杀敌。一幅波澜壮阔,前赴后继的抗战画卷,被大家一起演绎了出来。

游客喊:我们胜利了!

游客 王梓安:刚才参加这个活动,觉得特别好,汗毛都竖起来了,真有点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攻城进去之后,真的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就想想我爷爷他们当时抗战的时候,真的是,我觉得很激动。

沂蒙四季艺术团副团长 燕兵:在我们的音乐声中,在我们的竹板声中,在我们的带动下,所有游客一起上阵,你问:“累不累啊?”都说:“不累,打鬼子去呀”!就是这样。

解说:说话的人叫燕兵,他就是主角--团长的扮演者。从2024年的“十一”假期开始,每个周末他都在忙碌中度过。

沂蒙四季艺术团副团长 燕兵:游客进来,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这样的话,就增加了什么?就增加我们游客的参与度,我觉得我们这次成功呢,主要是这个游客的参与,吸引了大家。

解说:“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坐落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这里是抗战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作为红色堡垒村,也是抗战模范村,村里的院落、道路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吸引了大量的影视剧在这里取景。

在已经拍摄完成的400多部影视剧中,观众耳熟能详的就有《沂蒙》《斗牛》《红高粱》《铁道飞虎》等等。网友们给常山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山村好莱坞”。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 总经理 闫纪锁:咱们景区本身它就是一个全国的红色经典景区。从2008年拍摄了《沂蒙》之后,这不,又形成了这个影视基地,我们有很多的影视资源。2023年四月下旬的时候,我们讨论五一活动的时候,想着创造一个大的沉浸式的的演出。就想,以前的话,鬼子占领古县城那边相当于敌战区这边的解放区,我们如何通过发动老百姓,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战士、演员攻打这个古县城?后来嘛,就创作了《跟着团长打县城》这部剧,它是这样一个过程。

敬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红嫂家乡旅游区,来参与我们的沉浸式体验剧《跟着团长打县城》,该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道路崎岖不平,攻城现场爆炸声震耳欲聋,为了您在我们景区玩的开心,我们友情提示……

解说:《跟着团长打县城》让常山庄这个原本鲜为人知的小山村一炮而红,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都想亲自上场过一把表演的瘾。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吸引游客20万人次。为了保证安全和游玩体验,景区甚至在10月12日发出了限流公告。

高岩:在网络爆火以后,我们还遇到一个困难点,就是这个会不会涉及舆情,这个题材会不会不适合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进行宣传?我们会有这么一个困惑,当时其实有点儿束手束脚。但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包括总台啊,给我们一下子吃了一个定心丸,给我们下了一个定调,就是说“这个是适合宣传的,是一个正面的。”我们一下子就有了信心啊,一下子底气也足了。

解说:高岩是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市场宣传推广科 科长。作为一名基层的文旅工作者,她深知《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经历和见证了这一项目从起步到成熟的演变过程。

高岩:最基础的阶段的时候,我们打进古县城之后,大家是一个情绪比较激昂的阶段,然后啊,大家都冲进去了,一冲进去之后啥也没有了。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漏洞。然后我们就督促景区进行一个业态提升。我们现在在古县城内,就设置了一些美食的摊位。然后这个美食摊位我们比较注重的就是它要突出我们沂南特色。设置了煎饼摊位,包括一些非遗美食,像我们那个彭式糕点啊,或者一些糖画啊,还有杜氏米酒、桑叶茶,都在古县城内进行展销。在打县城进去前段的这个展区,我们就设置非遗文化的展区,就展示左氏面塑,元宝根雕,还有一些其他的非遗项目都在这儿。在经过了非遗、美食,我们特色IP展位以后,就会到达我们为游客提供的免费送鸡汤的环节。因为天气也比较冷了嘛,我们拿一个碗儿去给每个人盛一碗汤,大家喝着鸡汤,然后右手边就是我们庆功联欢的这个环节,然后演员就给大家发上扭秧歌那个红绸子,就每人拿一个红绸子,就参与到这个热闹的氛围中来,还比较温馨温暖的一个场面。

歌曲《沂蒙颂》“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

解说:唱着沂蒙的歌,说着沂南的方言,演着上一辈儿(老辈儿)村里发生的真实故事。《跟着团长打县城》只是沂南县常山庄“红嫂家乡旅游区”多个沉浸式演出中的精品之一。在它之前,景区也曾探索过多种演出形式:既有在大舞台上,借助声光电技术打造的大型剧目《沂蒙四季·红嫂》,也有在农家小院中上演的“小戏小剧”。 沂南县互联网信息安全服务中心副主任 尹君 这样形象的介绍:

尹君:我认为《沂蒙四季》啊,它是属于是我们1.0的版本,因为它当时把游客只能坐在下边看,演员在舞台上演。后来呢,就是我们景区就是发现,一是这种需要人员太多,再一个群众不能参与。所以说后来我们又开发了“沉浸式小院“的这个演出,这个小院演出呢,也就是十个八个的演员。然后这个游客呢,有五十到一百个或者是二三十个都可以看,就是比较灵活,成本也降低了。另外演员和游客呀,它能更近距离的来体验交流,这相当于是2.0。后来就是,就像我们这个《跟着团打县城》,还有一个《重走支前路》是根据淮海战役改编的,还有一个是《苟队长娶亲》,这三个相导于是咱们的3.0版本。它们是直接把游客当成了这个演员,一块儿参与,一块儿跟着我们去打县城,一块儿跟着去推小推车,所以是一种递进关系,这也是不断地探索升级的过程。

解说:从1.0到3.0,从“看演出”到“去出演”,这一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游客的体验方式,对常山庄村的村民来说,更是一场对传统生活模式的革新。红嫂家乡旅游区的演员‌主要是由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组成。扛上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演员。在家门口当“演员”,一个月能拿3600元的工资,没有演出的时候还能在家里忙农活,大家说,这叫: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解说:仅仅凭着演出水平,很难相信沂蒙四季艺术团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地地道道的“村里人”。沂南县文化馆 馆长 王晓霞深知,这样的华丽转身,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王晓霞:2021年的时候,县文化馆儿在咱们旅游区设立了分馆并组建了沂蒙四季艺术团。我们馆全程参与了演员招聘,培训和演出的指导。都是一个字,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手把手地去教,有的演员直接没坚持下来,演不了中途就退下来了,那么我们又要重新物色新的演员排练。那角色也是一遍一遍去调整,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排练成功。

解说:艺术团刚成立的时候,广发“英雄榜“,十里八乡被选中的人只有32个。为了克服“底子薄、基础差”的短板,成员们每天排练到清晨三、四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演员们不光演技纯熟,还能时不时地和现场观众来个互动。

沂蒙四季艺术团副团长 袁中川(有一次我就现场跟观众互动,我说)大表姐,你也来了,参加我的婚礼啊,非常荣幸,一会儿到后院喝酒去。这个游客吧。她当时也很投入。哎呀,谁是你表姐啊?你是汉奸,我是板正的一个中国人,你是汉奸!谁是你表姐,我跟你也没亲戚……所以很多的这火花吧,就在现场就碰撞出来了。呃,给游客一个很开心的一个观摩的一个环境,特别好。

(记者:我看你们这个服装道具,不光是说衣服,从袜子到鞋啊,都很讲究啊),对对对,这是比较严谨的一些东西,扮什么,要像什么,从我们服装到我们妆容,到我们台词设计一定要符合事实。咱不能去戏说,也不能去糊弄,是吧?包括我们那个鞋呀,袜子,包括我们那个服装,质地,全部呢尽量的符合过去那个年代,细节决定成败。

解说:地道的农民能够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演艺才华,这背后,离不开沂南县文艺工作者长期而深入的文化下乡服务。通过“送戏下乡”等频繁的惠民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是把文艺的热爱与追求激发了出来。

沂南县文化馆 馆长 王晓霞:沂南县高度重视文化惠民活动,“送戏下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基层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从09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送戏下乡活动。那时候县里还没有庄户剧团,队伍组成就是有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和社会上的一些文艺爱好者,他们从来不计报酬,只是喜欢、爱好,凭着一腔热情去参加这些公益的演出。那么从15年开始呢,我们对全县的庄户剧团队伍进行了比赛,从中选拔出了15支优秀剧团进行送戏下乡活动。我们的演出覆盖了咱们县内部分省定贫困村,部分第一书记派驻村和全行政村。在21年的时候呢,我们一年演出达到了618场。通过多种演出形式,把党的惠民政策,遗风遗俗啊,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内容,用节目的演出形式呈现给老百姓,真正的实现老百姓坐在家门口就能看戏的愿望。

那么,除了送戏下乡活动呢,我们每年都还举办公益课,包括舞蹈班,器乐班,戏曲班等等。今年呢,我们又成立了“小戏小剧创业工作室,下一步争取创作出更好的小戏小剧,奉献给观众朋友们。

“燕子爱生活” 视频号:近期呢,很多人问来到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怎么玩,这条视频攻略送给您,点赞收藏。

解说:让《跟着团长打县城》火爆到景区需要限流的另一个法宝,就是乘上了短视频的流行快车。

“燕子爱生活” 视频号:“跟着团长打县城,身临其境长精神” 

解说:为了在网络上掀起关注热潮,沂南县文旅部门精心策划,成功孵化了一批由热爱家乡、充满热情的民众组成的文旅推荐官队伍。这些“内容共创合伙人”们用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向外界展示着美丽沂南。

刘瑞艳:我是山东临沂蒙山彩蒙景区管委会市场开发科 科长 刘瑞艳。在工作之余呢,我也是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拿起手机,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美景,美食、好物……

记者:(那您平时弄这些小视频都得自己拍,自己剪?)对。今天就拍了大量的素材,我手机我刚换了一个1T内存的,就为了拍视频。

解说:活跃在各个景区的文旅推荐官们,用镜头展示着每一处风景的独特魅力。从火爆的常山庄村延伸到整个沂南县,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攻略。

刘瑞艳:特别从外地来的游客,他肯定打完县城之后还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呀,比如说一些休闲旅游呀,那么我们联合其他几家4A级的景区,让大家花更少的钱体验更多的旅游产品。现在各家景区都很积极主动地去互相抱团儿。我们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这些产品给组合成线路。比如说以红嫂家乡为主的红色旅游线路,以竹泉村为主的乡村旅游线路,以智圣汤泉为主的康养休闲线路,这样大家可能会根据人群选择适合的线路直接来。

解说:当古老的村落与现代的新型旅游相遇,不仅擦出了别样的火花,更为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马牧池乡人大副主席 王文静:景区和常山庄村形成了结对帮扶的这么一个“手拉手“的形式吧。常山庄村集体成立了一个”红嫂人家文化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呢,主要是景区使用村里的土地,进行土地流转,这地方就是村集体有一部分收入。再就是因为它这边有影视拍摄,需要大批的群众演员,常山庄村这个合作社呢,就负责给它招募这些群众演员。还有一部分景区的,你像讲解员呀,还有保安呀,给他提供人力。景区当然也带动了我们周围群众的这个就业。(记者:那这边老百姓都不用去外面打工了吧?)嗯,这周围特别多。你像最近我发现我们这个讲解员团队越来越多是我们本地的了。就是在家里一些稍微有点儿学历,会普通话的,带孩子的,这些妇女,有一定基础的,通过培训之后,现在都成顶梁柱了。还有一些隐形的,你像那些卖车头犁的,卖苹果的,现在都在景区,古县城里边儿卖,然后这个流量上来了之后,我们慢慢的增加这个前店后厂的意识。你像它冲到古县城里边儿,哎,这个车头犁很好,这个梨汤很好,哎,是哪里的?就在边儿上西寺堡,邻村儿。说苹果就在隔壁西边的新立村。然后慢慢也带动我们周边这个农业的发展。

片花 《数说一公里》: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长文化”,农民正从当“观众”到当“演员”,成为乡村文化舞台上的“主角。近年来,群众文艺团队的数量持续增长,目前登记在册的团队已超过46万个,农民对文化生活的热切向往和积极参与,带来了乡村文化的蓬勃生长,曾经仅在春节期间举办的各地“村晚”,如今变成了“四季村晚”,成为了农闲时节的常态活动。2023年全国共举办了2万余场“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吸引了约1.3亿人次的广泛参与。乡村文体活动也是红红火火,农民丰收节、村超、“村BA”“村排”“村跑”,硬核玩法搭配乡土场景,农味儿十足。

乡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得益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目前全国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覆盖率已达到96%,为农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同时,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的占比也分别超过了65%和80%,和美乡村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专家点评 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刘忱:

马牧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战场的所在地,当时当地也涌现了一大批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行动和之前事务的感人故事,包括红嫂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这些故事通过文学,影视,绘画等艺术形式已经广为人知,它也形成了今天沂南县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一个特色。

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影视城的旅游文化资源,跟着《团长打县城》解锁了“演艺+”的新玩法,使红色文化适应了当前旅游业,红色旅游消费年轻化,家庭化的趋势,让红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这是当地文旅业的一次创新。

沉浸式的红色旅游体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娱教娱乐形式,它不只是让游人在游戏中体验激情燃烧的岁月。还能令人领悟红色精神,激发团结奋进力量,使红色文旅产品,有故事,有情感,有生命,有温度,让红色精神浸润人心。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是沂蒙精神新时代的传达方式。

《跟着团党打县城》这是一个成功的IP。就产业而言,一个IP的成功可以激活本地的资源,带动地区的联动,对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旅游方式是游客听导游讲,本地人做点儿配套服务,像什么餐饮呐,开电瓶车呀等等这样的服务。那么“打县城”不一样,它让当地人成为剧中领导和组织的角色,游客成为群众演员,村民与游客都成了红色文化的载体。表面上看,打县城是一场娱乐,往深层次里说,这就是对红色历史的回望,对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历史的重温。同时啊,参与者角色都发生了一定的转换,大家也随之形成了新的身份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这个民族自豪感的认同。也就是说,他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意识就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就会逐渐变得丰富和富有质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给普通农民自信心进行了艺术赋能。


沂南文旅之声
发布沂南县文化和旅游资讯信息,介绍沂南文化和旅游资源,推介沂南文化和旅游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