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改革年代的一段往事

文摘   2024-09-25 14:05   北京  

笔者在内蒙古乌海市气象局担任副局长期间,曾经创办过种犬养殖基地。说起来养狗与气象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可若与当时的政策背景联系起来看,就都属于意料之中的事了。所以回顾这段往事,还得从当时的政策背景说起。

政策背景1998年至2002年这个时段,全国企事业单位普遍实施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改革。气象部门也与此同步推动了类似改革,称为“结构调整,人员分流”。内蒙古气象部门的改革举措,是从1998年初冬在包头召开的全区气象局长研讨会上部署并开始的。当时我根据会议下发的“蓝皮本”和“黄皮本”(中国气象局实施结构调整人员分流相关文件)进行了测算,结果被吓了一跳——乌海市气象局竟成了全区气象部门超编最严重的单位。

由于乌海市局只有一个地面观测站还属于一般站业务,没有探空站,也没有下属站,局本部实有干部职工56人。按照本次“蓝皮本”和“黄皮本”测算,即使全部按上限统计全局编制也超不过22人,实际超编60%以上。按照“行政管理、基本业务、科技服务与产业”三大块要求进行常规改革,无论如何也消化不了这么大的比例。经笔者深入思考认为,分流比例这么大的话局面稳定的风险不好控制。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局里出面组建公司增加工作岗位安排超编人员,由单位来承担风险。当时局党组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决定由我主抓科技服务与产业并兼任新组建公司的总经理。

创办公司根据自治区气象局下发的《盟市气象局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意见》,局里进行了多次研讨,对创办什么样的公司、公司怎样服从于气象改革意图的思路与目标也逐步清晰起来:

一是不下岗,让大家都有活干。

二是渐进改革,在存量不变的前提下,以增量的积累作为改革的成本,维护大局的稳定和发展。

三是公司作为气象局兴办的企业,有稳固的行业依托和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作后盾,要按照共同富裕的思路设计相关制度并组织运维。

四是通过增强产业活力,反哺气象事业,促进国家与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快速、持续发展。

于是,我们于19991月注册了“乌海市竟宇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思路是“上项目、增岗位、抓效益、促分流”,总体目标是辅助和服务于单位的改革举措。选择项目的具体思路,按照“内部占有,外部占优”的次序考虑。所谓“内部占有”,就是凡具备气象部门行业优势的项目,要尽量先做,不可将自己独具优势的项目弃之不顾而去搞不熟悉的东西,要优先选择可依托气象行业发展的项目。所谓“外部占优”,就是在本行业领域内的项目所增岗位依然不能满足分流人员需求时,我们选择别的项目应占有人才、地理或其它资源等相对优势,这样做成的机率会大一些。

我们选择的第一类项目,除原有的科技服务、避雷针检测、气球广告继续充实加强外,又购置了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121答询设备等。这是属于具备行业优势的项目。第二类项目是针对乌海市气象局位置临街的有利条件,我们发动职工集资100万元,再加上建筑企业垫支部分,建成19套临街小二楼,都是当年开工当年投入使用,主要出租给汽配行业。第三类项目与气象无关,办了毛衣编织部、拖布车间、餐馆、种犬养殖基地,主要目的是增加工作岗位安置超编职工。

这样,单位的“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改革措施随着公司的组建风风火火办起来了。针对临街小二楼的出租管理,组建了物业部;依托一套临街小二楼组建了餐饮部;购买两台日本产兄弟牌编织机,组建了毛衣编织部;自己采购棉线和拖把,拖布车间得以启动;组建了电视声像业务部(含121答询);在乌海市规划的海北养殖小区投资5.8万元买了十亩地办起了种犬养殖基地。此期间局里与当地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556厂搞局企合作,扶持他们研发人工影响天气系列产品。双方合作完成了从调研立项到研发鉴定、产品使用许可全过程,7名干部职工深入参与其中。还有几位仍然没有岗位的职工,通过对外销售拖布、承揽毛衣编织任务等也实现了有活儿干有事做。当时我们为了节省资金多办事,凡自己能做的都不雇人,而且公司所有人员出差一律不领补助。可以说这是一段充满艰难探索丰富多彩的经历,也是一段人心思进热火朝天的创业历程。最后,局里行政管理与基本业务安排22人,通过公司安排了34人。干部职工虽然辛苦却皆大欢喜,平稳度过了“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改革时段。

养狗趣事为什么要选择种犬基地这个项目呢?主要考虑这么几条,一是有市场。我们了解内蒙古西部及相邻省份尚无成规模的养狗基地,但肉狗销售市场不错。如果我们经营一家以种犬养殖为主要特色的养殖基地,可以辐射周边地区。二是有人才。局里有几位职工特别喜欢养狗,且对经营种犬基地有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养狗要相对皮实一些,不像鸡、兔等家禽那样娇气。哪知养起来之后才知道,养狗并不是我们当初想的那样简单,有些“关口”是必须要过的。

一是风土驯化。第一批种犬是从山东潍坊引进的苏联红,一公四母。我和同事去的时候坐的是火车卧铺,回来的时候是紧靠行李车的硬座,列车员要求我们离得近些便于管理托运在行李车中的狗。连续行车三十多个小时,回到乌海是早上天刚亮的时候。刚回到单位,有单位同事风风火火过来找我,告诫我千万不能养狗,他爱人所在的电业局不久前养的狗因为闹病全死了。我告诉这位同事已经考虑了这个因素,引进种狗要从相近纬度地区选择,起码气候条件不能反差过大。后来我们从兰州引进了圣伯纳和大丹,从青海引进德国牧羊犬和藏獒,都没有因水土不服导致死亡,也算是从气象专业中受的益吧。最多时候我们的种犬基地有成年种犬40多条,年销售小狗200只左右。买狗客户来自十多个省份,当时算得上西北地区规模比较大的一家种犬基地了。

二是疾病治疗。一家一户养狗好像没见过狗生病,觉得狗很皮实,但集中起来养尤其是规模大了以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其实狗的疾病不仅多,而且都属于人畜共患病。我们创办种犬基地之初就考虑到疾病治疗这一块是短板,所以聘了当地一位比较有名的兽医。但养殖过程中小狗的死亡比例始终比较高,实在令人心疼。兽医自己也有些过意不去,有一天主动提出了辞职。抱歉地说自己学的是牛马猪羊,经验有限方法不多,让我们另请高明。怎么办呢?既然现成的兽医都解决不了,我们就自己动手吧!我和同事人手一册《犬猫疾病诊治手册》,集中学习补课。一旦有狗生病便天天跟着观察,边分析边查书,边讨论边用药。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们学会了给狗打针、输液,还能根据狗的表现判断病症并给出对应的治疗方案。几个月过去后,小狗的死亡率竟然明显降下来了,这让我们十分高兴。自此以后再没有聘用过兽医,基地大小犬的疾病治疗全部由我们自己解决。除此之外,我们还摸索出了针对不同用途、不同月龄成年犬和仔犬的饲料配比及免疫等方法,种犬稳定性及产仔成活率也得到了保证。

三是养殖技术。为了普及种犬养殖技术扩大顾客群体,我们联合农牧局举办过特种养殖培训班。除了食物配比、疾病医疗、繁育助理等大众化养殖技术培训,我们还聘请内蒙古大学家畜研究所的刘教授讲过课,专门讲家畜人工授精技术。我们养的那条圣伯纳种公犬体魄高大,身高80多公分,体重200多斤,我们希望将其与同为巨型犬的藏獒杂交。但这两种犬彼此“敌对”比较厉害,藏獒不服气地冲着圣伯纳狂吠,圣伯纳却始终不吭声,只是用眼睛盯着挑衅的那条藏獒喘粗气。有一次饲养员没把门关好,两个家伙进行了一场恶战,结果圣伯纳差点把藏獒咬死。这样一来,再让结下“深仇大恨”的这两方实现和平交配显然没戏了。后来种犬基地的同事历经千辛万苦通过人工受精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圣伯纳与藏獒的杂交,内蒙古大学家畜研究所刘教授得知后大加赞赏,说这是据他所知内蒙古地区给狗进行人工授精成功的首例。后来据我们观察,人工授精生下来的小狗并没有发挥出父系和母系的遗传优势,这有些遗憾。

另外养狗过程中我们对于狗的“母性”有了深刻了解,这些知识大大超出了此前的认知。种犬基地的德国牧羊犬中有一只“明星母亲”,不只是每窝都生得多,而且生仔时候的表现特别好。狗仔刚刚生出来一半,它就自己回头用口轻轻咬住,缓缓助力生出并轻轻放在地上。自己给狗仔咬断脐带,然后再把湿漉漉的狗仔全身舔干。这条德国牧羊犬最多时候一窝产过11只小狗,可只有八个乳头不够狗仔吃奶怎么办?这难不倒“明星母亲”。我们观察到每次哺乳时,它总能及时地把吃得快吃得饱的小狗叼出来放在一边,把第一轮没吃上奶的狗仔放在空出来的乳头上。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偏心”的做法,每次总是把最后出生的那只体质相对最弱的小仔——我们土话叫做“垫窝窝”,用嘴将其叼到奶水最好的乳头上,以保证这只最弱的仔子吃得饱。看到这份关爱情景,真是令人感动称奇。

与这位“明星母亲”相比,另一只苏联红的“母性”就很差。有一天晚上这条苏联红生仔,我们几位照例要彻夜守护。结果发现这位母亲显然是忍受不了疼痛,表情痛苦地不停走动。眼见小仔生到一半了,也不懂得回头助产,依然走来走去。我们担心狗仔头冲下直接摔到地上受伤,只好动手提供辅助。不想这家伙却毫不领情,回头照我的手就咬了一口,害得我连夜去打狂犬疫苗。生仔后几天接着发现,这位母亲在哺乳时也毫无责任心,哪个幼仔吃了哪个幼仔没吃从来不管。两位母亲虽属同类,但没想到其“母性”竟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后话到了2002年下半年我们开始拓展民航气象服务领域,推进气象与机场合作筹建民航气象台的时候,单位的人手已经变得紧张了。光是机场气象台就安排了观测员、预报员、机务员、雷达值机员8个人。而且到了这个时候,“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改革也基本结束,我们的公司也完成了“上项目、增岗位、抓效益、促分流”的使命。从2003年开始,公司名下各实体中除了电视声像业务部、防雷中心继续发展壮大之外,其他实体陆续关停并转,进行资产处置和人员转岗安排。

公司创办几年中,虽然没挣钱但也没赔钱,而且总体收获依然是明显的:一是利用项目发展,在置办资产方面赚了一笔。当初购置的种犬基地,我们停办时就有公司愿出50万元购买。由于单位当时确实没有用钱的地方,也就留着没有出手。再就是通过公司向职工集资建设的临街小二楼,除了用最大的一套向施工方抵垫支款之外还留下18套,后来还职工集资款时卖了11套,单位还留有7套用于出租。

二是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动员职工集资建房、共渡难关时,原计划需要一周到十天时间,结果不到五天就集够了一百万;动员职工去开饭馆、扎拖布、织毛衣、养狗,凡选择的人都没有怨言,积极响应并努力尽己所能把工作做好;后来其他职工包括部分退休干部,还积极协助局里承揽织毛衣的活儿和推销拖布,营造了团结向上的创业氛围。

三是促进了单位稳步发展。整个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改革中,全局没有出现一个辞职买断或提前退休的,始终保持了非常稳定的发展态势。

四是提高了气象局在当地的影响力。乌海市直属机关工委在一次调研中得知我们这种平稳分流方式后,给予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为此专门在气象局召开现场会向全市各单位大力推荐,安排我向全体与会代表介绍具体做法和体会。市政府还给气象局奖励了2万元奖金,局领导班子碰头后决定这笔钱不给个人分配,全部支持产业发展。当时局里新建的一栋五层职工住宅楼,建设之初就计划将二、三、四层供本局职工居住,一楼和顶层对外出售。曾有职工怀疑能否卖得出去,没曾想消息发布后很快售出。买房者坦言,气象局大院文化氛围好,小孩子都不会骂人,而且都能考上大学,这是他们来气象局大院买房的主要原因。

以上养狗经历,无论在乌海市气象局的发展历史上,还是在我从事气象工作的经历中,都够得上“不务正业”了。但在当时特定的政策形势下,却是立足现实环境、立足改革实际的选项。时任自治区气象局主要领导对乌海局的发展思路给予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在一次汇报会上表态说:“乌海局的发展思路很好。领导班子把发展思路理清楚了,比一时挣到多少钱更重要。对于具体项目我不予置评,一个项目的成功毕竟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希望乌海局在发展产业方面给全区闯出一条路来,提供样板和经验”。自治区气象局还安排2001年的全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在乌海市召开,由我代表局里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与556厂实行局企合作推进人工增雨火箭研发及发展产业相关情况。(写于2018418日)

(作者单位: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减灾研究院)  


xuxiaofeng
东西南北 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