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独角兽、新质生产力与金融支持

文摘   2024-08-10 18:25   广东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首席论谈”第十期《独角兽、新质生产力与金融支持》,由薛清和对连平老师进行访谈,并整理成文。

连平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逻辑

独角兽之问及其解释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与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金融有效支持

六、加大政策针对性实施的力度

正文6000字,阅读时间15',感谢分享】


01

“独角兽之问”及其解释

1.1 “独角兽之问”

今年5月份,在济南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到关于创新与投资的发言时追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这被称为“独角兽之问”。

“独角兽”,是投资领域定义的一类企业,一般指成立不足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未上市的科技类企业。独角兽企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活力、方向和领先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核心竞争力。

根据调查数据,截止到2024年初,美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球第一,达到703家,增加37家。中国位居第二,为340家,不到美国的一半,增加24家。更值得关注的是,跟2022年比,2023年中国独角兽数量虽然以316家在全球位居第二,‌但过去一年新增仅15家,‌同期美国增加179家。

1.2 独角兽增速为何放缓?

独角兽增速放缓的原因很多,可能跟宏观经济走向有关系,而直接原因应该是近些年风投创投市场和股票市场低迷。

据调查,2023年中国投资市场共发生案例数9388起,同比下滑11.8%;披露投资金额6928.26亿元,同比下滑23.7%,连续两年下滑。如果剔除国资,创投市场的投资下降幅度更大。

近些年,监管部门加强金融整顿,提高了IPO的门槛和不确定性。根据调查数据,2023年中国267家具有VC/PE投资背景的本土企业实现IPO,数量和金融同比分别下降24%和36%。

1.3 “8+9”领域的独角兽成功率较高

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和投资“8大战略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8+9”领域的独角兽成功率较高。

如果以投资独角兽成功率来衡量,在前10家龙头企业CVC机构中,表现最好的是:比亚迪、联想创投、哈勃投资(华为)三家,分别达到31.3%、27.7%、27.1%。这三家企业实现了“每投资5家企业,至少有1家成长为独角兽类企业”。

这三家企业都是“8+9”领域的企业,比如比亚迪属于新能源汽车,联想集团和华为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他们站在了时代转向的浪潮前端,获得了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

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企业境内外IPO中,近一半的企业数量、57%的融资额集中在机械制造、半导体及电子设备、化工原料及加工这三个领域。

尽管过去两年创投市场不振,独角兽增速放缓,但“8+9”的独角兽成长还是不错的,这说明国家未来的战略方向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1.4 新时代的新起点

中国处于一个新时代的新起点,宏观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过去的高增长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政府正在积极投资“8大战略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大力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观察下一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和增长逻辑的新窗口,是理解政府政策立场和改革方向的新路径,是分析市场预期与投资机会的新维度。

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只有理解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意义、实现路径等,才能理解下一个阶段中国经济的走向。


0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2.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之后,习总书记对这一重要概念做了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百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等对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简言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集“创新+质优”于一体的先进生产力。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劳动者水准提升,劳动资料升级,劳动对象范围扩大。

2.2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

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新技术为支撑。呈现多点突破、高度复杂和深度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基础设施成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

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即以数字形式为存储和流动的数据要素。由于具有低成本、强渗透性和高融合性等特点,数据要素可以推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方式等不断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即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式和新途径,加快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以高新技术深化应用为主攻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性。


03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与发展方向

3.1新制造是主阵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起构成新制造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密集度高,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和空间大。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根据“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兴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领域。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2025年,这一比重有望超过17%。

未来产业则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其涉及范围更广、成长不确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长。未来产业拥有四个“新”特点——即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和拓展新空间。

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的主要构成和技术路线。

3.2新服务是生力军

服务与生产密不可分,服务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而新服务的重点在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比。

我国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地位不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较高。美国生产性服务约占GDP的56%;欧盟GDP的39%是生产性服务业;G20多数国家比重也约在40%-50%之间。我国仅占17%-18%,差距较大。

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在终端商品和在GDP中的占比。据测算,若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至6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提升至50%,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0%。若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总量的比重能翻一番,达到25%,那么高端制造中生产性服务价值能就进一步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40%至45%。


04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要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巨大和拥有集全国之力办大事体制等优势,多管齐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及其完善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能。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动力。

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形成突破,以量变到质变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持续性科技创新基础上形成重大关键性技术领域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力是首要要素和重要资源,是组织生产过程的主体力量。

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数字化的新生态。数字化作为新劳动和生产资料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承载主体是企业,企业是将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石。

打造全球性的开放创新生态,持续吸收国际科技创新的养分。实践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持续推进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成长空间。传统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质态变化的结果。

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完善的全产业链循环保障和内需扩容保障。


05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金融有效支持

5. 1金融结构与科技创新金融需求要有匹配性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同的金融结构与科技创新之间会有不同的匹配程度,并非所有的金融业态都同样有利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通常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科创企业通常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企业经验和能力较为薄弱,需要风险投资资本加以支持。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初创期最主要的金融支持手段。风险投资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企业家。其功能在于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的资金短期问题。

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匹配性表现在甘冒高风险以追求最大的投资回报,即高风险、高收益。

风险投资资金的退出和循环需要有成熟的股票市场和良好的上市融资制度。直接融资发达和股票市场成熟的金融结构与科技创新金融需求之间有比较好的匹配性。

5. 2我国金融供给结构与科创金融需求之间“双欠”匹配

中国金融结构的特点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十分发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大力提倡发展直接融资,但其发展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很不理想。风险投资行业有较快发展,但规模依然有限。参考国外股市指数与GDP相关关系,通常股市涨幅是GDP增长的1至1.5倍之间(2023年GDP较1990年增长66.7倍)。因此,中国股市指数应翻两番,上证指数至少在8000点,才能实现“金融强国”的标准。

迄今为止,银行信贷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仍高达62.3%,仍是社会融资的主力军,且还在加强。

银行提供信贷通常是投向成熟的企业,不能承担较高的风险,更何况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银行资金大部分为存款人(个人和企业)的资产,规避风险是银行资金的本能表现,银行的行为通常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因此似乎可以说银行资金是“谨慎资金”。

鉴于银行资金具有“厌恶风险”的特质,因此我国银行业虽资金规模巨大,银行业实力雄厚,但却难以全面有效匹地配科创金融需求。

三十年来我国风投行业逐步发展,发挥了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但规模有限,又受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难以有效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创融资需求的重任。

我国股票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多次面临重大波折,发展历程屡屡受挫;尽管推出一系列针对科技创新融资需求的制度安排,但其积极效应有限。

风投行业和股票市场发展状况表明,我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主力军存在明显不足。股市没有了上市融资的功能,风投行业也就必然举步维艰。

鉴于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资金来源与科创融资需求之间欠匹配,如投贷联动发展并不理想;加上银行业的薪酬机制和人力资源状况与风投和投行存在很大差异,银行业的努力效果十分有限。

在支持科创金融需求方面,我国金融供给存在金融结构和直接融资结构的“双欠匹配”。

5.3 引更多金融活水润泽科创发展

为有效支持科技创新,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当下应刻不容缓地促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上市融资等直接融资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在有效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大力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尤其是针对科创型中小民企的融资功能,以此来带动风投行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银行业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大力度发展科技金融。努力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科技金融是通过金融创新,提供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机制。科技金融以创新的产品,服务和机制,为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科技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科技金融广义的理解是整体金融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体系,狭义的理解是指银行业。

近年来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4%;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8.6%。银行业在支持科创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5.4 疏通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

随着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复杂、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让科技金融更好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科技金融存在产品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风险评估和防范能力不强、服务体系不健全和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等堵点。

科技型企业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发展各阶段的风险特征也不尽相同,传统的信贷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其需求。

未来应进一步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先行先试,研发专属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在落实推进层面,金融机构要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

未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服务,建议如下:

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评价体系。注重对科创能力、成果转化潜力等进行有效评价,为金融支持提供精准的依据和指引。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科技型企业信用数据和其他可代替数据,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专业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为企业评价提供有效的量化创新基础。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性地创新产品和服务。

充分运用创新技术赋能,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风险识别和监测力度,提高风险防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更好地评估投资风险。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体系,积极探索政府对创业企业增信和风险补偿机制。


06

加大政策针对性实施的力度

为加大银行业对科创的支持,央行今年推出5000亿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大致可拉动银行配套信贷5000亿左右。目前已选了首批70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推送,未来会组织对32万家科技型企业评估后会继续实施,甚至加码。

2024年6月,国常会提出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对VC/PE行业明确释放了针对性支持信号。这充分表明国家对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的重视。

针对创业投资短板,需要更加综合和针对性的举措加以应对,包括:

围绕“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

鼓励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开展长期投资;

积极吸引外资创投基金;

拓宽退出渠道,完善并购重组、份额转让等政策;

针对创业投资实施差异化监管,落细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专业性机构发展;

处理好政府性基金和市场化基金关系,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作用。

扫码加入年度会员

499元轻装上阵


扫码加入超级会员

成为智本社终身合作伙伴




智本社
一家硬核学习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