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全市组织工作舆论引导,聆听党员干部声音,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提升组织工作影响力。“普洱党建学习时”推出“微时评”专栏,将定期刊发有深度、有温度、有尺度、有态度的时评文章,以笔墨传递观点、以文字凝聚力量,着力打造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学习提高的优质平台,为推动全市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今天,我们刊发时评文章《以“信”为引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仅供大家学习交流。
以“信”为引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如同灯塔,指引着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奋进、勇于奋斗。这封饱含深情的回信是勉励,也是嘱托;是激励,也是责任。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我们要以“信”为引,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用实际行动诠释“收信人”的坚定决心。
牢记“字字千钧”的殷殷嘱托,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铮铮誓言。一纸书信,带来的是希望,是永不磨灭的信念。作为“收信人”的我们,要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体现的是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的决定。我们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践行好先辈们团结一心跟党走的誓言,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充分发扬民族团结先辈光荣传统,推动边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坚定“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永葆“一树一叶总关情”为民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不是空喊口号,需要我们把为民情怀落实到一次次具体行动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指引,用心呵护民族团结之“花”,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常常进村入户,多坐百姓“矮凳子”,坐热百姓“心窝子”,让百姓卸下包袱、打开心扉,消除干群隔阂。要时时倾听民意,通过走访,询问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意,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计划和方案,确保党的各项政策方针落地见效。要事事回应群众,切实把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心上,抓手上,聚焦吃住、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抓实抓细每件民生小事,赢得边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满意与认可。
牢记“民族团结”的丰碑誓词,坚定“团结一心跟党走”的永恒信念。“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民族团结的辉煌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基层是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的地方,连接着千家万户,唯有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赢得信任与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要讲好一个个“石榴籽”的故事,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56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
供稿:宁洱县 朱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