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杜海龙,是在一个盛夏的下午。隰县文物中心新搬迁的办公室还未装空调,有些闷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忙碌的工作节奏,不断打进的电话催办着各类事项,间隙才能跟他交流几句。他很热情,带着浓厚的隰县口音,爽朗笑道“一说到文物保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你们尽和些破破烂烂的打交道,时代在进步,咱们文保工作也要让人家看到咱们崭新的样子嘛”。
杜海龙,1975年生,山西省隰县人。1992年参加工作,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小西天保卫干事到文物服务中心主任一干就是30多年,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三晋石刻拓印等工作,多次参加抢救性考古发掘文物工作。多年来搜集荒野无人看管文物和征集流失文物30余件。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等。现担任隰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
用同事的话来讲“杜海龙,是个‘老文物’了,隰县这些文物,没他不知道的”,“两次晕倒在办公桌前,还好送医及时,但爬起来照样干,是我们的榜样”。扎根文保工作32年来,他走遍了隰县的山山水水,翻越了隰州沟沟峁峁,穿越了“隰”地三千多年时空,新发现文物点360余处,他只简单地说“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是我的职责”。在交谈中,当问到这么多年来,哪些事情仍让你记忆犹新时,他打开了话匣子。
1998年9月14日凌晨4时,当时还在负责国保单位小西天安全保卫工作的杜海龙,险遇持枪抢劫文物的歹徒。当时他被两名歹徒用绳索束缚,满脑子想的都是不能让文物丢了。面对持枪歹徒他毫不畏惧,与歹徒几经周旋,好在年轻力壮,最终挣脱绳索,按响警报,吓跑歹徒,并配合公安机关顺利抓捕歹徒,使特大持枪抢劫案当天告破,保护了国家文物安全。年近五十的他,再次讲起这件事时,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虽他嘴里说着想想都后怕,但仍能清楚地感觉到他当年的英勇,现在的自豪,以及他的义无反顾和慷慨激昂。
提到家人妻儿时,杜海龙满是愧疚。2005年的寒冬腊月,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不久,他正沉浸在当父亲的喜悦中,但当时正在发掘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群,文保力量薄弱,为防止盗墓者,他连续40多天住在野外的帐篷里,蹲点守候重点墓群,多次大半夜冒雪换班回家。孩子刚出生不久,一般家里人都比较介意半夜从墓地回家,但他的妻子一直很支持他的工作,无半句怨言。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很感谢妻子的支持和默默付出。
一说到文物迁移,都知道隰县杜海龙的“文物迁移范本”,这是临汾全市首例。2021年,在隰吉高速公路建设中,涉及到一处县保文物和两处未定级文物,在杜海龙的积极争取下,最终争取到700多万迁移保护资金,经过同省市多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对这三处文物进行迁移,使文物得以完整保存。当站在迁移的文物前,杜海龙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满眼温和。
现在,杜海龙担任隰县文物服务中心主任一职,但他仍坚守在文物被保护工作一线,文物上的大事小情,由他把关,领导同事都放心。自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他又带领年轻同事奔走在街道村镇、田间地头,手把手带教文物新人。
12年前,他正值壮年,全身心投入文物三普工作。12年后,他带着培养的一批新人,不遗余力投入文物四普工作。文物,在千百年的历史更迭中被代代文保人悉心保护,而文保人的精神也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