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城南原有古寺“圣境寺”,因规模宏大,塑像惊奇,被坊间称为“大西天”,当年“小西天”的命名,就是因为要和本寺作区分,因此才命名为“小西天”。
《隰州志》记载,大西天“结构宏敝,规模雄伟,前有东岳行宫,后有诸佛宝殿。其珠幡华盖,碧马金轮,绘塑之盛,称巨观焉”。
大西天前院是东岳行宫,行宫殿前有醮盆,是金皇统元年(1141年)铸造,盆下的底座,是明天顺时期铸造,值得一提的是,醮盆上刻有“镇国上将军南隰州刺史赵宽”,底座上刻有“知州赵宽”,相差几百年的两个人,名字居然相同!行宫左右有祀窑七十二孔,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庙会,这时隰县大小村子里的龙王都将被抬到这里,七十二孔窑洞就是各个管社神座停放的地方。
后院是诸佛宝殿,宝殿建有角楼,钟鼓楼及藏经殿,东西两侧是十王殿、三圣庙、观音堂、人祖庙等。诸佛宝殿中供奉铜佛巨像,并列连龛佛像,大殿内悬塑精致,乐伎飞天,金碧辉煌,规模和艺术远在千佛庵大雄宝殿之上。十王殿正中供奉着地藏王菩萨,东西两侧是十殿阎君,每个小殿上面塑有神像,下面则是鬼判和阴间审讯的刑罚,有刀山、油锅、锯解、碾磨、剜心、割舌、兽噬、转牲等恶报,有金童玉女引渡,轮回转生,成仙佛仕宦等善报,至于阎君威严审讯,判官检视生死簿,鬼役行刑汹汹凌人状,无不应有尽有,形象逼真生动,使游人入殿,望而生畏,虔修来生善果之心,寓教化于因果报应。观音堂内供奉着子母娘娘,每年举办庙会的时候,妇女们一起去拜庙,香火不绝,“佑我赤子”、“有求必应”等布匾木牌,悬挂满堂。
大西天藏经殿有释典六百七十八函,这是一部保存完整的明代汉文大藏经。据《州志·重修藏经殿观音堂人祖庙记》记载:「其释典颁于明万历年间,共计六百七十八函,特赐护持。」并在全县各大寺院传阅。这部藏经,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1402年)为报父母生育之恩于北京所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完成。为区别于永乐十年开刻于南京的另一部大藏经,故称为《永乐北藏》。因用于颁赐各名山大刹之用,故刻工精良,装帧华美,较为名贵和珍稀,所以传世本较为罕见。当时大西天很多僧人能够庄严持诵,当时的住持僧大柄,七岁的时候削发出家,精通大藏,同时又钻研医术,有求必授,不计报酬,最终在八十岁时无病坐化。这部藏经现大部分尚在,藏于小西天半云轩中,为小西天镇寺一宝。
民国初,七月古会就在大西天东岳庙举行,民国八年的时候,东岳庙改建省立第九中学校后,古会改在了隰县南关龙王庙举行,再往后,大西天祠窑及部分祠庙均被拆除,改建校舍、教室、体育场等,复经战乱,驻扎军队,遭到再度破坏,寺庙殿宇逐渐圮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还有许多办公场所用的是老佛殿,后来经过进山中学及隰县师范拆修、十年浩劫后,古寺已几乎无存,如今仅剩下一座小配殿和殿前两棵古木。遗址即今隰县第四中学、师范操场、第四小学一带。
“大西天”现已难寻,欲上西天一览圣境,也就之只能“小西天”了。
大西天就在师范和中学的中间,在师范靠北的后墙有大西天遗留的老殿,但佛像都没有了,一度成为师范教师的宿舍和放东西的仓库。
师范的一位老师当年就住在老殿的僧房,是一家子,老师的爱人刚生了小孩,当时好像师范刚成立不久人烟稀少。到晚上就有个声音叫老师小孩的名字,老师一家很害怕,后来老师急了,从附近借了一把土枪,晚上朝天放了几下,后来好像就没事了……
大西天在师范留下的遗迹最多了,以前我们打篮球那里后面的一排仓库,全是庙殿,还从那里翻墙过去到中学里玩。
大西天主要是毁于战火,日本人拆、八路军拿大西天的木头烧饭吃,后来到文革期间彻底拆毁,留下几座精美的佛像和精致的窑洞式雕龛(现存于小西天无量殿) 。
我爸过去给隰县师范后面一家做豆腐的修过机器,我记得豆腐作坊里有一两口古式大锅或别的什么大件铁器,看上去明显是大西天留下的,也就那么搁在作坊中间,可惜了,现在也不知在不在了,做豆腐的那家人姓郭!!!
千佛庵的悬塑那么精致,才敢称小西天,大西天的悬塑的规模得有多大、多精美?不敢想象
圣境寺原来是州城四大寺院之一,规模是全县最大的,大小殿宇、僧人众多,堪称巨观,且殿内彩绘悬塑要在小西天之上,毁了,可惜了......
据老人们回忆,破败的圣境寺仍有很大的规模,占地达一百余亩,大小建筑众多,而且殿中也有精湛的彩绘和悬塑,其工艺之高超不在千佛庵之下。
笔者曾到县城南关隰县师范原圣境寺故址踏勘,今天颇具规模的隰县师范相当于原来圣境寺的一部分,寺院的旧房屋只剩下唯一的一座歇山顶小配殿,但通过它我们仍能想象到当年圣境寺建筑的工巧与规模。殿前的两棵古木是寺院古老历史的活的见证。总体上看,明代圣境寺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名声来安置皇家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