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机交互的不断深入,一项“生物黑科技”正逐渐兴起,这就是“身联网”。作为新兴概念,身联网从物联网中延伸出来,是一项以人体为中心,并与互联网连接的新兴技术。
199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凯文·沃维克利用外科手术,将一枚芯片植入自己的左臂,以进行自动控制实验,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科学界。2002年,凯文·沃维克又将一枚3毫米宽的方形芯片植入其左腕内,并连接100个电极,使他的神经系统通过芯片线路与计算机相连,从而控制实验室的大门、电脑和灯,使它们听从大脑指令进行开关。在沃维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芯片人”之后,世界对身联网技术探索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医疗健康领域,身联网设备已经得到多种形式的发展,且被广泛应用,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智能心脏支架、数字药丸等。随后,身联网技术从医疗领域向工作领域和日常消费领域扩展,进行更多智能化的尝试。比如,应用于某些危险工作场所,检测环境风险、跟踪工人位置、规避肌肉或骨骼损伤,或用于日常支付、检票等场景。人们尝试将芯片植入人体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陈国鹰建议发展身联网,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身联网可以通过持续、精准、长期的人体数据收集与分析,产生大量的生物特征和人类行为数据,能够极大优化公共卫生资源,推进个人健康的精准管理,实现疾病与生活行为风险的预防、监控与逆转。身联网将人体与网络相连接,意味着大量的人体隐私数据可以被收集、分析、整理和共享,公开与隐私的界限面临极大挑战。我们在享受身联网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背后暗藏的风险。
一是生命健康风险。尽管很多植入人体的电子设备对材料有特殊要求,且经过了严格的组织相容性实验,但仍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安全。事实上,一些用于医疗的植入芯片已经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反应,导致肌肉红肿、不规则出血等;植入人体的设备发生非正常损坏,对人体造成损伤;在收集人类生物特征数据与行为数据的过程中,出现数据分析误判,从而导致错误警报或误诊等。
二是隐私数据泄露风险。目前,身联网技术要基于海量的个人数据才能提供服务,如果缺乏防止数据误用或滥用的监管措施,相关行业和公司便可能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上突破边界,对个人的身份信息、银行账户、兴趣爱好、医疗信息等敏感数据进行随意访问和复制,从而造成个人隐私泄露。三是黑客入侵风险。植入人体的芯片一旦被黑客入侵,个人所在位置、停留时间等所有储存在芯片上的数据都可能被窃取。除此之外,黑客还可能通过远程操作控制身联网设备,从而危害使用者健康。美国药监局曾倡议医院禁用一系列药物注射电子装置,因为研究人员发现,黑客能够轻易控制这些医疗设备,让病人过度服用药物。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好坏,关键在于利用技术的主体和手段。未来,身联网技术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我们也应当充分权衡其技术潜力与风险,引导身联网技术朝着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