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阵地在!铁原阻击战,为什么是志愿军的存亡之战?

时事   2024-10-25 06:31   北京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


近期,一部聚焦抗美援朝铁原阻击战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国内上映。影片通过展现这场抗美援朝战史上极为惨烈的战斗带我们重温了志愿军将士们73年在朝鲜半岛铁原地区谱写下的雄壮史诗。


风起铁原,战事一触即发


地处朝鲜半岛的铁原,位于朝鲜和韩国的军事分界线处,曾是朝鲜半岛的铁路枢纽和主要粮食产区。1951年,铁原阻击战正是在此打响。


当年4月初,美国四星上将李奇微顶替麦克阿瑟,指挥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上任伊始,这位以计谋见长的将领就将战术重点放在了志愿军的补给线上。


他一面派出战斗机群连番轰炸志愿军补给要道;一面在正面战场且战且退,诱使我军追击,只待志愿军粮草耗尽,一举攻克我军的补给枢纽——铁原,企图借此扭转战争局势。


铁原军事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识破李奇微的诡计,彭德怀当即下令部队全军后撤,补给粮草。而阻击敌人、为主力部队撤退争取宝贵时间的任务,落在了刚刚进至铁原附近,准备休整的志愿军第63军身上。


临危受命,将士视死如归


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战役。当时,第63军刚刚参加完汉城战役,已连续作战1个多月,部队减员严重,加上配属兵力才2.4万人,粮食供应更是严重不足。而他们要面对的,却是敌军4.7万余人的精锐之师,并兼有大量火炮、坦克和强劲的空军火力支援。


保铁原,就是保志愿军主力部队的安全。从1951年5月29日起,为了掩护数十万志愿军主力转移休整,并保障铁原以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后勤基地的安全,第63军临危受命,在涟川至铁原一线直接进入备战状态。


短暂而高效的筹备期间,军长傅崇碧把全军3个师布成倒“品”字形,驻守在三个高地上,前方左翼是第189师,右翼为第187师,后方预备队是第188师,交相呼应、协同作战,利用山地有利地形,坚决阻击敌人。


大兵压境,面对在旁人眼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视死如归的傅崇碧和将士们坚定地表示:“即使打到最后一个人,也决不让美军再前进半步!”

考虑到敌人机械化部队依赖铁路公路行军的特点,志愿军把主要兵力兵器集中在涟川、铁原铁路和公路两侧


烽烟滚滚、地动山摇。战斗打响后,敌人集中火力对我发起猛烈攻击。第63军将士英勇顽强抵抗,在缺乏反坦克武器装备、没有任何制空力量的情况之下,不惜一切代价,凭借血肉之躯,抵挡住敌人的疯狂连番进攻,书写了军史上的辉煌。


血战到底,巧用保密战术


铁原作战过程中,善于运用保密战术,也是我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一开始修筑工事时,我军就多设假阵地、假情况,以诱骗敌机,为部队作战减轻了部分空袭压力。


待到敌人机械化部队行进到第189师所在的种子山附近,针对美军惯于全线作战的特点,傅崇碧要求第189师分成若干单位,隐蔽分布在种子山周围的各个阵地上,变身插在美军身旁的“钉子”。


陷入了不断“找钉子——拔钉子”作战的美军,虽然最终凭借兵力火力优势夺取阵地,但不仅被迫放慢步伐,且不到12小时,就在第189师发起的一场夜间秘密突袭中再次丢掉了种子山。

相关史料记载,由于夜袭组织严密、行动隐蔽,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此后,在敌人猛烈火力攻击下接防第189师的第188师,直接派出了大名鼎鼎的第563团。该团的前身,就是在抗战时期锻炼出的雁翎队,善于用游击战术和对方强大的兵团作战。


当美军开进到我军驻守的又一重地——高台山时,第563团的将士们利用山间地形优势,建起一个个秘密地堡,藏身其中。一旦美军停止火炮和航空掩护,近地作战,就会遭到射杀。依靠地堡战术,我军艰难守住了两个高地。

血战数日,顽强作战的第563团共迟滞敌人7天


暗藏机巧的防御工事、神出鬼没的地堡突袭,招招见血的贴身肉搏,“人在阵地在”的誓言响彻铁原战场。


1951年6月12日,随着志愿军主力部队战略转移基本完成,第63军按照命令撤离阵地,铁原阻击战的大幕终于落下。全军所有将士一起,在铁原构成了一道冲不破的“钢铁长城”,打赢存亡之战的同时,也让“英雄铁军”的赫赫威名,从此镌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


注:文中图片主要来源为央视纪录片《铁在烧》及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主要参考文献:

[1]檀艳;王宗志.铁原阻击战:扭转朝鲜战争局势的重要战役.共产党员(河北).2022(04).49-50.

[2]原浩良.炸不毁的防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原阻击战.知识就是力量.2022(08).64-67.


本期编辑:高  健

保密观
传播国家安全观念; 普及安全保密知识; 提升信息保护技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