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电力新闻工作8年,采访对象的一句话曾让我瞬间“破防”——“我们的职工都是拼过命的人”。
英大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记者王一凡(右一)、杨哈(左一),在湖北开展电力保供直播采访。
2020年4月,我和同事杨哈赴湖北武汉采访。出发前,部门就交代,要尽量采访到武汉供电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一到武汉,我就和对接的吴斌老师联系,表示想要采访当时的武汉供电公司总经理明煦。他们联系后却表示很为难:这个时期电力保供任务异常艰巨,武汉供电公司总经理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很难抽出时间。
“很难抽出时间”“不太方便”,好像话也没说死。部门交代的任务得完成,我自己也觉得这段时间的保电工作非比寻常。主要负责人是“大战”最前线的“主将”,采访他的心路历程、请他谈谈未来计划,很有价值也很有必要。
于是,我切换成“E人”模式,在完成其他采访选题的同时,每天追着吴斌老师问:“领导答应接受采访了吗?咱再去争取一下……”
就这样一连问了10多天。一天晚上,微信突然弹出一条好友申请,备注是武汉供电公司办公室。我兴奋极了,赶紧加上,果然得到的是接受采访的答复。我根据最新情况更新了采访提纲,在部门指导下修改后,发了过去。
没想到,之后的一切竟然特别顺利。时间、地点很快敲定,形式也是我们希望的视频访谈。约1个小时的录制,几乎一气呵成。我安静地观察、聆听、记录,在这位前线“主将”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电网员工在大战大考中不畏风险、挺身而出的身影:他们几天几夜不能休息,他们跳进冰冷的水中敷设电缆,他们展现超乎想象的国家电网版“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我也共情着这位“主将”肩上承担的千钧之重的担子和面对的近乎极限的挑战,太难了、太苦了、压力太大了……
“我们的职工都是拼过命的人”。访谈中,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那一刻,我有点控制不住情绪,感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太走心,太贴切了。是啊,这位前线“主将”真的是带着大家在拼命。这些拼命的人,看到这句话、这篇访谈,心里一定会感慨万千吧。“这就是稿件的标题了!”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中划过。
整理完访谈材料,形成融媒体作品,这个标题也如愿被部门采用。据说,这次专访作品发布后在国网湖北电力、武汉供电公司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职工。几年之后,大家对其还有深刻的印象。
对此,我也感慨万分,那段时间我和杨哈共采写了20多篇报道,想更多地把这群“拼过命的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以行动书写担当,我们做到了。
电是什么?是光明,是温暖,是生产的动能,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也可能是生命救援的希望……很多时候,电真的是人们“拼命”保下来的。从业8年来,我采访过很多“拼命”保电的人,也在制作融媒体作品时看到过很多“拼命”的故事。
2024年2月9日大年三十,王一凡(右一)和国网湖南电力罗坤前往位于湖南省浏阳市葛家镇的500千伏浏云Ⅱ线抗冰保电抢险现场采访。
2024年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湖南突遇极端雨雪冰冻天气,我接到任务赶赴现场采访抗冰保电。抢险现场的景象让我这个从小在湖南大山里长大的人都惊呆了:一整座山都被白色的冰晶包裹着,大雾阻挡了前方的路。我和同事在冰雪泥淖里爬了两个多小时山,才到达抢险塔位。在山上,大家必须得一直走动,因为一停下来就感觉浑身被冻僵了。而抢险队员们呢?他们竟然已经在这里轮班通宵抢修了好几天了。夜里没有灯,他们就用无人机载着探照灯照亮大山里的抢修现场。一位从塔上哆哆嗦嗦下来的抢险队员拉开外套,里面竟贴了十几个“暖宝宝”。山下村里的大姐对我们说:“山里都冻成这样,只有你们搞电力的还会往里头去。”
这,是不是也是在“拼命”?
2023年12月18日,王一凡在山西运城垣曲县开展抗冰保电采访。
同样是采访抗冰抢险,2023年12月16日,我和同事郭儒赶到山西运城垣曲县。冰封的山里,尖锐的冰凌扑簌簌地往下掉。旁边的电网抢险队员一个劲地提醒我们戴好安全帽注意躲避。冰天雪地里,扎满了电力抢修的帐篷,和战斗前线的大本营别无二致。而城里,山西各地和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川、江苏、天津、北京、浙江等地牌照的应急电源车停满了大街小巷:他们从千里之外,昼夜不停地奔赴垣曲支援,就是为了早一分钟给这里的居民送上应急电。
这,是不是也是在“拼命”?
回想编辑过的故事,一幅幅“拼命”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抗击台风中被强制休息而哭鼻子的供电小伙、钻进1米多深泥水中立杆的抢修队员、迎峰度夏身上汗渍被安全带勒成“Y”字母的供电员工、在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开展带电作业的技术员、在海拔4000多米雪域高原拿电暖气和棉被给塔基保温的电网工人……
我想,在以后的记者生涯中,我会遇见更多拼命的电网人。我愿一直陪伴着这群可敬可爱的人,和他们一起拼命,见证、记录、讲述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听一听、念一念他们的名字。
作者|英大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 王一凡
责编|曹翌昕
执行审核|郑欣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40015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