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多:儿科发展逐渐“跑起来了”

健康   2024-12-04 11:31   北京  

11月27日,来自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王立哲主治医师走进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查看第一位入住日间光疗病房的患儿。患儿正安静地接受蓝光照射治疗,仪器上显示的各项指标稳定。援助工作已开展近半年,还有一个月,王立哲就要离开杂多了。看着崭新而温馨的病房,他颇感欣慰。



2024年6月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安排,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选派创伤骨科、胃肠外科、放射科、儿科、全科医学科的医务人员,组成首批援青帮扶团队,来到杂多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柔性”帮扶工作。王立哲就是团队中的一员。


“杂多县首次有了新生儿日间病房。符合指征的黄疸患儿,只需在白天接受8个小时左右的光疗,即可出院回家。这不仅缓解了孩子长时间与母亲分开的分离焦虑,还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王立哲介绍,儿科住院部在11月19日开诊,是杂多县首个儿科住院部;随后又开设了日间病房,儿科发展逐渐“跑起来了”。


杂多县地处唐古拉山北麓,平均海拔4200米,全年气候寒冷,氧气稀薄。国家卫生健康委援青干部、杂多县委副书记张君华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医疗队刚来时,这里没有完整独立的儿科门诊,更没有儿科病房,许多危急重症患儿要转诊到200多公里之外的玉树州人民医院就诊,开车至少需要4个小时。”张君华下定决心,要排除万难发展儿科。


开设独立儿科门诊、规范门诊工作、改善门诊服务质量……在杂多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王立哲的带领下,杂多县人民医院的儿科门诊量大幅提升,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儿科门诊量达到上半年的2.5倍。王立哲还组织开展“小讲课”,并通过“一对一”的师带徒模式,将临床诊疗技术、医疗服务理念教给当地医生,为医院培养3名儿科医生。“看到大家干劲儿越来越足,藏族同胞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一切辛苦都值了。”王立哲说。


几个月来,每位队员都竭力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援青医疗队队长、创伤骨科张吉亭主治医师每天参与外科医疗交班、教学查房,近5个月内所有骨科手术都有他的身影。


“跟着张老师,我们学到了很多技术,视野更开阔,信心也提高了不少。”杂多县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尼玛江才说。


9月,张吉亭带领医院骨科治疗小组救治了一名12岁胫骨骨折患儿。术中,他指导尼玛江才在C臂机辅助下准确定位,并顺利完成开口、进钉等一系列手术动作。这是杂多县人民医院外科开展的第一例小儿胫骨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手术。


针对骨科复杂手术经验不足的情况,张吉亭组建“外科交流群”“骨科会诊群”,吸纳全院外科及急诊科医生,与医疗队放射科孔博玉主治医师一起带领当地医生开展病例研讨。


“当地医生每次让我看片子,我都会要求他们复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等,这些必须烂熟于心,才能有效培养起临床思维,跟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更高效的沟通。”张吉亭说,经过近半年的积累,外科、急诊科及放射科医生诊治水平及效率显著提高。


帮扶工作不只在杂多县人民医院开展。萨呼腾镇中心卫生院是杂多县人民医院的医共体成员单位,位于杂多县老城区,辐射4个行政村、10个社区,服务人口5.2万余人,但半年前多数业务集中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张强主治医师、胃结直肠肛门外科陈羽佳主治医师的努力下,卫生院的全科门诊、检验科、彩超室都建了起来。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萨呼腾镇中心卫生院开展更多义诊,一边开展带教,提高卫生院诊治水平;一边做宣传,让老百姓知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另外,我们还准备建设外科小型手术室处置室,使卫生院在杂多县老城区逐步成为医疗救治、免疫规划、康复、藏医治疗的中心。”张强说。


如今,这支队伍的帮扶日程接近尾声,但每个队员仍有很多期待与“未完待做事项”。王立哲说:“很多回忆好像还在昨天,如今我们即将‘交棒’,由下支队伍接力支援。我希望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把工作做好,进一步完善儿科病房制度,全力建设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当地留下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效。”





健康报记者 张可心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01CK9KE】获取授权

健康报
《健康报》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红色根据地的第一份卫生专业报。专注于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及人民大众提供专业、权威、科学的卫生、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