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家在漯河

文摘   2024-12-29 21:42   河南  



正在聆听的你,欢迎收听今天的《夜读》,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李玉冰的文章《家在漯河》。

栖身小城漯河,一眨眼就30年了。

小时候,漯河就是大人常说的“河上”,村里人到漯河办事,往往说是去“河上”。每逢“五一”等重大节日,我们常聚在村口,看东方夜空明晃晃的一片。大人说,那是“河上”放焰火哩。那时,我心里对漯河充满了向往。

第一次来漯河,是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会儿。家里分了责任田,有了好收成,有了点儿余粮,便想也像别人家那样盖三间瓦房。盖瓦房,需要到漯河买水泥。那是我和父亲一起拉着架子车一路走来的。我们先到大新店用一车菜换了钱,再一路向东。从郾城县城到漯河市区,一条大路相通,周边是旷远的田野,路旁是挺拔的白杨,杨树叶子在风中“哗哗”作响,偶见几座红砖瓦房耸立在路旁。现在最多10分钟的车程,那时却觉得那样遥远。
20世纪80年代的交通路沙河桥
到市区要经过一座桥。那时漯河只有那么一座桥,是20世纪60年代修的,现在人们都亲切地叫它老桥。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从沙北到沙南也大多要走老桥。那时泰山路沙河大桥还没有修,如果想抄近路,只能走“忽闪忽闪”的浮桥;到了汛期,浮桥拆除,就得乘渡船。这些年城市发展真快,一座座大桥横跨沙澧河,大大便利了人们出行,桥已成为漯河的一大特色。昔日的水旱码头复兴航运、通江达海,已不是梦。

1990年5月,沙澧河交汇处,沙河浮桥。

小时候,听说漯河有条牛行街,小有名气,村里人买牲口都到牛行街。我第一次到漯河,便专门去一睹真容。百闻不如一见,热闹倒是热闹,就是觉得有点儿脏乱。若干年后,看一些资料,才知道漯河牛行街曾是全国六大牲畜交易市场之一,北到内蒙古,东南到江西,西南到云贵,客商遍及大半个中国,小漯河,大牛行,风光了近百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牛行街风光不再。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牛行街又实现了华丽转身,高大的楼房代替了低矮的房屋,坑洼不平、牲畜粪便遍地的小道变成了宽广整洁的大路。

骡马交易场所

漯河历史上就是水旱码头,交通便利、商业发达。20世纪初,京汉铁路通车,更加快了这座小城商贸运输业的发展。如今,漯河更是借助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成为豫中南物流集散中心。

豫中南物流集散中心

前些年,漯河如小家村闺,鲜为人知。出差在外,当被问及来自哪里,我说是“漯河”,大多会遇到满腹疑惑之人追问:“洛河?洛河在洛阳哪边?”我只得不厌其烦地解释:“不是洛河,是漯河。在郑州南150公里、有双汇火腿肠的那个城市。”那时的漯河,是双汇的漯河。双汇虽然不是因沙澧河交汇而得名,漯河却是因双汇而知名。

第二十一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

这些年,漯河利用资源丰富的农产品,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全产业链发展食品产业,并积极举办食品及相关产业的展会,成为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并致力建设更高质量的现代化食品名城。从中原食品节到国际食品博览会,大批客商汇聚漯河,漯河食品香飘四海。

小城漯河,小有名气。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沙北区域刚开始建设,除了几幢楼,四周还都是庄稼地。那时黄河路上没有几辆车通过,显得那样空旷。那时绝对没想到,若干年后,会有堵车的事发生。

从黄河路到单位,一条煤渣路相连,眼前只有孤零零的办公楼。秋天站在窗前北望,庄稼已经收获,只剩枯黄的玉米秸,在萧瑟的秋风中摇荡。

城市发展就像吹气球一样,恍然之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当年曾租房而居的我,后来在这个城市某幢楼里也有了栖身之居,房屋不大,但周围环境很美,出门不远就是沙澧河,并且后来建成了沙澧河风景区。

小城漯河,因水而兴。这些年,沙澧河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进程不断加快,倾力打造中原生态水城。“一城春色半城水,两河四岸皆美景。”天蓝、地绿、水碧、空气好。

小城漯河,幸福宜居。


来 源:漯河日报

海 报:王聪聪文 字:李玉冰

责 编:王聪聪丨校 对:冼   薇

统 筹:周鹤琦丨审 核:谭艺君

漯河发布
权威信息发布,民生政策解读,与您分享“出彩漯河”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