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张照片,也想读懂照片背后的创作者。长久以来,拾城习惯将照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让他们替摄影师说话,现在,我们将这些习惯于埋头在相机背后的摄影师拉到照片前,听他们的故事,去理解藏在照片中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拾话】是拾城推出的摄影师访谈栏目,本期为第四十一期。
赵牧
「拾城人问拾城人」
我大学本科专业是土木工程,14年毕业在工地待了两三年。下定决心转行,一是因为热爱文字和影像,觉得能将二者结合的职业只有记者了。二是因为,不喜欢工程行业推杯换盏的日常,主要酒量也不好。
所以,16年我选择去莫斯科,跨专业考了个电视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半路出家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缺少审美培养,对实际的工作流程、经验不足,行业资源少等等。也只能要靠自己业余时间积累,多看多学。
毕业后,我第一份工作的领导问我职业规划,我说想做记者型编导。他说,至少需要五年起步。算一算,19年毕业到现在正好五年。五年间,我在“侣行”工作室、百度和中国新闻周刊、南都工作过。目前在红星新闻做记者编导,制作短新闻纪实片。也算刚入行、入门。
《告别邹诚俊》静帧 邹诚俊的朋友回忆与小邹生活的点滴 拾城 赵牧
蔡山海:照片与视频在平时各占比多少,动态影像与静态影像您更喜欢哪一个呢?在这个视频自媒体时代,你认为照片还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吗?
除了记录生活外,我很少拍照。其实我个人更喜欢静态影像。捕捉影像,好比人类捕猎的本能,按下快门,成就感更直接。而视频是一个更注重流程化的工作,需要团队协作,成本较高。
照片有意义,也有价值。站在媒体角度、技术层面,图文的操作效率更快,尤其突发自然灾害现场。好的单张照片或图集,冲击力更强,信息密度高。但现实是,一些传统媒体会过分“迷信”视频。原因很多,流量绑架,受众倒戈,技术的快速革新,让传统媒体失去方向,但也理解。
我认为视频自媒体时代,和照片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冲突。我们说的价值,是社会价值,还是个人价值。但对平台或媒体(包括自媒体)来说,短视频和直播商业价值更高。也正因如此,好的照片,深度内容,需要审美门槛和理解能力的东西,才更重要。
《寻找桃花老人》 静帧 三峡航拍。 拾城 赵牧
倪黎祥:注意力经济时代,人们日益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严肃的新闻纪实片要在竞争激烈的长视频行业中“突围”,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这个想法,但还属于“初级阶段”,任重道远。
有流量考核,压力也确实比较大。
《寻找桃花老人》静帧 中途下船的老人,与大山碎石融为一体。 拾城 赵牧
《寻找桃花老人》拾城 赵牧
对于视频的理解,报社的思维和电视台有很大不同。电视台相对流程化,记者、编导、摄像、录音、后期、调色等工种和分工明确。但报社体量较小,最多也都是两三个人承担视频制作前后期的所有工作,甚至采访、拍摄、剪辑一人全都干。工作流程和报社文字记者无异,先报选题,选题通过开始和寻找联系采访对象,一般确定后开始拍摄。拍摄周期三天左右。拍摄结束一两天时间写脚本,再交给后期编辑剪辑,交初版审核到成片。不同选题难度不一,实效性要求也不同,普遍制作周期10到20天。
《寻找桃花老人》静帧 三峡的摆渡船上 拾城 赵牧
选题分两类,一类是热点。热点是看得见的,虽然不一定都有很大社会价值,但对媒体来说,流量是实实在在的。采访热点事件中的人物,难点在于多家媒体竞争,要快或做出不同的角度和增量。如果是带有争议性的话题,突破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拍摄,也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视频拍摄,大多都会排斥。另一种是现象类,可能社会变迁下的小人物,也可以是因为某个事件下,个体命运的转变。这种选题普遍偏静态,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文字可以跨越时间描述,但视频很难,所以这种选题普遍投入和制作成本都比较高。
《车到哈尔滨》拾城 赵牧
在拍摄前,每个选题都困难,因为不确定性。三五天的时间,采访对象是否配合,配合的程度,能拍到什么画面,都是未知数。焦虑是常态。对我来说,拍摄最难的是《车到哈尔滨》。作为一个东北人,之前一直很想拍关于东北的选题。本以为顺路坐火车回家拍了,但现实要比我想的复杂。提前并没有想好形式,主题也较宽泛不聚焦。上车找人先聊就耗费了很长时间。车厢空间狭长,拍摄操作比较难,选采访对象又不能相隔车厢太远。加上每个人以口述为主,故事冲突性不强。长时间坐火车,也感到疲劳。现在回想,《车到哈尔滨》最多是一个半成品。当时应该再大胆一点,用实验性的拍摄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
周馨:你们视频号里不少剪辑网上素材的短视频都有几千几万的点赞,但是你们辛苦跑到外地、花了很长时间拍摄剪辑的视频点击率却和它的品质以及付出非常不成正比,你怎么看这个现象?你的心态如何?
《留守老家的摄像头》静帧 假期结束 爷爷奶奶送子女回城。拾城 赵牧
大多数人没有耐心看完这个故事,其实也不必看完。选择直给的内容和需要投入时间理解的内容,人们自己选择。不过确实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普遍缺乏耐心,但也没有办法改变,顺其自然还是最好。中长视频的优势,在于承载更多的信息,满足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欲望,至于受众接受程度,也要看传播方式和平台。
坚持下去的动力,可能就是觉得自己擅长吧,干着没那么难受。
周馨:我们拍照不仅记录外部世界,也会记录内心以及自己的生活,就算前者最后一文不名,至少还有后者值得留存;那么你拍视频除了工作以及一些你感兴趣的题材(比如你的春运回家《车到哈尔滨》),你会用视频记录自己的个人生活吗?工作视频多年后也许不再有意义,那你留给自己的是什么?
我不会觉得,工作视频多年后没有意义。记录本身就有意义。短视频可能会被海量信息淹没,但长视频承载很多故事的细节。尤其在当下。我几乎不会用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因为确实没有时间剪辑。而且,工作确实会消磨热情。如果有一天离开这个行业,我觉得我可能会比以往更热爱。
周馨:我们拍照片享受的或是看到心仪画面按下快门的满足,或是用它排解无聊和忘却烦恼等等,你从拍视频里获得的快乐是什么?视频对于你的意义在哪?
拍视频的快乐,像是按摩。按的时候很疼,按完了很爽。把所有不确定性,变成一个有逻辑的整体。抓到某一个难得瞬间,还是会觉得兴奋。比如拍《白芒村》的时候,本身讲的就是社会浪潮下,小人物的个体命运。拍摄期间,在主角店里,先后遇到两名顾客衬衣上分别写着“从不认命”和“都是命”。这两组字,成了最直接的嘴替。如此偶然,现在回想起来都起鸡皮疙瘩。
我觉得拍视频,对我来说,喜欢,不讨厌,就够了。对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很难谈到意义。
《统租潮下白芒村》静帧 “从不认命”和“都是命” 拾城 赵牧
张良弓:请问我理解的“照片是视频的精华”,这句话您当如何评价?还有您平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有把天马行空的创想通过视频去实现的吗?
我赞同。我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看的电影吧。会试想把某一种构图画面用在自己的作品里。这个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自己差的还比较远。可能尝试更多实验性的纪实创作,做一些严肃又活泼的深度内容。
《留守老家的摄像头》静帧 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爷爷 经常重复做一件事情。 拾城 赵牧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关于拾城
拾城创立 | 拾城1周年 | 拾城2周年 | 拾城3周年 | 拾城4周年 | 拾城5周年 | 拾城7周年 | 拾城8周年 | "一开始都是冲着爱情来的!" 对话十位青年摄影师,"拾城"的爱恨纠葛 | 互联网时代发单张照片没人看了么?28名摄影师的尝试与困惑 | 拾城,给你的不仅仅是一座城 | 27个摄影师的中国马格南梦!| 他们用抓拍,记录了中国城市中最真实的一面 | 拾城——纪实摄影乌托邦?| 拾城者 | 拾城摄影联盟:时代洪流交响中的一股清音 | 微影像汇聚大时代
年度精选
Pictures of the Year 2015 | 2016摄影师私货大起底 | 和2017发生的一段关系 | 2018,我们想和你谈谈 | 2019,世纪初叶的终结 | 2020,不平凡的开始与坚持 | 2021,这一年真的存在过吗?| 2022,是结束,也是开始 | 2023,片刻即永恒
年度主题
12元素- 黄金 | 火红 | 树|江河湖海 | 金属 | 花 | 山 | 泥
12颜色- 红 | 蓝 | 紫 | 棕 | 粉 | 黑 | 绿 | 黄 | 白 | 橙 | 灰 | 彩
12度- 温度|速度|厚度|高度|密度|湿度|力度|气度|角度|亮度|经纬度|灰度
12身份- 孩子 | 青年 | 年轻父母 | 老人 | 消费者 | 被“算”之人 | 打工者 | 少数人 | 乡民 | 成功者 | 穿制服的人 | 她
12面孔- 城市的脸 | 看不见的面孔 |
悲 | 旧 | 新 | 冷 | 热 | 快 | 慢 | 亮 | 暗 | 闹 | 静
12空间- 广场 | 古建筑 | 商业街 | CBD | 市场 | 车站 | 桥 | 工厂 | 城乡 | 娱乐场所 | 居民区 | 山河
拾话
仲争舸 | 张杰 | 虫姑娘 | 林宏贤 | 张磊 | 米杜 | 米度克 | 陈维松 | 黎湛均 | 周馨 | 王效 | 崔力 | 倪黎祥 | 赖鑫琳 | 武晓慧 | 王警 | 白渺 | 刘阳 | 陈中秋 | 浦峰 | 华剑 | 姜豪 | 黄向华 | 蔡山海 | 王炳皓 | 王伟哲 | 贾雅楠 | 刘斌 | 刘磊 | 夏天 | 剪墨 | 梁永祥 | 吴薇 | 纳塔 | 朱骏|贾如|田卫涛 | 张良弓 | 陈冲 | 康昊
号外
原来,拾城在你们眼里,竟是这样!| 每周三,把城市影像拾给你看 | MAO | 一辈子免费的儿童写真摄影师 | 拾城摄影师看九三阅兵 | 那些年我们一起吸过的霾 | 清明节,复活这些“死去”的照片 | FP时代:崛起的粉丝经济 | 水深火热才是夏天| 那一年,我错过了荷赛 | 摄影和我们改变的世界 | 100位摄影师“一起拾城”(上篇)| 100位摄影师“一起拾城”(下篇)| 如何拍摄孤独? | 去北京,是为了有一天能够离开它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蓝 | 拍马P?看10位摄影师镜头里的马云 | 不油腻的记者节 | 当我们拍摄“美国”时都拍了些什么?| “拿来主义”圣诞节 | 爱情自有天意 | 风吹落了一片影子 | 缝补微笑 | 汶川往事 | 10年前的奥运,10年后的你 | 宫里有人 | 我和我的祖国 | 2021年的春春春春春春节 | 红 | “中国制造”的一场模仿秀 | 博物馆有什么好看 | 冬奥会预热,看看民间“冰雪运动” |新冠疫情来之前的春运 | 妈妈,谢谢侬 | 儿童节快乐 | 举头望明月 | 墙上的印痕会消失,人心里的呢? | 举头望明月 | 2024儿童节
疫情专题
道路漫长 愿你珍重 | 直面强敌 城中安静 | 武汉!武汉!| 为疫所困:京沪双城 | 抗疫!心甘情愿宅 | 疫情下的“日常”| 武汉的2020-2021 | 疫情反弹后的京沪双城 | 漫漫四月——上海疫情封控日记 | 再见 封控生活 | 武汉45天,不得不“铁石心肠“ | 拾城成员新冠感染手记
城市系列
香港 | 成都 | 杭州 | 上海 | 巴黎
拾集
浦峰:三年,坐在这个窗口 | 郑新洽:北京边界 | 武晓慧:在北京看烟花 | 刘磊:王四 | 贾雅楠:芳名卡门 | 蔡山海:逍遥三章 | 苏里:我还想回到媒体|蔡颖莉:切片 | 黄向华:未来生产力 | 权义:马航10周年——“希望”永不会消逝 | 陈冲:广州塔下|王炳皓:散落门江|黄向华:人神共舞-贵池傩 | 刘磊:一起在潘庄长大,然后天各一方 | 朱晓兵:想让自己重新审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 周馨:童年博物馆 | 金士明:影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崔力:城市缝隙
每逢周三 遇见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