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白云山文化特色的新名片
01
山门云伞鸟瞰
项目背景
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的白云山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云山南路集散广场作为白云山最重要的出入口,因附近坡下新景区修建原因,原广场需拆除大半,部分现状大树也需迁移,因此同步实施了本次改造项目。
设计以“白云生处、木棉花开”为主题,树立白云山大门的新门户形象,增强入口特色,提升进山标识性。
空间优化——标志性门楼前移,功能分区与景观层次优化
山门云伞入口
集散广场标识性门楼
游客服务中心
标识绿墙
形态优化——增加云伞构筑物,形成白云山独特的标识
山门云伞,改造设计后标识性增强,成为热门打卡地
交通优化——结合周边区域交通优化,实现南门整体人车分流
根据白云山南门区域交通优化改造,北环高架南侧、云山南路东侧复绿新建绿化景观及生态停车场,社会车辆统一在生态停车场停靠及下客。结合现状条件将电瓶车停车楼选点在检票口后东侧山坳处,利用南低北高的地形,建设电瓶车停车广场。
入口交通流线梳理
入口人车分流
单体优化——建筑单体更新,完善服务功能建筑形式
在尊重地域性、挖掘文化性的基础上,建筑的单体设计体现一定的新时代特色,用不锈钢、玻璃等新材料、较为新颖的建筑单体手法来重新塑造白云山南门的时代新形象,在继承中发扬白云山的历史文化。
山城相融的空间渗透, 人与自然的对话重构
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山体绿化,通过与自然的交织渗透,将入口门岗建筑群与山体之间形成重构对话关系。门岗建筑形式景观化引入自然山体,促使白云山自然空间与城市广场绿地形成亲切的互动。
新建建筑与山体空间渗透
新建建筑与保留现状大榕树融合
地域文化的设计转译,时代精神的文化传承
通过对云朵与广州市花木棉花的形态转译,取白云之意,构岭南之风。通过新颖的建筑手法和新材料的使用来重新塑造白云山南门的时代新形象,在传承中发扬白云山的历史文化。
建筑形态转译
建筑云伞细部
新旧元素的交织融合,保留更新的特色兼顾
以“日景云海、夜景花海”为意境打造体现白云山特有文化内涵的不锈钢结构雕塑群,为南门增加新的特色,做到新旧结合,保留与更新兼顾。
建筑云伞日景
建筑云伞夜景
在尊重地域性、挖掘文化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新时代特色,寻求继承与更新的平衡点。探索了白云山生态更新模式,推动“还绿于民”、“为老城区添加新活力”建设的开展。打造绿意盎然的城市名片形象,从而形成城市到自然过渡的一个地标性特色空间,形成城市、自然、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整体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