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谈论效率的时候,都会讲到一个人的“天敌”——舒适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模式下做什么你都会觉得很舒服。
所以无形之中就有了一种阻力,阻碍我们走出舒适区。
在舒适区之外的很多行为,都会让我们觉得非常难受、难以适应。
所以挑战舒适区,就成为改变和前进的必然选择。
优秀者往往都善于走出舒适区,不断扩展自己的舒适区,所以才能如此强大,董卿就是这样。
这与董卿的家庭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教会了董卿这四个真相八个字:自律、提升、独立、超越。
董卿的父亲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复旦大学毕业之后在报社担任主编,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因为自己的经历,父亲深信一个人的命运应当也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能够走多远、活成什么样子,全看自己能有多努力。
所以幼时的董卿总是被父亲严格教导,是父亲在不断逼着她走出舒适区,去做自己可能不那么喜欢的事情,去迎接严苛的挑战,然后逐渐适应。
这种扩展舒适区的习惯,就是董卿从小养成的。
谁不喜欢待着舒服的环境里,每天晚睡晚起、悠闲度过一天?
谁不喜欢过懒散的日子,而是要劳累拼命?
但是董卿从小就不被允许偷懒。
她必须每天早起,先要长跑一千米,然后开始学习。
平时家里洗碗、擦地这样的工作都被董卿包揽了,父亲认为劳动可以让董卿学会自理、自律。
董卿长得漂亮。
一般来说女儿长得好看,父母总是更加骄傲的,但董卿的父亲却不想让她以此为傲。
皮相的美貌不能代表一切,一个人要独立自强、把握命运,就一定要拥有站得住的能力。
在这之前,过于关注外表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为了让董卿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内涵提升上,父亲不仅不爱夸赞她,还喜欢打击她的外表。
他常常对董卿说,她的长相平凡得如同一颗马铃薯,不管怎么打扮也只是土豆而已。
所以,董卿甚至会因为外貌感到些许自卑。
这让她如同父亲所希望的一样,将所有对外表的关注都转移到了对内在的提升上。
她不把时间花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中,而是用这些时间去读书、抄写古典诗词,拼命丰富自己的精神。
年少的时候,董卿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比别人辛苦那么多,她也不理解父亲对自己的高压管理。
但是长大之后,她却说“父亲说的都是对的”。
一个人若是永远待在让自己舒服的环境中,就永远都不愿意迈出去经受风雨,也就谈不上成长了。
正因为她始终在自己不适应的环境中攀爬,才能走得这么远。
在一次采访中,董卿说:
“谁也不可能在生下来就好像以坚定的革命者的面貌出现,谁都是从那么娇嫩开始成长起来的:
任性、偷懒、喜欢享乐、喜欢美好的东西、喜欢被人疼、宠爱。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慢慢变得越来越坚定了。
愿意吃苦,愿意在压力中抗争,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
成长就是如此。
其实,她曾经也是平凡的面貌,是一个普通的姑娘,也不是一开始就优秀、自律、聪敏的。
但是漫长的时间里,当你还躲在舒适区原地瞭望的时候,她已经走到了我们看不到的远方。
说起自己的变化,董卿说,是因为她始终记得“人应该靠自己”。
没有人可以永远待在安全区里不思进取,因为没有永远的安全。
一个人想要站得稳,不应该靠安全的环境,而是要始终靠自己。
正是有这样的想法,逼着她不断向前、不断改变,始终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翱翔,靠自己赢得庇护。
你也应当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父母、夫妻、子女。
没有谁是可以永远依靠的。
父母终归会老去,爱人可能面临分离,子女拥有自己的生活,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你要学会独立。
而过去的付出,不可能永远庇护你。
一个人若是不思进取,只想用老想法、旧能力来活一辈子,终归会被时代所抛弃。
你看,几十年前的互联网尚且还是个新事物,现在也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若是一直固守过去的思想、对新事物毫不学习毫不了解,现在连出门都是寸步难行的。
世界在变化,我们前所未有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必须要时刻向前,而且走得快一些、更快一些,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
跟随世界的变化,不断迎接挑战、接触新鲜事物,成为一种必然。
这让我们不得不始终走出舒适区。
很多人不愿意主动走出舒适区,因为大多数时候这都意味着“自找麻烦”。
对一个语言能力不佳的人来说,要求他去学外语就是在把他推向舒适区之外,学习的每分每秒都会让他感到煎熬。
但是,人的适应能力很强,她终究能适应这样的节奏,而这就是潜移默化之中将舒适区扩展的表现。
最终,她会学好一门外语,甚至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此时学外语就被纳入到舒适区之内了。
若我们能一直站在舒适区的边缘扩展它,也许一开始会不太舒服。
但回首背后,会发现已经攻克了千难万险,大多数事都难不倒我们了。
这就是走出舒适区的意义。
它让我们接触到更多,在风雨中经受更多,也逐渐成长为更有包容性的人,成长就意味着如此。